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大明之最逍遥太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除海禁也未尝不可。
正如太子所说,即使有禁海的先例,走私依然存在,不然土豆和玉米从何而来。
但祖宗之法在前,解除海禁的阻力实在太大。
这不是太子想解就能解的。
现在他在皇位上,太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尝试,自己还能为他承担后果。
如果现在阻止太子,不让他尝试,
等到太子继位后再胡来,那时就没人能为他收拾残局了。
而且太子敛财的本事确实不错,当初只给了他十万两,现在他已经向朝廷捐献了十几倍的钱。
不过弘治提出反对意见,明代勋贵的封地仅提供俸禄,并无实权。
给钱进封为天津伯并没有太大意义,对开放海禁的帮助微乎其微。
朱厚照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父皇,您应该知道什么是投献吧。”
弘治听了皱起眉头,投献就是农民将自己的土地名义上赠予有功名或贵族,自愿成为别人的奴仆。
这是一种规避明朝税收法律的行为。
弘治对此深感厌恶。
举例来说,农民如果收获了一百斤粮食,原本应向国家缴纳二十斤税粮。
但若将土地投献出去,他们就能免于向国家缴税,只需向士绅地主交十五斤粮食。
这样一来,国家就无法收取那二十斤的税粮,
并且农民变为奴仆后,还能逃避徭役。
因此,国家减少的税收转而压在了老实耕作的农民身上,他们要承受更重的税赋和更多的徭役。
这些农民不堪重负,最终也会被迫参与“投献”。
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形成,地主士绅越发富裕,朝廷却愈发贫穷。
有人或许会问,朱元璋制定国策时为何会出现这种失误?
实际上,朱元璋最初的政策是合理的,只是执行得不好。
朱元璋规定,正一品文官最多可拥有1000亩免税田,这是个人免税田的上限。
正一品官员仅1000亩,级别越低的官员依次减少,全国加起来免税田又能有多少呢?
然而,所有官员都会隐瞒实际的土地数量,明朝后期这种隐瞒现象更为严重。
谁要是敢于核查土地数量,就等于与全国的官员士绅为敌,
连皇帝都不敢去查。
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勇者,名叫张居正,他敢于查清土地。
张居正是个杰出人物,官至首辅,权倾一时。
张居正在世时,他的土地核查政策执行得很顺利,但他去世不久即遭开棺鞭尸,家人也被流放。
据说,他的家人中有数十口饿死,尸体被野狗吞噬。
朱厚照多么希望能有张居正这样的人物在身边,那样朝堂上的大臣们都将被治理得服服帖帖。
可惜的是,张居正的出生还早二十年。
弘治不明白为何太子会问他是否了解投献。
朱厚照揭示了他的计划。
他打算扶持钱进来成为天津最大的地主,替换天津的官员为亲信。
这样可以减少朝廷上的反对声音,朱厚照便能在天津自由行事。
弘治对朱厚照的创意感到惊讶,这些奇思妙想从何而来。
然而,钱进来日后名声必定会很差,成为众人的攻击目标。
朱厚照毫不在意,认为未来的岳父大概不会介意。
况且有寿宁侯张鹤龄这样的外戚分散注意力,问题应该不大。
弘治无言以对,太子总是利用外戚来施展计谋。
但目前大婚的程序还在进行中,钱进的天津伯封号必须等到大婚后才能正式授予。
朱厚照提议,如果弘治皇帝担心花费,可以增加免税田的赏赐额度。
弘治顿时语塞,这分明是在明目张胆地为岳父谋取利益。
然而,免税田的数量是有法定限制的,如何能随意增加呢?
朱厚照建议,可以借在天津试验土豆和玉米田的机会,多赏赐一些。
由于土豆和玉米种子有限,不能立即全国推广,而且新作物可能会遭遇百姓的抵触,天津的大规模种植便于管理和宣传。
弘治认为这个主意可行,但需要与朝臣商量。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怎么开始和太子一起寻找朝廷制度的漏洞了。
弘治催促朱厚照去忙自己的事,不要打扰他批阅奏章。
萧敬似乎也被太子影响,而他自己也有被影响的趋势。
朱厚照解释,近期他很清闲,按太子大婚的规矩,他现在不能见钱梦竹。
实际上并非不能见,通常太子在大婚当天才会见到太子妃。
朱厚照是个特例,他的太子妃是他自己挑选的。
规矩甚至限制了他的行动,否则他现在可能已经在筹备皇太孙的事宜了。
弘治建议,如果太子真的无事可做,就回西山去看看新种的土豆,别在眼前碍眼。
朱厚照感到不解,刚才还聊得好好的,为何突然被父亲嫌弃了。
不过,他确实有一段时间没去西山检查玉米大棚了。
玉米应该快要成熟了。
除海禁也未尝不可。
正如太子所说,即使有禁海的先例,走私依然存在,不然土豆和玉米从何而来。
但祖宗之法在前,解除海禁的阻力实在太大。
这不是太子想解就能解的。
现在他在皇位上,太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尝试,自己还能为他承担后果。
如果现在阻止太子,不让他尝试,
等到太子继位后再胡来,那时就没人能为他收拾残局了。
而且太子敛财的本事确实不错,当初只给了他十万两,现在他已经向朝廷捐献了十几倍的钱。
不过弘治提出反对意见,明代勋贵的封地仅提供俸禄,并无实权。
给钱进封为天津伯并没有太大意义,对开放海禁的帮助微乎其微。
朱厚照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父皇,您应该知道什么是投献吧。”
弘治听了皱起眉头,投献就是农民将自己的土地名义上赠予有功名或贵族,自愿成为别人的奴仆。
这是一种规避明朝税收法律的行为。
弘治对此深感厌恶。
举例来说,农民如果收获了一百斤粮食,原本应向国家缴纳二十斤税粮。
但若将土地投献出去,他们就能免于向国家缴税,只需向士绅地主交十五斤粮食。
这样一来,国家就无法收取那二十斤的税粮,
并且农民变为奴仆后,还能逃避徭役。
因此,国家减少的税收转而压在了老实耕作的农民身上,他们要承受更重的税赋和更多的徭役。
这些农民不堪重负,最终也会被迫参与“投献”。
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形成,地主士绅越发富裕,朝廷却愈发贫穷。
有人或许会问,朱元璋制定国策时为何会出现这种失误?
实际上,朱元璋最初的政策是合理的,只是执行得不好。
朱元璋规定,正一品文官最多可拥有1000亩免税田,这是个人免税田的上限。
正一品官员仅1000亩,级别越低的官员依次减少,全国加起来免税田又能有多少呢?
然而,所有官员都会隐瞒实际的土地数量,明朝后期这种隐瞒现象更为严重。
谁要是敢于核查土地数量,就等于与全国的官员士绅为敌,
连皇帝都不敢去查。
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勇者,名叫张居正,他敢于查清土地。
张居正是个杰出人物,官至首辅,权倾一时。
张居正在世时,他的土地核查政策执行得很顺利,但他去世不久即遭开棺鞭尸,家人也被流放。
据说,他的家人中有数十口饿死,尸体被野狗吞噬。
朱厚照多么希望能有张居正这样的人物在身边,那样朝堂上的大臣们都将被治理得服服帖帖。
可惜的是,张居正的出生还早二十年。
弘治不明白为何太子会问他是否了解投献。
朱厚照揭示了他的计划。
他打算扶持钱进来成为天津最大的地主,替换天津的官员为亲信。
这样可以减少朝廷上的反对声音,朱厚照便能在天津自由行事。
弘治对朱厚照的创意感到惊讶,这些奇思妙想从何而来。
然而,钱进来日后名声必定会很差,成为众人的攻击目标。
朱厚照毫不在意,认为未来的岳父大概不会介意。
况且有寿宁侯张鹤龄这样的外戚分散注意力,问题应该不大。
弘治无言以对,太子总是利用外戚来施展计谋。
但目前大婚的程序还在进行中,钱进的天津伯封号必须等到大婚后才能正式授予。
朱厚照提议,如果弘治皇帝担心花费,可以增加免税田的赏赐额度。
弘治顿时语塞,这分明是在明目张胆地为岳父谋取利益。
然而,免税田的数量是有法定限制的,如何能随意增加呢?
朱厚照建议,可以借在天津试验土豆和玉米田的机会,多赏赐一些。
由于土豆和玉米种子有限,不能立即全国推广,而且新作物可能会遭遇百姓的抵触,天津的大规模种植便于管理和宣传。
弘治认为这个主意可行,但需要与朝臣商量。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怎么开始和太子一起寻找朝廷制度的漏洞了。
弘治催促朱厚照去忙自己的事,不要打扰他批阅奏章。
萧敬似乎也被太子影响,而他自己也有被影响的趋势。
朱厚照解释,近期他很清闲,按太子大婚的规矩,他现在不能见钱梦竹。
实际上并非不能见,通常太子在大婚当天才会见到太子妃。
朱厚照是个特例,他的太子妃是他自己挑选的。
规矩甚至限制了他的行动,否则他现在可能已经在筹备皇太孙的事宜了。
弘治建议,如果太子真的无事可做,就回西山去看看新种的土豆,别在眼前碍眼。
朱厚照感到不解,刚才还聊得好好的,为何突然被父亲嫌弃了。
不过,他确实有一段时间没去西山检查玉米大棚了。
玉米应该快要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