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艾侬爱玲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林莽老师的散文这一切已不再那么遥远打开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之门,钩起了我对儿时的无限遐思。尽管那是个文化物质生活极度贫瘠、一切以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然而保留在我记忆当中的只有美丽和曼妙。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总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女孩子——必定与成人不同,一切阴暗、灰色的东西都会被他们用童稚的心灵调色板调制的五光十色和绚丽多彩,而这种绚丽多彩绝不是成人所能够看到和感受到的。
高墙深深的部队机关大院。军号每天循规蹈矩地吹响,邻院连队紧张有序的操练声和大门口戒备森严的岗哨为我们这些被当时社会多数人极其羡慕的部队子弟架起了一道安全防护网。在这个防护网里,我们可以尽情地自由玩耍,一个个都像脱僵的野马,不知拘束的滋味。我们登高爬低,上学为走近道常常翻越比成人还高很多的围墙。路过连队的菜地时总要顺手牵羊地揪上一棵时令蔬菜,不管是茄子青椒,还是西红柿黄瓜,找个水管一冲,就一边美孜孜地啃着一边上学去。
冬天,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用掉了瓷的脸盆和拴了小木棍的绳子扣麻鹊(男孩子们多用自制的弹弓打,我有时也用,可惜从未打中过)双手冻得通红也全然不觉。
春天,是女孩子们放飞梦想的好季节。只有在这个季节,我们女孩子的性别意识才得以显现出来。我们三五成群地到公园赏花,有时居然坐上部队的救护车去远郊的野战医院,那里宛如一个巨型花园,到处是姹紫嫣红的鲜花,格外迷人。我们趁人不备时偷偷地摘下几枝藏于书包里,带回家插在瓶子里精心呵护,直到彻底枯萎才心痛地扔掉。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郊外那一片片平坦无垠的油菜花,四处散发着浓浓的芳香,吸引了成群的蜜蜂,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金黄耀眼,身在其中,宛如置身于金色的梦幻中,每每令我留连忘返。
夏天是我们最快乐的季节,我们野起来时竟不亚于那些淘气的男孩子。我们在部队防空洞顶上和木工院里的杂草地上挖“茅茅根”(即林莽老师文中所说的甜根,一种带甜味的茅草),采野葡萄;在水田里用自制的钓竿钓青蛙(我好象从未钓到过一只)。我们部队师首长住宅处有一个漂亮的花园,那里蜻蜓很多,我们就利用午休没人的空挡到那逮蜻蜓。我们捕捉蜻蜓的方式最值称道,不用任何工具,只消悄悄走近落在花丛上的猎物,伸出单手的十指和中指,对准蜻蜓的尾巴迅速一夹,一只漂亮的蜻蜓就乖乖地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我最喜欢的蜻蜓当属“大佬仔”和“红辣椒”了,前者肥大翠绿,个头几乎是普通蜻蜓的两倍;后者鲜红欲滴,犹如刚采摘下的红透的尖椒,分外诱人。我们跑到近郊的小河沟里摸小鱼和泥鳅,遇到突然下起雨来,就走进菏塘随手摘下一顶宽大的菏叶扣在脑袋上,尽管浑身透湿和泥泞,仍然乐不可支,全然忘记回家后会被大人骂个半死。
雨后的晚上,我们会特别开心,因为这意味着第二天我们又能享受到一顿丰盛的美味早餐。晚饭后,我们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有的拿着空罐头瓶,有的举着手电筒,开始今晚的特别行动——到后勤部后面的那大片粗壮的树林子里逮蝉。那个年代的孩子对肉和蛋的那种垂涎欲滴的渴望是今天的孩子们根本无法想象的。非但我们这些孩子们,大人们也同样禁不住这些高蛋白美食的诱惑,他们兴味十足地和我们一起打着手电,猫着腰,仔细寻找着地上每一个小洞,每一棵树干。一般情况下,已爬出洞的蝉会漫漫腾腾地往大树上爬去,已经爬到很高的树杈上的蝉当然是幸免于难的,经过一夜的进化过程,第二天,它们就可以趾高气扬地站在葱绿茂密的树枝上引吭高歌“知了”“知了”而那些行动迟缓的小东西们就不那么幸运了,急于爬出洞穴的它们哪里知道外面居然聚集着那么多贪婪的人们,它们薄薄的洞口已被人们老练地用手指轻轻挑开,刚顺着手电的灯光爬出洞口,就被装进盖得严严实实的罐头瓶里。眼看着瓶子里的战利品越来越多,人们兴高采烈地凯旋而归。回家后将这些仍在拼命挣扎的小东西泡进盐水中,次日清晨,倒去黑如墨汁的脏水,经过反复淘洗,在炒锅里用油一煎,一盘高蛋白质的野味美餐就成了。事隔数十年的现在,每每想起这样的美味,总是垂涎中又不免有几分心悸。
秋天的记忆总有些模糊,因为儿时对夏末与初秋的概念总不大分得清楚。印象最深的是我家门口那棵并不太浓密的葡萄架,当葡萄长到由青变紫酸甜可口时,才知道秋天到了。一件非常可笑的事让我记忆犹新:小学3年级时,一天和一女孩去郊外玩耍,看到玉米地里果实累累,于是就一人掰下两个,盼望回家煮熟后偿个鲜(那时从未见过卖嫩玉米的),结果刚走几步,就被一赤脚老农逮个正着。老农气愤地责骂我们并一手抓住一个硬往村子里拖,吓得我们再三认错道歉都无济于事。我们被带到了生产队,强行和农民一起蹲在地上抠玉米粒,直到天色擦黑才被放行。回家后免不了又被大人训斥一顿,当得知实情后,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地告诉我,都收秋季节了,玉米早老得咬不动了,看看你们捅的这个漏子。
仅仅过了几年,当我由一个只知疯疯颠颠玩耍的小女孩长成大姑娘,对秋天的感悟就变得极其敏锐起来,那种惜春悲秋的情愫每每油然而生,并伴随了我很多年。
林莽老师的散文这一切已不再那么遥远打开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之门,钩起了我对儿时的无限遐思。尽管那是个文化物质生活极度贫瘠、一切以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然而保留在我记忆当中的只有美丽和曼妙。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总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女孩子——必定与成人不同,一切阴暗、灰色的东西都会被他们用童稚的心灵调色板调制的五光十色和绚丽多彩,而这种绚丽多彩绝不是成人所能够看到和感受到的。
高墙深深的部队机关大院。军号每天循规蹈矩地吹响,邻院连队紧张有序的操练声和大门口戒备森严的岗哨为我们这些被当时社会多数人极其羡慕的部队子弟架起了一道安全防护网。在这个防护网里,我们可以尽情地自由玩耍,一个个都像脱僵的野马,不知拘束的滋味。我们登高爬低,上学为走近道常常翻越比成人还高很多的围墙。路过连队的菜地时总要顺手牵羊地揪上一棵时令蔬菜,不管是茄子青椒,还是西红柿黄瓜,找个水管一冲,就一边美孜孜地啃着一边上学去。
冬天,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用掉了瓷的脸盆和拴了小木棍的绳子扣麻鹊(男孩子们多用自制的弹弓打,我有时也用,可惜从未打中过)双手冻得通红也全然不觉。
春天,是女孩子们放飞梦想的好季节。只有在这个季节,我们女孩子的性别意识才得以显现出来。我们三五成群地到公园赏花,有时居然坐上部队的救护车去远郊的野战医院,那里宛如一个巨型花园,到处是姹紫嫣红的鲜花,格外迷人。我们趁人不备时偷偷地摘下几枝藏于书包里,带回家插在瓶子里精心呵护,直到彻底枯萎才心痛地扔掉。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郊外那一片片平坦无垠的油菜花,四处散发着浓浓的芳香,吸引了成群的蜜蜂,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金黄耀眼,身在其中,宛如置身于金色的梦幻中,每每令我留连忘返。
夏天是我们最快乐的季节,我们野起来时竟不亚于那些淘气的男孩子。我们在部队防空洞顶上和木工院里的杂草地上挖“茅茅根”(即林莽老师文中所说的甜根,一种带甜味的茅草),采野葡萄;在水田里用自制的钓竿钓青蛙(我好象从未钓到过一只)。我们部队师首长住宅处有一个漂亮的花园,那里蜻蜓很多,我们就利用午休没人的空挡到那逮蜻蜓。我们捕捉蜻蜓的方式最值称道,不用任何工具,只消悄悄走近落在花丛上的猎物,伸出单手的十指和中指,对准蜻蜓的尾巴迅速一夹,一只漂亮的蜻蜓就乖乖地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我最喜欢的蜻蜓当属“大佬仔”和“红辣椒”了,前者肥大翠绿,个头几乎是普通蜻蜓的两倍;后者鲜红欲滴,犹如刚采摘下的红透的尖椒,分外诱人。我们跑到近郊的小河沟里摸小鱼和泥鳅,遇到突然下起雨来,就走进菏塘随手摘下一顶宽大的菏叶扣在脑袋上,尽管浑身透湿和泥泞,仍然乐不可支,全然忘记回家后会被大人骂个半死。
雨后的晚上,我们会特别开心,因为这意味着第二天我们又能享受到一顿丰盛的美味早餐。晚饭后,我们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有的拿着空罐头瓶,有的举着手电筒,开始今晚的特别行动——到后勤部后面的那大片粗壮的树林子里逮蝉。那个年代的孩子对肉和蛋的那种垂涎欲滴的渴望是今天的孩子们根本无法想象的。非但我们这些孩子们,大人们也同样禁不住这些高蛋白美食的诱惑,他们兴味十足地和我们一起打着手电,猫着腰,仔细寻找着地上每一个小洞,每一棵树干。一般情况下,已爬出洞的蝉会漫漫腾腾地往大树上爬去,已经爬到很高的树杈上的蝉当然是幸免于难的,经过一夜的进化过程,第二天,它们就可以趾高气扬地站在葱绿茂密的树枝上引吭高歌“知了”“知了”而那些行动迟缓的小东西们就不那么幸运了,急于爬出洞穴的它们哪里知道外面居然聚集着那么多贪婪的人们,它们薄薄的洞口已被人们老练地用手指轻轻挑开,刚顺着手电的灯光爬出洞口,就被装进盖得严严实实的罐头瓶里。眼看着瓶子里的战利品越来越多,人们兴高采烈地凯旋而归。回家后将这些仍在拼命挣扎的小东西泡进盐水中,次日清晨,倒去黑如墨汁的脏水,经过反复淘洗,在炒锅里用油一煎,一盘高蛋白质的野味美餐就成了。事隔数十年的现在,每每想起这样的美味,总是垂涎中又不免有几分心悸。
秋天的记忆总有些模糊,因为儿时对夏末与初秋的概念总不大分得清楚。印象最深的是我家门口那棵并不太浓密的葡萄架,当葡萄长到由青变紫酸甜可口时,才知道秋天到了。一件非常可笑的事让我记忆犹新:小学3年级时,一天和一女孩去郊外玩耍,看到玉米地里果实累累,于是就一人掰下两个,盼望回家煮熟后偿个鲜(那时从未见过卖嫩玉米的),结果刚走几步,就被一赤脚老农逮个正着。老农气愤地责骂我们并一手抓住一个硬往村子里拖,吓得我们再三认错道歉都无济于事。我们被带到了生产队,强行和农民一起蹲在地上抠玉米粒,直到天色擦黑才被放行。回家后免不了又被大人训斥一顿,当得知实情后,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地告诉我,都收秋季节了,玉米早老得咬不动了,看看你们捅的这个漏子。
仅仅过了几年,当我由一个只知疯疯颠颠玩耍的小女孩长成大姑娘,对秋天的感悟就变得极其敏锐起来,那种惜春悲秋的情愫每每油然而生,并伴随了我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