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连绵数百里,十分壮观。(多少民脂民膏!)
封禅大典终于顺利举行完毕,豪华壮丽,远超前代。李隆基自然十分得意,于是提升张说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以表彰他们的辅佐之功。张说的政治生涯至此达到巅峰,而他本人也十分志得意满。
张说本人高兴,但其它人可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甚至是怨恨。
原来在这次封禅大典的过程中,张说大量的把他在中书门下两省亲信,派去兼任礼仪大典相关的职位,并随皇帝登山,典礼结束后,皇帝就给这些人员很大的封赏,很多人被升迁到五品以上的官职。而它文武官员,却几乎没有人被提升。另外,扈从皇帝封禅的禁军士兵。则连赏赐的物品都没拿到,于是引起很大的怨恨。
这时,张说的门生,中书舍人张九龄劝告张说,说:“封禅大典的封赏,是难得的恩遇,应该要公平,处理不当,会导致舆论哗然。对相公您有不利的影响。”而张说却认为张九龄之言乃是“悠悠之谈“,不足介怀。而这样的话又被传到外面。于是,对张说的怨恨与不满更是拉升。甚至有人说:“张公之言,毒于极刑。”
在封禅大典结束后,张说开始认为自己已经无惧于宇文融了,更不需要卖好给他,为了压制宇文融,张说对宇文融提出的政策主张,动辄予以驳回,让宇文融推动的很多事务因而停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宇文融打算修订有关田土规定的法律条文,适当放宽均田令,以符合社会的实际状况,并让朝廷能增加税收,这一部分,也被张说给挡了下来。
在双方箭拔弩张之际,又发生了一件事,导致双方全面性的冲突。
唐朝官员的铨选,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是所谓的“三注三唱”,也就是要经过三道程序,每道程序要唱一次名,程序过完后,要登记结果,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
由于官员众多,所以每年的铨选工作是从前一年的十月一日就展开,到隔年的三月三十一日才结束,要花掉半年的时间。
开元十三年这一次的铨选,碰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一年国内刚好就是在筹办前面所谈的封禅大典,封禅大典是在该年的十一月开始的,大概到年底才勉强算结束,吏部的官员几乎都被动员去协助封禅大典,等到这些官员回到吏部,开始办理铨选事宜时,时间只剩三个月了,也就是只有原来一半的时间而已。
时间这么短,吏部的人手又无法一下子增加,于是只好缩短每个流程的时间,甚至跳过某些流程,以便在时间内可以完成,但须知铨选是关系到大多数中下官员升迁的头条大事,现在程序有了变化或是缩短了时间,不免让很多原来就怀疑过程是否公平的人,更是觉得其中有鬼,于是流言蜚语就开始到处传播,到后来连李隆基都听到了好几次,也不免认为这次铨选,是否“选试不公”。
宇文融现在是皇帝的宠臣,他看到这件事,一方面想帮皇帝解决问题,一方面也想趁机扩大自己的权力,而更重要的我认为是,一种补偿的心态。
宇文融自己就是官僚主义的受害者,按照吏部标准的铨选模式,只能选出一些平庸,没有犯过太多过错的官员,大家按照资历排排站,有能力的人无法获得特例擢升,只能埋没在群体中混资历,就像他本人,如果不是源乾曜的挖掘,现在可能还在地方州县继续熬资格。所以宇文融向皇帝提了一个建议,一种铨选官员新的方式。
(连载更新)
他向皇帝密奏说:“现在时间所剩无几,而铨选的工作必须在时间内完成,并且要让外界觉得公平。我的建议是,由皇上指派十位有能力、有名望的大臣,分别对官员进行铨选。如此一来,速度可以加快,另外每个官员事先由那一位大臣来铨选,是采取抽签的方式,这样也就兼顾到公平的原则。”
皇帝听了宇文融的提议后,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就下令按照这个建议进行,并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十铨”。鉴于吏部之前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让皇帝本人大伤脑筋,于是命令本次铨选,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排除在“十铨”的大臣名单中,以示薄惩。
最后指派的十位大臣名单如下:
礼部尚书:苏颋
刑部尚书:韦抗
工部尚书:卢从愿
右散骑常侍:徐坚
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宇文融
蒲州刺史:崔琳
魏州刺史:崔沔
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韦虚心
郑州刺史:贾曾
怀州刺史:王邱
从这名单来看,指派的人还是比较适当的,既兼顾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被选上的人也是朝中比较重要而且有名望的大臣。
这次的铨选方式的改革,从社会的评价来看也是比较成功的,像崔沔跟王邱,就很被称颂:“沔人澄明澈底清,邱山介直连天峻”,整个过程让李隆基很满意。
李隆基很满意,张说可是百分之百的不满意!
这次铨选,吏部完全无法参与,张说身为尚书右丞相,吏部是尚书省六部中最重要的部门,号称“天字第一部”,现在这个天字第一部的职权被废掉,他真是欲哭无泪。
国家最重要的两个东西就是钱与权,宇文融掌握的了户部,就是掌握了国家的钱袋,现在又插手吏部,插手官员任用,那就是想掌权;这两样如果都被宇文融掌握了,那我张说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张说想到这里,不禁怒火中烧,你宇文融算是跟我扛上了,我要让你尝尝挫败的滋味。(未完待续)
连绵数百里,十分壮观。(多少民脂民膏!)
封禅大典终于顺利举行完毕,豪华壮丽,远超前代。李隆基自然十分得意,于是提升张说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以表彰他们的辅佐之功。张说的政治生涯至此达到巅峰,而他本人也十分志得意满。
张说本人高兴,但其它人可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甚至是怨恨。
原来在这次封禅大典的过程中,张说大量的把他在中书门下两省亲信,派去兼任礼仪大典相关的职位,并随皇帝登山,典礼结束后,皇帝就给这些人员很大的封赏,很多人被升迁到五品以上的官职。而它文武官员,却几乎没有人被提升。另外,扈从皇帝封禅的禁军士兵。则连赏赐的物品都没拿到,于是引起很大的怨恨。
这时,张说的门生,中书舍人张九龄劝告张说,说:“封禅大典的封赏,是难得的恩遇,应该要公平,处理不当,会导致舆论哗然。对相公您有不利的影响。”而张说却认为张九龄之言乃是“悠悠之谈“,不足介怀。而这样的话又被传到外面。于是,对张说的怨恨与不满更是拉升。甚至有人说:“张公之言,毒于极刑。”
在封禅大典结束后,张说开始认为自己已经无惧于宇文融了,更不需要卖好给他,为了压制宇文融,张说对宇文融提出的政策主张,动辄予以驳回,让宇文融推动的很多事务因而停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宇文融打算修订有关田土规定的法律条文,适当放宽均田令,以符合社会的实际状况,并让朝廷能增加税收,这一部分,也被张说给挡了下来。
在双方箭拔弩张之际,又发生了一件事,导致双方全面性的冲突。
唐朝官员的铨选,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是所谓的“三注三唱”,也就是要经过三道程序,每道程序要唱一次名,程序过完后,要登记结果,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
由于官员众多,所以每年的铨选工作是从前一年的十月一日就展开,到隔年的三月三十一日才结束,要花掉半年的时间。
开元十三年这一次的铨选,碰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一年国内刚好就是在筹办前面所谈的封禅大典,封禅大典是在该年的十一月开始的,大概到年底才勉强算结束,吏部的官员几乎都被动员去协助封禅大典,等到这些官员回到吏部,开始办理铨选事宜时,时间只剩三个月了,也就是只有原来一半的时间而已。
时间这么短,吏部的人手又无法一下子增加,于是只好缩短每个流程的时间,甚至跳过某些流程,以便在时间内可以完成,但须知铨选是关系到大多数中下官员升迁的头条大事,现在程序有了变化或是缩短了时间,不免让很多原来就怀疑过程是否公平的人,更是觉得其中有鬼,于是流言蜚语就开始到处传播,到后来连李隆基都听到了好几次,也不免认为这次铨选,是否“选试不公”。
宇文融现在是皇帝的宠臣,他看到这件事,一方面想帮皇帝解决问题,一方面也想趁机扩大自己的权力,而更重要的我认为是,一种补偿的心态。
宇文融自己就是官僚主义的受害者,按照吏部标准的铨选模式,只能选出一些平庸,没有犯过太多过错的官员,大家按照资历排排站,有能力的人无法获得特例擢升,只能埋没在群体中混资历,就像他本人,如果不是源乾曜的挖掘,现在可能还在地方州县继续熬资格。所以宇文融向皇帝提了一个建议,一种铨选官员新的方式。
(连载更新)
他向皇帝密奏说:“现在时间所剩无几,而铨选的工作必须在时间内完成,并且要让外界觉得公平。我的建议是,由皇上指派十位有能力、有名望的大臣,分别对官员进行铨选。如此一来,速度可以加快,另外每个官员事先由那一位大臣来铨选,是采取抽签的方式,这样也就兼顾到公平的原则。”
皇帝听了宇文融的提议后,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就下令按照这个建议进行,并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十铨”。鉴于吏部之前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让皇帝本人大伤脑筋,于是命令本次铨选,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排除在“十铨”的大臣名单中,以示薄惩。
最后指派的十位大臣名单如下:
礼部尚书:苏颋
刑部尚书:韦抗
工部尚书:卢从愿
右散骑常侍:徐坚
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宇文融
蒲州刺史:崔琳
魏州刺史:崔沔
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韦虚心
郑州刺史:贾曾
怀州刺史:王邱
从这名单来看,指派的人还是比较适当的,既兼顾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被选上的人也是朝中比较重要而且有名望的大臣。
这次的铨选方式的改革,从社会的评价来看也是比较成功的,像崔沔跟王邱,就很被称颂:“沔人澄明澈底清,邱山介直连天峻”,整个过程让李隆基很满意。
李隆基很满意,张说可是百分之百的不满意!
这次铨选,吏部完全无法参与,张说身为尚书右丞相,吏部是尚书省六部中最重要的部门,号称“天字第一部”,现在这个天字第一部的职权被废掉,他真是欲哭无泪。
国家最重要的两个东西就是钱与权,宇文融掌握的了户部,就是掌握了国家的钱袋,现在又插手吏部,插手官员任用,那就是想掌权;这两样如果都被宇文融掌握了,那我张说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张说想到这里,不禁怒火中烧,你宇文融算是跟我扛上了,我要让你尝尝挫败的滋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