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伤痕 (1/2)
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布拉格的梧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打着毛泽东旗号对当代中国人民的一场公开迫害。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并非只有其思想上特点,其实也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艺术上,由于感情的觉醒比思想的觉醒总是来得更迅速、更灵敏,所以当时感情的渲泄比思想的表达更明显,而且由于这种悲痛的情感的流淌而使之出现明显的“伤痕”格调。同时,既曰“伤痕文学”这势必也使之出现一种悲剧性的美学风格。文学理论、文学史界过去多只关注伤痕文学的思想内涵,忽视其美学特点、价值和意义,这是有失偏颇的。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应该加强。
伤痕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悲剧高潮。在思想上,它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艺术上,它第一次给当代文坛带来悲剧意识。这一意识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学的“原色”之一,其整个文学时期的悲凉格调也由此而出。这便是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所在。
刘心武,1950年岁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展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韧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界矛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刘心武的班主任在伤痕文学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作品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对谢惠敏这一过去的文学史从未见过的艺术画廊中新的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作者从一个表面健康、品行良好的好学生身上,剖析其内心深处所受到的“四人帮”对青少年一代所造成深刻的内在伤痕,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精神畸形,致使当代中国人惊警不已。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鲁迅先生发表狂人日记的60年后,再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却仍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其中所蕴涵的历史意义、社会容量是发人深思的。
班主任在刘心武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四人帮”被粉碎后,他怀着高度的责任感,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十年浩劫给广大青少年造成的严重精神“内伤”入手,通过班主任,指出“四人帮”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扭曲了青少年的灵魂,喊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呼声。作品以震撼人心的思想与艺术力量,指出从极"左"思潮的桎梏中解放被毒害的青少年,治愈他们的内伤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及时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与期望。
小说围绕着光明中学初三(三)班要不要接收小流氓宋宝琦入学和如何对待<<牛虻>>所展开的争论,着力刻画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小流氓宋宝琦,一个是团支部书记谢惠敏。表面看来,两个... -->>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打着毛泽东旗号对当代中国人民的一场公开迫害。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并非只有其思想上特点,其实也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艺术上,由于感情的觉醒比思想的觉醒总是来得更迅速、更灵敏,所以当时感情的渲泄比思想的表达更明显,而且由于这种悲痛的情感的流淌而使之出现明显的“伤痕”格调。同时,既曰“伤痕文学”这势必也使之出现一种悲剧性的美学风格。文学理论、文学史界过去多只关注伤痕文学的思想内涵,忽视其美学特点、价值和意义,这是有失偏颇的。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应该加强。
伤痕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悲剧高潮。在思想上,它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艺术上,它第一次给当代文坛带来悲剧意识。这一意识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学的“原色”之一,其整个文学时期的悲凉格调也由此而出。这便是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所在。
刘心武,1950年岁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展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韧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界矛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刘心武的班主任在伤痕文学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作品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对谢惠敏这一过去的文学史从未见过的艺术画廊中新的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作者从一个表面健康、品行良好的好学生身上,剖析其内心深处所受到的“四人帮”对青少年一代所造成深刻的内在伤痕,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精神畸形,致使当代中国人惊警不已。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鲁迅先生发表狂人日记的60年后,再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却仍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其中所蕴涵的历史意义、社会容量是发人深思的。
班主任在刘心武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四人帮”被粉碎后,他怀着高度的责任感,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十年浩劫给广大青少年造成的严重精神“内伤”入手,通过班主任,指出“四人帮”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扭曲了青少年的灵魂,喊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呼声。作品以震撼人心的思想与艺术力量,指出从极"左"思潮的桎梏中解放被毒害的青少年,治愈他们的内伤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及时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与期望。
小说围绕着光明中学初三(三)班要不要接收小流氓宋宝琦入学和如何对待<<牛虻>>所展开的争论,着力刻画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小流氓宋宝琦,一个是团支部书记谢惠敏。表面看来,两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