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皇显然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平衡朝廷各方势力,更有利于巩固皇权,因而不时地满足张氏兄弟的要求,默许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张氏兄弟势力的作用。左右逢源的张氏兄弟,可谓春风得意。
然而,他们同诸武子弟如出一辙,同样低估了朝臣的力量,只是诸武子弟在朝臣面前多次碰壁之后,很快就醒悟过来,在很大程度上收敛自己的行为。而现在的张氏兄弟却还执迷不悟,仗着武皇对他们的恩宠,一意孤行。
朝臣的最终目标和任务是维持和巩固皇嗣,在张氏兄弟封爵之后,他们很难接受这第三方势力的漫延和扩张,更不能容忍皇嗣权力的削弱。
如果说李氏三兄妹上表请封张氏兄弟是为了还情于他们,通过他们更利于取得武皇的支持,那么,武氏子弟与张氏兄弟结成同党扩大势力,就难避他们与皇嗣分庭抗礼之嫌。
自皇嗣确定的那一天起,朝臣就把全部希望和命运寄托在皇嗣身上,也把大唐的延伸寄托在皇嗣身上。
现在,尽管李氏皇嗣身份得到武皇首肯,其合法地位无可置疑,然而,多次风波、几经反复,皇嗣的地位依然还很脆弱,随时都需要得到保护,在必要的时候,需要他们挺身而出。
因此,就在张氏兄弟扩大势力的时候,朝臣与张氏兄弟的冲突一步紧接一步连续爆发。
先是宰相魏元忠杖杀张易之手下一名暴乱都市的恶奴,使张氏兄弟大为不满;紧接着,在张易之想帮其弟张昌期谋个雍州长史官职的时候,又是魏元忠出面直接反对,致使此事未能如愿以偿。
面对魏元忠步步紧逼,张氏兄弟由不满、愤怒转为对魏元忠的疯狂报复!长安三年九月。张易之、张昌宗状告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说他们曾私下议论:“主上老矣,吾属当挟太子而令天下。”
此事一经证实。无疑是要置宰相魏元忠于死地。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次处理魏元忠并不像以往一样顺利,也没有张氏兄弟想象的那么简单。
魏元忠大器晚成。仪凤中,吐蕃屡犯边塞。魏元忠以太学生之身赴洛阳上封,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此时他已年近四十。
由于受左史江融编纂的《九州设险图》之启发,魏元忠以其独到的军事谋略和见解,深得先帝高宗青睐,授秘书省正字。仗内供奉。
文明元年,迁殿中侍御史。是年,李敬业在扬州作乱,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伐,武后诏魏元忠监其军事。魏元忠积极为李孝逸出谋献策,又不断坚定李孝逸讨伐信心,促使其顺利平息了李敬业。
魏元忠因功擢升司刑正,不久升迁洛阳令。后遭酷吏周兴诬陷入狱,即将行刑之时,武后以其讨平李敬业有功。特赦死配流贵州。
圣历元年,被武皇召回,授侍御史。擢拜御史中丞。好景不长,又为来俊臣、侯思止所陷,再被流放岭表。
复还后,授御史中丞。圣历二年,擢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检校并州长史。
魏元忠两次被流放,又两次得以升迁,虽受朝廷是非之累,却也证明武皇对魏元忠的器重。
就在张氏兄弟势力日盛之时。魏元忠以检校太子左庶子身份向武皇进言道:“臣承先帝顾眄,受陛下厚恩。不徇忠死节,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矛头直指张氏兄弟,也发泄出对武皇的埋怨。这足以引起张氏兄弟的愤怒,也使武皇甚为不悦。
当张氏兄弟以魏元忠之言状告魏元忠时,武皇疑惑不解,联想到魏元忠前番进言,又不得不信,于是,先下诏魏元忠入狱;尔后,又召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令张昌宗与魏元忠等赴殿堂对质,魏元忠矢口否定,其他人各执其词,其结果是毫无所获;张昌宗又引凤阁舍人张说作证。
在此之前,张昌宗曾许诺张说,只要他出面证明确实听到魏元忠说过那样的话,就可以给他一个高官。张说应允。
而凤阁舍人宋璟等,在张说出面作证之前也已经对他进行忠告。因此,当武皇验问此事时,张说则当场认定魏元忠并无言“挟太子而令天下”之语。失去最后的旁证,令武皇大为恼火,也令张昌宗十分孤立。
为了敲山震虎,武皇再次动用皇权,将魏元忠贬为端州高要尉。高戬、张说也都流放岭南。
二十四
魏元忠被贬,虽然维持了张氏兄弟的势力,却使朝臣对武皇的行为大失所望,对张氏兄弟更是痛恨有加。
先是正柬大夫朱敬则在魏元忠入狱之时冒险上疏,为魏元忠鸣冤,称“魏元忠一向忠心正直,张说又有何罪?如果判刑,失尽天下人心。”
又有殿中侍御史王晙为魏元忠伸冤。更有武邑平民苏安恒上疏,直言批评武皇信任奸邪,排斥忠良。而当魏元忠就要离开长安时,太子仆崔贞慎等八人为其设宴饯行。
张易之用假名“柴明”撰写诉状,向武皇紧急告密,指控崔贞慎等联合魏元忠,阴谋叛乱。
武皇令监察御史马怀素调查。原本以为是铁证如山的事实,一经证实,马怀素就马上可以奏报。然而,武皇几次派宦官催促立刻结案,马怀素却始终不能奏报。
武皇责备马怀素道:“谋反情形明摆在你面前,为何一拖再拖这么久?”马怀素却向武皇请求让被告跟告密人柴明对质,并据理极力为崔贞慎等进行辩护。武皇只得强压怒火,主动放弃对崔贞慎等的追查。
这无疑是武皇又一次无奈的妥协。不管魏元忠等是否有谋反意图,仅以朝臣对张氏兄弟的态度,也不难看出他们对武皇的态度。
这是朝臣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集体对抗,他们对武皇的强烈不满,表现出置生死于不顾的针锋相对。武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忧心重重,她所体验的不仅仅是风烛残年的身体。更有那颗孤独的心;
这颗心已经为这个王朝... -->>
皇显然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平衡朝廷各方势力,更有利于巩固皇权,因而不时地满足张氏兄弟的要求,默许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张氏兄弟势力的作用。左右逢源的张氏兄弟,可谓春风得意。
然而,他们同诸武子弟如出一辙,同样低估了朝臣的力量,只是诸武子弟在朝臣面前多次碰壁之后,很快就醒悟过来,在很大程度上收敛自己的行为。而现在的张氏兄弟却还执迷不悟,仗着武皇对他们的恩宠,一意孤行。
朝臣的最终目标和任务是维持和巩固皇嗣,在张氏兄弟封爵之后,他们很难接受这第三方势力的漫延和扩张,更不能容忍皇嗣权力的削弱。
如果说李氏三兄妹上表请封张氏兄弟是为了还情于他们,通过他们更利于取得武皇的支持,那么,武氏子弟与张氏兄弟结成同党扩大势力,就难避他们与皇嗣分庭抗礼之嫌。
自皇嗣确定的那一天起,朝臣就把全部希望和命运寄托在皇嗣身上,也把大唐的延伸寄托在皇嗣身上。
现在,尽管李氏皇嗣身份得到武皇首肯,其合法地位无可置疑,然而,多次风波、几经反复,皇嗣的地位依然还很脆弱,随时都需要得到保护,在必要的时候,需要他们挺身而出。
因此,就在张氏兄弟扩大势力的时候,朝臣与张氏兄弟的冲突一步紧接一步连续爆发。
先是宰相魏元忠杖杀张易之手下一名暴乱都市的恶奴,使张氏兄弟大为不满;紧接着,在张易之想帮其弟张昌期谋个雍州长史官职的时候,又是魏元忠出面直接反对,致使此事未能如愿以偿。
面对魏元忠步步紧逼,张氏兄弟由不满、愤怒转为对魏元忠的疯狂报复!长安三年九月。张易之、张昌宗状告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说他们曾私下议论:“主上老矣,吾属当挟太子而令天下。”
此事一经证实。无疑是要置宰相魏元忠于死地。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次处理魏元忠并不像以往一样顺利,也没有张氏兄弟想象的那么简单。
魏元忠大器晚成。仪凤中,吐蕃屡犯边塞。魏元忠以太学生之身赴洛阳上封,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此时他已年近四十。
由于受左史江融编纂的《九州设险图》之启发,魏元忠以其独到的军事谋略和见解,深得先帝高宗青睐,授秘书省正字。仗内供奉。
文明元年,迁殿中侍御史。是年,李敬业在扬州作乱,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伐,武后诏魏元忠监其军事。魏元忠积极为李孝逸出谋献策,又不断坚定李孝逸讨伐信心,促使其顺利平息了李敬业。
魏元忠因功擢升司刑正,不久升迁洛阳令。后遭酷吏周兴诬陷入狱,即将行刑之时,武后以其讨平李敬业有功。特赦死配流贵州。
圣历元年,被武皇召回,授侍御史。擢拜御史中丞。好景不长,又为来俊臣、侯思止所陷,再被流放岭表。
复还后,授御史中丞。圣历二年,擢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检校并州长史。
魏元忠两次被流放,又两次得以升迁,虽受朝廷是非之累,却也证明武皇对魏元忠的器重。
就在张氏兄弟势力日盛之时。魏元忠以检校太子左庶子身份向武皇进言道:“臣承先帝顾眄,受陛下厚恩。不徇忠死节,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矛头直指张氏兄弟,也发泄出对武皇的埋怨。这足以引起张氏兄弟的愤怒,也使武皇甚为不悦。
当张氏兄弟以魏元忠之言状告魏元忠时,武皇疑惑不解,联想到魏元忠前番进言,又不得不信,于是,先下诏魏元忠入狱;尔后,又召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令张昌宗与魏元忠等赴殿堂对质,魏元忠矢口否定,其他人各执其词,其结果是毫无所获;张昌宗又引凤阁舍人张说作证。
在此之前,张昌宗曾许诺张说,只要他出面证明确实听到魏元忠说过那样的话,就可以给他一个高官。张说应允。
而凤阁舍人宋璟等,在张说出面作证之前也已经对他进行忠告。因此,当武皇验问此事时,张说则当场认定魏元忠并无言“挟太子而令天下”之语。失去最后的旁证,令武皇大为恼火,也令张昌宗十分孤立。
为了敲山震虎,武皇再次动用皇权,将魏元忠贬为端州高要尉。高戬、张说也都流放岭南。
二十四
魏元忠被贬,虽然维持了张氏兄弟的势力,却使朝臣对武皇的行为大失所望,对张氏兄弟更是痛恨有加。
先是正柬大夫朱敬则在魏元忠入狱之时冒险上疏,为魏元忠鸣冤,称“魏元忠一向忠心正直,张说又有何罪?如果判刑,失尽天下人心。”
又有殿中侍御史王晙为魏元忠伸冤。更有武邑平民苏安恒上疏,直言批评武皇信任奸邪,排斥忠良。而当魏元忠就要离开长安时,太子仆崔贞慎等八人为其设宴饯行。
张易之用假名“柴明”撰写诉状,向武皇紧急告密,指控崔贞慎等联合魏元忠,阴谋叛乱。
武皇令监察御史马怀素调查。原本以为是铁证如山的事实,一经证实,马怀素就马上可以奏报。然而,武皇几次派宦官催促立刻结案,马怀素却始终不能奏报。
武皇责备马怀素道:“谋反情形明摆在你面前,为何一拖再拖这么久?”马怀素却向武皇请求让被告跟告密人柴明对质,并据理极力为崔贞慎等进行辩护。武皇只得强压怒火,主动放弃对崔贞慎等的追查。
这无疑是武皇又一次无奈的妥协。不管魏元忠等是否有谋反意图,仅以朝臣对张氏兄弟的态度,也不难看出他们对武皇的态度。
这是朝臣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集体对抗,他们对武皇的强烈不满,表现出置生死于不顾的针锋相对。武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忧心重重,她所体验的不仅仅是风烛残年的身体。更有那颗孤独的心;
这颗心已经为这个王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