第一百七十四章 礼仪之大,服章之美 (1/2)
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奶爸戏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趋,跪,拜,起,揖,退,再来——”礼仪老师拉长了音调,指挥着几百人一起学习汉代礼仪,上百位助教老师挨个看着,谁做的不对,立马就过去调整。
这是《三国演义》剧组集合的第二天,也是关荫回剧组的第二天。
趋,就是小步快走,还不能走得跟鸭子似的,要走的优美,上半身不能动,裳下双脚挪动,踢着衣角缓缓如流水般波动,一定要注意气度。
跪,并不是现代的跪,其实是古代坐姿的一种,在凳子没有传入中原之前,古人们都是跪坐的,《鸿门宴》里的项王跽,就是跪坐的一种变形,所以,穿越到古代,尤其是唐朝以前,你要看到别人疑似跪着,那可千万别当人家是在拜你。
拜,才是类似于跪拜的一种礼仪,男女不同,双手合压,收回,由腹部抬高并推出,同时,正跪姿态变为上半身弯下,额头压在两个手掌心之后。当然了,还有一种拜,跟现代的跪拜一样,五体投地,也很常用,两种拜姿用到的场合和环境大有不同。
起,顾名思义,直起腰,恢复跪坐姿态,当然了,起身也是,看场合和环境。
揖,也就是作揖,男女不同,男子有一躬到底的揖,有双手抱拳的揖,也有点头之揖,女子多为双手握拳,上下互压,侧身微微下蹲,姿势优美,内敛含蓄。
退,并不只是转身就走,那是很无礼的表现,尤其在地位崇高的,德高望重的长者面前,你要敢转身就走,长者只怕一定会“锤床大怒”。先小步退后一到三步——奴婢退的步数更多一点,而且退后的过程中要保持恭敬的姿态,弯下腰,低着头,绝对不允许抬头看着面前的人,也要保持目不斜视的状态。
这些礼仪,到现在也并没有失传,在重大节日的时候,这些传统礼仪都在用,平时生活中也不仅仅只有握手拥抱这些简单的礼仪,帝国的人民对此并不陌生,但有些时候不标准。
关荫一丝不苟地学着,近些年,老有人批判这些,认为是没必要的,虚的,关荫不这么看,这是印刻在炎黄子孙的骨子里的文化符号,大家经常说“礼多人不怪”,难不成就是“带的礼物多了人就不会怪”?
那不扯淡了嘛。
而且,这些带着厚重的历史的礼仪,教会了他很多知识。
比如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有个词叫筵席,那什么是筵席?
筵席,可不是现代吃吃喝喝的宴席。
所谓筵席,有筵有席,关荫知道这是两种东西,但他在没接受培训之前并不知道筵席和宴席的区别,更不知道筵长席短,席在筵之上,自然也就不懂筵席上的一套规矩。
《三国演义》讲的不是东汉末年一般老百姓家的家长里短,那是诸侯们争霸天下的史诗,出现的场景,礼仪,乃至于穿着打扮,那都是诸侯贵族才会有的,这些东西不去学,那是要闹笑话的。
总不能闹“豹头环眼,有花容月貌之仪表堂堂”这种破词儿出现在里头吧?
一套礼仪制度,包含的东西可太多了,称谓、礼节以至于敬词的运用,光牢记这套规矩就得用很长一段时间,何况还要穿上严格按照两汉时期的规格制作的服装,把这套礼仪融合在骨子里,《三国演义》在这方面的讲究远远不是《水浒传》所能比的。
“拍完我得把那个高仿鎏金香炉弄回家,那是一比一比例严格按照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鎏金香炉仿制的,能当传家宝!”张飞在一旁叨咕,眼睛直勾勾盯着放在不远处的一个金光闪闪的香炉。... -->>
“趋,跪,拜,起,揖,退,再来——”礼仪老师拉长了音调,指挥着几百人一起学习汉代礼仪,上百位助教老师挨个看着,谁做的不对,立马就过去调整。
这是《三国演义》剧组集合的第二天,也是关荫回剧组的第二天。
趋,就是小步快走,还不能走得跟鸭子似的,要走的优美,上半身不能动,裳下双脚挪动,踢着衣角缓缓如流水般波动,一定要注意气度。
跪,并不是现代的跪,其实是古代坐姿的一种,在凳子没有传入中原之前,古人们都是跪坐的,《鸿门宴》里的项王跽,就是跪坐的一种变形,所以,穿越到古代,尤其是唐朝以前,你要看到别人疑似跪着,那可千万别当人家是在拜你。
拜,才是类似于跪拜的一种礼仪,男女不同,双手合压,收回,由腹部抬高并推出,同时,正跪姿态变为上半身弯下,额头压在两个手掌心之后。当然了,还有一种拜,跟现代的跪拜一样,五体投地,也很常用,两种拜姿用到的场合和环境大有不同。
起,顾名思义,直起腰,恢复跪坐姿态,当然了,起身也是,看场合和环境。
揖,也就是作揖,男女不同,男子有一躬到底的揖,有双手抱拳的揖,也有点头之揖,女子多为双手握拳,上下互压,侧身微微下蹲,姿势优美,内敛含蓄。
退,并不只是转身就走,那是很无礼的表现,尤其在地位崇高的,德高望重的长者面前,你要敢转身就走,长者只怕一定会“锤床大怒”。先小步退后一到三步——奴婢退的步数更多一点,而且退后的过程中要保持恭敬的姿态,弯下腰,低着头,绝对不允许抬头看着面前的人,也要保持目不斜视的状态。
这些礼仪,到现在也并没有失传,在重大节日的时候,这些传统礼仪都在用,平时生活中也不仅仅只有握手拥抱这些简单的礼仪,帝国的人民对此并不陌生,但有些时候不标准。
关荫一丝不苟地学着,近些年,老有人批判这些,认为是没必要的,虚的,关荫不这么看,这是印刻在炎黄子孙的骨子里的文化符号,大家经常说“礼多人不怪”,难不成就是“带的礼物多了人就不会怪”?
那不扯淡了嘛。
而且,这些带着厚重的历史的礼仪,教会了他很多知识。
比如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有个词叫筵席,那什么是筵席?
筵席,可不是现代吃吃喝喝的宴席。
所谓筵席,有筵有席,关荫知道这是两种东西,但他在没接受培训之前并不知道筵席和宴席的区别,更不知道筵长席短,席在筵之上,自然也就不懂筵席上的一套规矩。
《三国演义》讲的不是东汉末年一般老百姓家的家长里短,那是诸侯们争霸天下的史诗,出现的场景,礼仪,乃至于穿着打扮,那都是诸侯贵族才会有的,这些东西不去学,那是要闹笑话的。
总不能闹“豹头环眼,有花容月貌之仪表堂堂”这种破词儿出现在里头吧?
一套礼仪制度,包含的东西可太多了,称谓、礼节以至于敬词的运用,光牢记这套规矩就得用很长一段时间,何况还要穿上严格按照两汉时期的规格制作的服装,把这套礼仪融合在骨子里,《三国演义》在这方面的讲究远远不是《水浒传》所能比的。
“拍完我得把那个高仿鎏金香炉弄回家,那是一比一比例严格按照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鎏金香炉仿制的,能当传家宝!”张飞在一旁叨咕,眼睛直勾勾盯着放在不远处的一个金光闪闪的香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