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傲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昨天读了青年作家杂志中易中天的我的历史观,对易中天“不存在伪恶”的说法颇为怀疑,在此不得不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易中天对“真与假”“君子与小人”两种概念进行了排列组合,他这样写道:“我们看是不是四个?第一个,真正的君子,真君子。第二个,虚伪的君子,伪君子。第三个,真正的小人,真小人。第四个,虚伪的小人,有吗?没有。”
易中天如此坚决地否定了伪小人的存在,让我感到很惊愕。他的理由是:“恶是不需要作伪”“恶是一种真实的东西。”他认为恶是真实的,是因为他承认性本恶,尽管他在后面说到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没有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然而恶是否真实,与是否需要伪恶其实毫无关系。认为没有必要伪恶,是因为伪恶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行为,而一般人很难涉及,于是便不去认同。
我认为存在伪小人,而且这种人必然怀着最崇高的目的,承受着最难以名状的痛苦,有着最扭曲的心态。
那么如何定位伪小人?他必然不是真小人,他本性并不恶,但他也决不是易中天把他们归入的“真君子。”因为他也不善。为什么他怀着崇高的目的也不是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易中天说:“如果一个人让人觉得恶,被认为恶,那他一定是真恶。这里说的‘被人觉得’和‘被认为’,都不是指表面现象。”而事实完全相反。“被人觉得”和“被认为”恰恰就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人的能力不足以彻底地洞察别人的内心。所以“善”、“恶”恰恰都是表面的现象,而“真君子”“伪君子”“真小人”“伪小人”在行为上是有区别的,只是前两者我们涉及得多,而后者涉及得少。
文章后面的一段话恰好证明了我这个观点。“为什么要伪装、假冒呢?当然因为人类认同善。善,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是的“人类”“共同”这是一种大众性,而问题出在易中天忽视了个人行为。
那伪恶是一种怎样的个人行为呢?当然易中天举的那两个例子“看起来凶神恶煞,实际上心地善良”和“为了破案而潜入犯罪集团”不算是伪恶行为。依我看,伪恶是崇高的,扭曲的,他们的思维肯定不同于大众。而他们确实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承受着被谴责的痛苦,去做了恶的事。他们知道是错误的,违背道德的,但他们仍然要去做。但他们这样做,与真恶的根本区别是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切是错误的,他们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去行恶,而他们不得不这样做。这有点象圣经里的亚伯拉罕,为了对上帝忠诚,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决地要把他的儿子杀了给上帝献祭。这仅是一个宗教神话故事,而我们不能忽视现实就存在这样的人:他始终相信上帝,始终相信杀了自己的儿子是对上帝最好的报答。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却做出了恶的行为。我们该如何将这种行为进行定位?这就是伪恶。
所以,伪恶其实是内心具有隐秘愿望而做出的行为。而这种想法会永远地藏在他们的心底,无人知晓,他们很可能会孤独、绝望折磨而死。这种人确实存在。而这却被易中天忽略了。
易中天的论述是欠深入的。他之所以否定了伪恶,是因为他从大众的角度出发,讲的是大众道理,而真正要讨论“善”“恶”等涉及人的本质的问题,必须要从最深层的内心出发,绝不能鲁莽定义。
纪德说过:“一种真实的情感,一种伪装的情感,两者是很难区别的。”因此对这个问题,粗糙地把人分为“真”“假”也是很不可取的。如果真要分类,就肯定不止有3种,可能有几百种,甚至上亿,要研究人的内心,分得越细越好,这个其实没有上限。我相信这四种顶多只能概括百分之一的人,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九分布在这四种的缝隙中。
事实上,越认为无法理解的事情,逻辑上似乎越说不通的东西,越不能轻易否定,这是一种思想的宽容——每一种可能性都不容忽视,让他们继续存活并得以思考,人的理解能力才会不断提升。
昨天读了青年作家杂志中易中天的我的历史观,对易中天“不存在伪恶”的说法颇为怀疑,在此不得不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易中天对“真与假”“君子与小人”两种概念进行了排列组合,他这样写道:“我们看是不是四个?第一个,真正的君子,真君子。第二个,虚伪的君子,伪君子。第三个,真正的小人,真小人。第四个,虚伪的小人,有吗?没有。”
易中天如此坚决地否定了伪小人的存在,让我感到很惊愕。他的理由是:“恶是不需要作伪”“恶是一种真实的东西。”他认为恶是真实的,是因为他承认性本恶,尽管他在后面说到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没有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然而恶是否真实,与是否需要伪恶其实毫无关系。认为没有必要伪恶,是因为伪恶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行为,而一般人很难涉及,于是便不去认同。
我认为存在伪小人,而且这种人必然怀着最崇高的目的,承受着最难以名状的痛苦,有着最扭曲的心态。
那么如何定位伪小人?他必然不是真小人,他本性并不恶,但他也决不是易中天把他们归入的“真君子。”因为他也不善。为什么他怀着崇高的目的也不是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易中天说:“如果一个人让人觉得恶,被认为恶,那他一定是真恶。这里说的‘被人觉得’和‘被认为’,都不是指表面现象。”而事实完全相反。“被人觉得”和“被认为”恰恰就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人的能力不足以彻底地洞察别人的内心。所以“善”、“恶”恰恰都是表面的现象,而“真君子”“伪君子”“真小人”“伪小人”在行为上是有区别的,只是前两者我们涉及得多,而后者涉及得少。
文章后面的一段话恰好证明了我这个观点。“为什么要伪装、假冒呢?当然因为人类认同善。善,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是的“人类”“共同”这是一种大众性,而问题出在易中天忽视了个人行为。
那伪恶是一种怎样的个人行为呢?当然易中天举的那两个例子“看起来凶神恶煞,实际上心地善良”和“为了破案而潜入犯罪集团”不算是伪恶行为。依我看,伪恶是崇高的,扭曲的,他们的思维肯定不同于大众。而他们确实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承受着被谴责的痛苦,去做了恶的事。他们知道是错误的,违背道德的,但他们仍然要去做。但他们这样做,与真恶的根本区别是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切是错误的,他们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去行恶,而他们不得不这样做。这有点象圣经里的亚伯拉罕,为了对上帝忠诚,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决地要把他的儿子杀了给上帝献祭。这仅是一个宗教神话故事,而我们不能忽视现实就存在这样的人:他始终相信上帝,始终相信杀了自己的儿子是对上帝最好的报答。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却做出了恶的行为。我们该如何将这种行为进行定位?这就是伪恶。
所以,伪恶其实是内心具有隐秘愿望而做出的行为。而这种想法会永远地藏在他们的心底,无人知晓,他们很可能会孤独、绝望折磨而死。这种人确实存在。而这却被易中天忽略了。
易中天的论述是欠深入的。他之所以否定了伪恶,是因为他从大众的角度出发,讲的是大众道理,而真正要讨论“善”“恶”等涉及人的本质的问题,必须要从最深层的内心出发,绝不能鲁莽定义。
纪德说过:“一种真实的情感,一种伪装的情感,两者是很难区别的。”因此对这个问题,粗糙地把人分为“真”“假”也是很不可取的。如果真要分类,就肯定不止有3种,可能有几百种,甚至上亿,要研究人的内心,分得越细越好,这个其实没有上限。我相信这四种顶多只能概括百分之一的人,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九分布在这四种的缝隙中。
事实上,越认为无法理解的事情,逻辑上似乎越说不通的东西,越不能轻易否定,这是一种思想的宽容——每一种可能性都不容忽视,让他们继续存活并得以思考,人的理解能力才会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