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宕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4、能更具体地谈一谈贵校是怎么通过“活动”和“活动串”来构建学校的“绿色课程”、“绿色课堂”和“绿色文化”吗?

    答:首先,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以“活动”和“活动串”的方式来组织、整合和重建学校的课程。我们的课堂具有“去中心化”、“情境化”和“生活化”的特点。所谓“去中心化”并不是说没有中心,而是中心的多元化,有多个中心,打破了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结构和课程结构。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议程设置”者,他们引导和指导学生们设置自己的议题,并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寻求解决这些议题的有效方式。正因为这些议题是学生们自己设置的,所以才与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非常贴近,所以才同时具有“情境化”和“生活化”的特点。不管他们最后是否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但通过这一寻找的过程,确实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了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作为教师,似乎更轻松了,其实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教师放下身段,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尊重学生内外两面的生活,并对学生的心理有足够的了解。给学生设置自己的议题的机会和权力并不等于放任自流,相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比传统课堂更加重要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师在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并让他们通过“试错法”学习的同时,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怎么纠正这个错误,等等。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到苦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个“启”与“发”的度非常难把握,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往往就体现在这种度的把握之上。这种度的把握要求教师对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和关爱,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生,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为此,我们学校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的做法是以科研立校,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以提升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校科研综合实力为目的,以大学教授带编外研究生为主要形式的岗位研修活动非常活跃。老师们在活动教学的科研上下了狠功夫,为了打造学校环境教育的文化特色,他们在每个学科中都挖掘环境教育的因素,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让课程“绿色化”同时,将活动育人与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如,我们的科技活动、英语节,就是以“蓝色海洋”为主题,我们学校自编自导的舞蹈“珊瑚姑娘”、“海之梦”都深深地打上了海的烙印。

    怎么以“活动”和“活动串”来组织课堂呢?以我们学校某老师的一节音乐课为例,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按自愿的原则分成合唱、指挥、配器、表演四组,每个组又推选出一名组长,居然将一堂音乐课变成了一场小型的音乐会。有组织、有主角,但每位学生都积极而又充分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创新、主体性等等,全都体现和表现出来了。在每一堂课,老师们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交流与对话的探究时间和书面作业的时间,在课前课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准备好足够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我们的原则是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建设课程资源,要求贴近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素材。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蛇口胜宝旺公司,南海石油开发公司,小梅沙海洋世界,杨梅坑潜水基地,红树林海滨公园,深圳市自来水公司等都成了同学们探究环境知识,实现自主教育的基地。到目前为止,师生还共同编写了深圳红树林生存状况考察、海上石油钻探与海洋污染考略、保护深圳海底珊瑚纪实、赤潮是怎样形成的等教材,这些教材就是在师生共同的探究活动中建构起来的,既有鲜活的事例,又有科学的道理。

    另外,我们学校还把“活动”作为联系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动力机制。很多学校都有综合实践课程,但是却往往缺乏引导,而且不够规范,大多数是根据家长的兴趣来组织。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以家长为主要组织者,以老师为指导者,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首先,由各班级家长委员会和学生们共同确定主题,然后上报学校,学校会将这些主题拿给专家会诊。如果选题太大,就改小一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就改近一些,不够儿童化,就改儿童化一点。选题确定后,就仍然让由各班级家长委员会和学生们共同做好活动方案,然后再将活动方案交专家会诊,反复修改。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后,家长们和老师一起,带学生到户外进行各种调研和环保实践活动。比如,周末登莲花山,考察红树林,到大、小梅沙海边捡拾游人丢弃的垃圾;组织环保大巡游、南油社区环境调查、南油地区空气质量监测、大南山环境考察、认养动物等等。回来后,老师会让同学们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做成初步的报告,利用班队活动、校本课程的时间,在班里展示,进行研讨和探究。经过师生共同的反复合作探究,最后形成正式的研究报告。而且,通过这种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形成了班级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和特色班名,如有叫“小蝌蚪”的,有叫“红杉树”的,有叫“小叶榕”的,有叫“金海豚”的,等等。通过这种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学校内部的教育与社会资源整合起来了,而且培养了学生们亲近自然,善待环境的关心、意愿和态度,提升了他们围绕环境进行思考和判断的思考力、判断力及表达力,丰富了他们旨在发现并解决和创造同环境交往的课题所必要的知识、理解与技能。更重要的,在活动中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培养了学生们同他人进行沟通的社会性、情意性能力,这其实就是“德育”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德育——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会了与他人交往时应该遵守的各种规则。

    为延伸活动教学的精神,并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家校资源开发利用、校本课程建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年来,我校还致力于学生学习社团的培育。所谓学习社团,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组成,实现共同学习意愿,按照其规范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社团,是一种以学习为目标的学生自主性组织。作为一种“功能团体”学生社团在纵向上是联系作为个体的学生与教师、与班级以及学校的桥梁和纽带,在横向上加强了学生之间制度化、常态性的对话与交流活动,为学生的专题探究活动提供了组织架构,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并为他们提供了“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学生社团还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学校已形成了人文类、社科类、技能类等社团70多个。学校每周保证了每个社团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初步构建了社团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社团活动阵地建设、社团活动指导策略、社团活动评价激励等机制,促进学生和老师利用其他的课余时间开展主题性社团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社团是以“活动”重建课堂的延伸和发展,在学习社团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学习社团具有“自组织”的功能,一个成熟的学习社团在脱离了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会自行运转,它不停地与外界保持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却又能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结构,它是联系学校生活与校外广阔的世界的通道。学习社团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有效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通过学习社团和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们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成了“快乐的小读者”、“关爱的小标兵”、“环境的小卫士”、“社团的小主人”和“展示的小能人”

    5、你认为以“活动”重构课程与课堂以及各项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给学校带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

    答:“活动育人”与学生社团并不仅仅停留于细枝末节的教学技巧的改良,它使学校发生了一种结构性的变迁。在传统结构的学校里,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们参与学校事务或班级事物的机会的总量是非常有限的,大多数学生只是“象征性地参与”并非真正地参与这些事物,这造成了学校内的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对于很多不喜欢或不适应这种学校结构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系统性的社会歧视与社会排斥。另外,在传统的线性结构的学校中,每个学生往往各自为战,学生之间横向的交流与对话非常稀缺,并且这种学校往往还鼓励以竞争为动机的个人主义学习,这与知识与学习的建构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而且不利于作为人际交往规则的道德的培养。“活动育人”与学生社团所引发的学校结构的变迁则增加了参与机会的总量,由于社团在规模上往往比班级更小,因此发生在社团中的参与相对来说往往更有效,再加上社团的组建是基于学生的自愿和兴趣的,而参与总是对于共同的活动的参与,因此,活动与社团交织而成的新的网络状的学校结构同时提升了校园参与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数量与质量,这其实就像大脑里面的沟与回一样,其复杂的褶皱使得体积不大的脑可以拥有很大的表面积,从而产生较高的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改革就是要增加这种沟与回的数量,这比在教学技巧上下功夫更重要。

    6、刚才聆听到了贵校以“活动”为抓手,以“蓝色海洋”为主题,以“绿色”为导向,立足于学校的实际,逐渐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全过程,真是受益匪浅。请问,您觉得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或者说,应该注意什么?

    答:就像我在上面说的那样,首先,要读懂学校这本书。学校文化的建设,绝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因此,第一是要坚持“本土化”的原则,理念再先进,做法再好,如果脱离了学校的实际,肯定不会有什么成效的。

    其次,要“理念先行”、“主题先行”并且“以科研为导向”将学校文化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设计和建设。学校的空间设计和制度设计要能够体现出你的办学理念,表达出你确定的主题,并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在空间设计上,要研究空间对人的心理的潜在影响以及空间所承载的伦理与社会功能;在制度设计上,应该把制度暗含的激励机制搞清楚,要通过这种激励,引导出我们希望的行为来,如果激励机制没弄清楚,就等于盲人骑瞎马,往往会事与愿违。在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上,我常常觉得“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更重要,因为“隐性课程”往往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更持久,更有力量。

    再次,就是要有耐心。文化的生成和变迁都是很缓慢的。学校文化的变迁确实就像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的那样,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你别指望学校一下子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只要你的措施得当,并且有足够的耐心,也许某一天你会惊奇的发现,你的学校已经像童话里描述的那样——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