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和亲,是中原王朝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最高明的措施,属于“温柔的一刀”。很多少数民族领袖在战场上很是强硬,一遇到这种场景就只能“缴械了”。这一招是西汉时刘敬(也称娄敬)给刘邦出的天才妙计,此后经常在危机时发挥过神奇功效。
和亲这种事是双赢的,只是对和亲公主的个人命运不公。生在帝王家,也没得选择,个人的幸福经常要让位于国家利益,“为国献身”了。这些可怜的公主们,实际上都是政治婚姻的无辜牺牲品。
可怜了这些娇弱美貌的汉家女子,原本锦衣玉食又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下子却要到那大漠草原经受风吹日晒,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和粗野的异族汉子共度余生。并且,很多民族婚俗古老粗俗,和亲公主的可汗或单于丈夫死了,可能就要嫁给新继位的领袖。
要是时新领袖死了,可能还要在嫁给新新领袖……而这些新领导人,可能正是旧领袖的兄弟、叔侄或前妻的儿子等等。隋朝的义成公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先后给突厥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作过可敦(王妃)。
这对于饱读诗书,习惯于儒家“三纲五常”的公主们来说,简直难以接受。但是,入乡随俗,你不同意又能怎么样呢?谁让这是天高皇帝远呢,谁让你摊上了这苦命的差事呢?所以说,和亲公主都是伟大的。
当然,皇帝们也不都傻,他们往往不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嫁得那么远,就会临时找宫女或王公贵族中的贤淑女子“突击提拔”为公主充数。
据统计,整个唐代共派出19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外邦和亲。这里面,竟然只有3位是货真价实的、皇帝的亲生儿女做公主,其余都是亲王或王族的女子临时顶替的。
那些目不识丁的酋长们。并不能分辨真假,无论如何都心满意足了。因为,在他们想来。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这么温柔智慧、富有涵养的美女公主,还获得了丰厚的嫁妆。
简直一本万利!好了。那就暂时放老丈人一马吧。而他们的儿子长大后接班,也轻易不会给姥爷和舅舅找麻烦,西汉著名的昭君出塞即是明证。
虽然此后汉朝与匈奴保持了50多年的和平,但是王昭君的内心实际非常凄苦。她曾写过一首《怨词》,以表达思念亲人故土的复杂情感。我想这首四言诗,应当是所有和亲公主心境的真实写照:
秋木凄凄,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开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残。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回徨。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且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在中国古代。以公主或宗室之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一般出于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情形:一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曲求全。以结好蕃邦;二是国力强盛,以和亲安抚边远部族,意为赐婚。
女性的美貌和柔媚,往往比武器利刃更为给力,可以波澜不惊之势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可以化解种种仇恨的端倪。李世民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是那种以亲戚关系来笼络感化疆外野民、宣展大国之威仪的最为令人赞颂的典范。
松赞干布这次求婚派出了最聪明能干的宰相禄东赞(史书上也称其为“薛禄东赞”“筑禄东赞”等)率领求婚使团,带着沉甸甸的财宝聘礼和满满当当的智慧一路向长安进发。
谁料。此时天竺(今印度)、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国也派了使者向大唐求婚,他们都希望能迎回贤惠的大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此。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起见,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
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结果吐蕃代表队胜出。禄东赞赢得了荣誉,也为他的民族赢得了一位千载难逢、母仪天下的好王妃。
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总之,好事多磨,大唐皇帝、禄东赞、文成公主都没有让松赞干布失望。唐朝大画家阎立本躬逢其盛,用他的神品《步辇图》记录了吐蕃使者朝见李世民并求婚的场面。
当然,松赞干布并不知道他所要迎娶的文成公主并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而只是一位宗室郡主。但是,从他们的婚后生活以及历史的发展来看,文成公主的美貌与贤德和松赞干布还是很般配的。这对吐蕃而言,已经是一段天赐的美好姻缘了。
文成公主原名李雪雁,其父为教育部长(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比其小1岁,早年追随李世民征战,功勋卓著。640年,李世民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将她召入宫中封为文成公主,以等待远嫁吐蕃。
只得说明的是“公主”本来就是个封号,并不是皇帝所有的女儿都能被封为公主。因此,文成公主是公主,只不过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罢了。
第二年,李世民派他的亲父李道宗作为专使,专程护送她出嫁。我们真不知道,数千里迢迢,离中原越来越远,这对父女当时的心境如何?
文成公主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种子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出关中、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抵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李世民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
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和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他说:“我的父亲和祖辈都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
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历经半年多才到达逻些(今西藏拉萨)完婚。有意思的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和今天修筑的青藏铁路线路基本是吻合的。
应该说文成公主的心态、教养、能力,都是古代女子中国罕见的。原本抱着“为国家牺牲个人幸福”理念的她,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并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史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大唐的陪嫁十分丰厚。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她曾协助设计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工艺陆续传到吐蕃,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8年后(649年),松赞干布被唐高宗李治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进封为賨(cong)王。
并下令把他的石像列于李世民的昭陵,这是一种崇高的荣誉。1年后,松赞干布病逝,唐朝派遣使节前往吐蕃吊唁。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还一直居住在西藏。
她热爱藏族同胞,也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李治时代的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吐蕃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朝派遣使节前往吐蕃吊祭。魂兮归来,大唐的女儿,你的使命圆满完成了!你快回家吧……
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据不完全统计,从634年到846年的200多年间,唐蕃之间的使臣往来共191次。其中,唐使入蕃66次,蕃使入唐125次。吐蕃成为和唐朝关系最为密切的民族政权之一。
其实,不只是吐蕃,李世民时代的唐朝和很多民族都相得益彰、相安无事、相敬如宾呢。而他也得到了边疆各族君臣的最高尊崇和崇拜。(未完待续)
nbsp; 和亲,是中原王朝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最高明的措施,属于“温柔的一刀”。很多少数民族领袖在战场上很是强硬,一遇到这种场景就只能“缴械了”。这一招是西汉时刘敬(也称娄敬)给刘邦出的天才妙计,此后经常在危机时发挥过神奇功效。
和亲这种事是双赢的,只是对和亲公主的个人命运不公。生在帝王家,也没得选择,个人的幸福经常要让位于国家利益,“为国献身”了。这些可怜的公主们,实际上都是政治婚姻的无辜牺牲品。
可怜了这些娇弱美貌的汉家女子,原本锦衣玉食又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下子却要到那大漠草原经受风吹日晒,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和粗野的异族汉子共度余生。并且,很多民族婚俗古老粗俗,和亲公主的可汗或单于丈夫死了,可能就要嫁给新继位的领袖。
要是时新领袖死了,可能还要在嫁给新新领袖……而这些新领导人,可能正是旧领袖的兄弟、叔侄或前妻的儿子等等。隋朝的义成公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先后给突厥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作过可敦(王妃)。
这对于饱读诗书,习惯于儒家“三纲五常”的公主们来说,简直难以接受。但是,入乡随俗,你不同意又能怎么样呢?谁让这是天高皇帝远呢,谁让你摊上了这苦命的差事呢?所以说,和亲公主都是伟大的。
当然,皇帝们也不都傻,他们往往不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嫁得那么远,就会临时找宫女或王公贵族中的贤淑女子“突击提拔”为公主充数。
据统计,整个唐代共派出19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外邦和亲。这里面,竟然只有3位是货真价实的、皇帝的亲生儿女做公主,其余都是亲王或王族的女子临时顶替的。
那些目不识丁的酋长们。并不能分辨真假,无论如何都心满意足了。因为,在他们想来。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这么温柔智慧、富有涵养的美女公主,还获得了丰厚的嫁妆。
简直一本万利!好了。那就暂时放老丈人一马吧。而他们的儿子长大后接班,也轻易不会给姥爷和舅舅找麻烦,西汉著名的昭君出塞即是明证。
虽然此后汉朝与匈奴保持了50多年的和平,但是王昭君的内心实际非常凄苦。她曾写过一首《怨词》,以表达思念亲人故土的复杂情感。我想这首四言诗,应当是所有和亲公主心境的真实写照:
秋木凄凄,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开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残。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回徨。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且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在中国古代。以公主或宗室之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一般出于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情形:一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曲求全。以结好蕃邦;二是国力强盛,以和亲安抚边远部族,意为赐婚。
女性的美貌和柔媚,往往比武器利刃更为给力,可以波澜不惊之势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可以化解种种仇恨的端倪。李世民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是那种以亲戚关系来笼络感化疆外野民、宣展大国之威仪的最为令人赞颂的典范。
松赞干布这次求婚派出了最聪明能干的宰相禄东赞(史书上也称其为“薛禄东赞”“筑禄东赞”等)率领求婚使团,带着沉甸甸的财宝聘礼和满满当当的智慧一路向长安进发。
谁料。此时天竺(今印度)、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国也派了使者向大唐求婚,他们都希望能迎回贤惠的大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此。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起见,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
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结果吐蕃代表队胜出。禄东赞赢得了荣誉,也为他的民族赢得了一位千载难逢、母仪天下的好王妃。
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总之,好事多磨,大唐皇帝、禄东赞、文成公主都没有让松赞干布失望。唐朝大画家阎立本躬逢其盛,用他的神品《步辇图》记录了吐蕃使者朝见李世民并求婚的场面。
当然,松赞干布并不知道他所要迎娶的文成公主并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而只是一位宗室郡主。但是,从他们的婚后生活以及历史的发展来看,文成公主的美貌与贤德和松赞干布还是很般配的。这对吐蕃而言,已经是一段天赐的美好姻缘了。
文成公主原名李雪雁,其父为教育部长(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比其小1岁,早年追随李世民征战,功勋卓著。640年,李世民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将她召入宫中封为文成公主,以等待远嫁吐蕃。
只得说明的是“公主”本来就是个封号,并不是皇帝所有的女儿都能被封为公主。因此,文成公主是公主,只不过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罢了。
第二年,李世民派他的亲父李道宗作为专使,专程护送她出嫁。我们真不知道,数千里迢迢,离中原越来越远,这对父女当时的心境如何?
文成公主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种子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出关中、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抵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李世民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
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和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他说:“我的父亲和祖辈都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
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历经半年多才到达逻些(今西藏拉萨)完婚。有意思的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和今天修筑的青藏铁路线路基本是吻合的。
应该说文成公主的心态、教养、能力,都是古代女子中国罕见的。原本抱着“为国家牺牲个人幸福”理念的她,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并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史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大唐的陪嫁十分丰厚。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她曾协助设计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工艺陆续传到吐蕃,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8年后(649年),松赞干布被唐高宗李治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进封为賨(cong)王。
并下令把他的石像列于李世民的昭陵,这是一种崇高的荣誉。1年后,松赞干布病逝,唐朝派遣使节前往吐蕃吊唁。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还一直居住在西藏。
她热爱藏族同胞,也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李治时代的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吐蕃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朝派遣使节前往吐蕃吊祭。魂兮归来,大唐的女儿,你的使命圆满完成了!你快回家吧……
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据不完全统计,从634年到846年的200多年间,唐蕃之间的使臣往来共191次。其中,唐使入蕃66次,蕃使入唐125次。吐蕃成为和唐朝关系最为密切的民族政权之一。
其实,不只是吐蕃,李世民时代的唐朝和很多民族都相得益彰、相安无事、相敬如宾呢。而他也得到了边疆各族君臣的最高尊崇和崇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