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宕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不久收到王新禧君新译的平家物语,终于在近日读完了。我本来藏有周作人翻译的平家物语,但由于家里的书太多,加上琐事缠身,一直没来得及翻阅。自从来到深圳,我就很少有大块的读书时间了,只能忙里偷闲,利用一小块一小块的时间碎片,翻翻自己喜欢的书,就当与一二知己随意地聊天,以慰自己与生俱来的寂寞。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消有涯之生?”人生虽短,对我来说,却也很长——因为,我自小就是一个没什么理想和追求的人,自然也做不了什么大事,只能满足于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小的快乐。读书,给我带来的便是那种小小的快乐。多年来,我基本上不读1949年后大陆作家或学者写的东西(朋友写的书不在此列——盖读朋友的书,乃是因为友谊与好奇,而不读朋友以外的其他当代作家或学者的书,乃是因为其中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或者通过读其他的书,我能在单位时间获得更大的收益)。此无他,盖因生命有限也。世人皆知“开卷有益”可在资讯日益浩繁的现时代,更多情况下往往却是“开卷有害”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享乐主义者,在读书的问题上遵循的是“取法乎上”的原则。不管什么领域,总是会有一些如鹤立鸡群般的第一流的书,光这些书,就已经尽够我们读上一辈子了——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阅读快感,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书籍上浪费时间呢?当然,就像吃饭,有些人喜欢“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有些人喜欢大鱼大肉,有些人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似乎,只要是各人喜欢的就是好的。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你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喜欢;你认为是好的东西,别人未必认为好。无可否认,不管吃什么,只要是喜欢,都能获得吃的快感。然而,同是快感,也有强弱精粗之分。而且,有些食物里面有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氢胺、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些食物热量过高,总之,是要吃出病来的;有些食物却会使你精力充沛,有益于身体健康。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同样也是如此,因此,不可将是否能获得快感作为书之好坏的唯一标准。然而,就算面对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所获得的快感仍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个体感觉灵敏或迟钝的程度各各不同,这实在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儿。俗云,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对于行家来说,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或一位作者水平的高低,往往只须看三四十个字便足矣,就像要判断一盘菜是否好吃,没必要将这盘菜整个儿吞下肚子一样——反之,猪八戒吞了人参果,却仍然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明张岱善品茶,一壶茶,他只须抿上一两口,就能准确地说出壶里泡的是什么茶、用的是什么水、怎么泡出来的、火候把握得怎样等等。如我辈迟钝之人,即便牛饮几大碗,恐怕仍然说不出个子丑寅卬来。如同品茶一样,要对一本书或一件艺术品进行价值定位,往往也只有少数天赋较高并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胜任,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能看到,很多中国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不管什么鸟人都有资格对自己不熟悉或不了解的人和事评头论足,而且容不下一切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韩寒和余秋雨等不入流的作者之所以能在中国暴得大名,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在当下的中国,对文字和思想缺乏鉴别能力却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人太多所致。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此意义上,无知乃是人生之常态,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而感到羞愧。在我看来,最大的无知便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事事充内行,因此而失去了应有的谦卑之心与敬畏之心——这才是一件真正值得羞愧的事儿呀!谈到翻译,严复有“信、达、雅”之说。对于新禧君所译平家物语是否做到了“信”我不懂日语,更没有读过日文版的平家物语,自然无法就此做出任何评价,从为自己藏拙,免得出丑露怪,贻笑大方的角度考虑,只有对此保持沉默。至于“达”与“雅”则新禧君的文字属于我能看得下去的那种。我之所以不读1949年后大陆作家或学者写的东西,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文字功底太差。中国的文字讲究的是“气... -->>
前不久收到王新禧君新译的平家物语,终于在近日读完了。我本来藏有周作人翻译的平家物语,但由于家里的书太多,加上琐事缠身,一直没来得及翻阅。自从来到深圳,我就很少有大块的读书时间了,只能忙里偷闲,利用一小块一小块的时间碎片,翻翻自己喜欢的书,就当与一二知己随意地聊天,以慰自己与生俱来的寂寞。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消有涯之生?”人生虽短,对我来说,却也很长——因为,我自小就是一个没什么理想和追求的人,自然也做不了什么大事,只能满足于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小的快乐。读书,给我带来的便是那种小小的快乐。多年来,我基本上不读1949年后大陆作家或学者写的东西(朋友写的书不在此列——盖读朋友的书,乃是因为友谊与好奇,而不读朋友以外的其他当代作家或学者的书,乃是因为其中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或者通过读其他的书,我能在单位时间获得更大的收益)。此无他,盖因生命有限也。世人皆知“开卷有益”可在资讯日益浩繁的现时代,更多情况下往往却是“开卷有害”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享乐主义者,在读书的问题上遵循的是“取法乎上”的原则。不管什么领域,总是会有一些如鹤立鸡群般的第一流的书,光这些书,就已经尽够我们读上一辈子了——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阅读快感,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书籍上浪费时间呢?当然,就像吃饭,有些人喜欢“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有些人喜欢大鱼大肉,有些人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似乎,只要是各人喜欢的就是好的。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你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喜欢;你认为是好的东西,别人未必认为好。无可否认,不管吃什么,只要是喜欢,都能获得吃的快感。然而,同是快感,也有强弱精粗之分。而且,有些食物里面有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氢胺、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些食物热量过高,总之,是要吃出病来的;有些食物却会使你精力充沛,有益于身体健康。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同样也是如此,因此,不可将是否能获得快感作为书之好坏的唯一标准。然而,就算面对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所获得的快感仍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个体感觉灵敏或迟钝的程度各各不同,这实在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儿。俗云,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对于行家来说,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或一位作者水平的高低,往往只须看三四十个字便足矣,就像要判断一盘菜是否好吃,没必要将这盘菜整个儿吞下肚子一样——反之,猪八戒吞了人参果,却仍然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明张岱善品茶,一壶茶,他只须抿上一两口,就能准确地说出壶里泡的是什么茶、用的是什么水、怎么泡出来的、火候把握得怎样等等。如我辈迟钝之人,即便牛饮几大碗,恐怕仍然说不出个子丑寅卬来。如同品茶一样,要对一本书或一件艺术品进行价值定位,往往也只有少数天赋较高并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胜任,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能看到,很多中国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不管什么鸟人都有资格对自己不熟悉或不了解的人和事评头论足,而且容不下一切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韩寒和余秋雨等不入流的作者之所以能在中国暴得大名,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在当下的中国,对文字和思想缺乏鉴别能力却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人太多所致。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此意义上,无知乃是人生之常态,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而感到羞愧。在我看来,最大的无知便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事事充内行,因此而失去了应有的谦卑之心与敬畏之心——这才是一件真正值得羞愧的事儿呀!谈到翻译,严复有“信、达、雅”之说。对于新禧君所译平家物语是否做到了“信”我不懂日语,更没有读过日文版的平家物语,自然无法就此做出任何评价,从为自己藏拙,免得出丑露怪,贻笑大方的角度考虑,只有对此保持沉默。至于“达”与“雅”则新禧君的文字属于我能看得下去的那种。我之所以不读1949年后大陆作家或学者写的东西,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文字功底太差。中国的文字讲究的是“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