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从东京开始当女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电影已经放完,但是观众们迟迟没有舍得散场,仍然听着片尾曲《加州梦》,盯着鸣谢名单发着呆。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炫酷的特效,战争场面也谈不上多震撼,令人激动的大场面也不多。
原本大家以为,既然是讲美国梦,怎么也得有些铁肩担道义,两手转乾坤的伟大感。
没想到,却是如此的平凡。
不过往往平凡中才能体现伟大。
电影里呈现出的那些历史,主角的经历,可不就是大家所期待的美国梦吗?
阿甘虽然天生残疾,但是从来不怨天尤人,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生活,以最大的善意拥抱他人。
看起来他总是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仿佛上帝独宠他一人。
但其实这些成功,都建立在阿甘伟大的品格之上。
这样善良、认真、执着的人,成功是必然的。
对于观众们而言,这部电影不光光是一碗来自天堂的鸡汤,更是一个路标,向迷茫中的众人指明了方向。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阿甘那样,拥有那么多的好运气与巧合。
但是他们可以做到和阿甘一样的认真、乐观。
而这,就是成功的前提,就是达成美国梦的前提。
也许,这就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道理。
随着第一波电影的播放结束,人们走出电影院,第一件事就是向所有人安利《阿甘正传》。
半夜三点钟,《阿甘正传》以破五十万的词条数登顶推特热搜第一,能看到的评论,基本都是好评,抒发些从这部电影里所收获的感动。
而烂番茄的新鲜指数,则是达到了极其罕见的百分之百!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电影评分网站上,有这个评价的电影不超过二十部。
要知道,就连《泰坦尼克号》也才百分之九十九!
这或许不能说明《阿甘正传》真的完美无瑕,或者比《泰坦尼克号》更优秀,但至少在打分的那些观众看来,这部电影就是无可争议的神作!
等到早上八点,各大报纸、专业影评人、影评杂志的报道接连出炉。
首先就是纽约时报:
“这是十年来最好的讲述美国的电影,记录了美国几十年来的变迁,重现了那个自由、抗争、富饶的时代。
很难想象这是由一个外国导演拍摄的,更难得的是,她做到了完全的客观公正,没有对任何党派的偏见,没有任何群体的歧视,包括对战争描写。
如果要选择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话,《阿甘正传》当仁不让!”
时代杂志:
“洛泉比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明白美国梦的定义。
她用真实的镜头描绘了一幅属于成年人的童话。
阿甘的成功或许是偶然,但谁又能说自己如果努力了,就不能获得一样的结果呢?
洛泉给努力的方式进行了定义,甚至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而最终的目的地,名字叫做美国梦!”
………………
很少有媒体会这么齐刷刷地夸这么一个外国人。
洛泉没有依靠政治政治。
又或许,她所呈现出来的这个,就是终极的政治正确。
没有人敢否认美国梦的价值。
在已经连续阴霾了几个月的美国互联网,现在终于出现了一道曙光。
虽然有句话说:当光照进了遍布阴霾污浊的黑暗中时,这道光也就有了罪。
但是,如果是审判一切罪的正王道之光,那就另当别论了。
现在《阿甘正传》就拥有了这样风向,整个网络上清一色都在盛赞,完全听不到任何唱反调的存在。
不光是因为这部电影所代表的意义,仅从电影出发,它也确实是几无瑕疵之作。
不管是从理性还是感性的角度,都找不到批评的点。
所以,《阿甘正传》成为美国社会的终极政治正确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不过在华夏,这部电影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议的。
当然,主要不是电影的剧情。
洛泉在拍摄的时候,对原版电影的一些情节进行了一些修改,做到了绝对的客观。
虽然或许并不是特别迎合美国政府,但至少从民众的角度来看,这是没得黑的。
所以,哪怕华夏的民众无法对美国梦感同身受,但也能体会到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感动。
抛开美国梦不谈,这其实是一部以历史大潮为背景的励志电影。
而阿甘的经历,其实也相当符合华夏的主流文化思想,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自助者天助者。
说通俗点就是好人有好报。
有这么一个前提,那么体会电影的感动,为阿甘的好运而喝彩也就没有什么理解难度了。
至于网友的争议,主要还是围绕着女主角珍妮。
网络上为了争论她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女孩而吵得不可开交。
一方认为:她三番两次对阿甘若即若离,自己私生活又如此糜烂,实在称不上好女孩。
而另一方认为:珍妮从始至终都没有伤害过任何人,对阿甘也是掏心窝的好,私生活那样主要也是因为悲惨的童年,并非出自本心。
两边各执己见,谁也不能说服谁。
要是放在美国,珍妮的问题其实并不算是问题。
因为不光是她,其实那个时候的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
嬉皮士运动之下,年轻人对于生活的放纵几乎是没有节制的,做出什么离谱的行为都不为过。
但在华夏主流看来,珍妮这样的私生活确实谈不上好女孩。
别的不说,光是沉迷药物那一块,就已经可以打上标签。
当然,评价一个人物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需要考虑她所处环境所收到的局限。
而且人也不是光一个好和坏就可以定义的,有的时候这二者的界限非常模糊的。
于是,在争吵终究无果之后,折中派的说法占据了上风。
“珍妮,是那个时代广大嬉皮士青年中的一个。
她童年凄惨,对家庭反感,厌恶自己的同时又极度自卑。
她热爱音乐,想要取得成就,但因为能力有限,只能以这种低俗的方式登台。
为了麻痹内心... -->>
电影已经放完,但是观众们迟迟没有舍得散场,仍然听着片尾曲《加州梦》,盯着鸣谢名单发着呆。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炫酷的特效,战争场面也谈不上多震撼,令人激动的大场面也不多。
原本大家以为,既然是讲美国梦,怎么也得有些铁肩担道义,两手转乾坤的伟大感。
没想到,却是如此的平凡。
不过往往平凡中才能体现伟大。
电影里呈现出的那些历史,主角的经历,可不就是大家所期待的美国梦吗?
阿甘虽然天生残疾,但是从来不怨天尤人,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生活,以最大的善意拥抱他人。
看起来他总是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仿佛上帝独宠他一人。
但其实这些成功,都建立在阿甘伟大的品格之上。
这样善良、认真、执着的人,成功是必然的。
对于观众们而言,这部电影不光光是一碗来自天堂的鸡汤,更是一个路标,向迷茫中的众人指明了方向。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阿甘那样,拥有那么多的好运气与巧合。
但是他们可以做到和阿甘一样的认真、乐观。
而这,就是成功的前提,就是达成美国梦的前提。
也许,这就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道理。
随着第一波电影的播放结束,人们走出电影院,第一件事就是向所有人安利《阿甘正传》。
半夜三点钟,《阿甘正传》以破五十万的词条数登顶推特热搜第一,能看到的评论,基本都是好评,抒发些从这部电影里所收获的感动。
而烂番茄的新鲜指数,则是达到了极其罕见的百分之百!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电影评分网站上,有这个评价的电影不超过二十部。
要知道,就连《泰坦尼克号》也才百分之九十九!
这或许不能说明《阿甘正传》真的完美无瑕,或者比《泰坦尼克号》更优秀,但至少在打分的那些观众看来,这部电影就是无可争议的神作!
等到早上八点,各大报纸、专业影评人、影评杂志的报道接连出炉。
首先就是纽约时报:
“这是十年来最好的讲述美国的电影,记录了美国几十年来的变迁,重现了那个自由、抗争、富饶的时代。
很难想象这是由一个外国导演拍摄的,更难得的是,她做到了完全的客观公正,没有对任何党派的偏见,没有任何群体的歧视,包括对战争描写。
如果要选择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话,《阿甘正传》当仁不让!”
时代杂志:
“洛泉比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明白美国梦的定义。
她用真实的镜头描绘了一幅属于成年人的童话。
阿甘的成功或许是偶然,但谁又能说自己如果努力了,就不能获得一样的结果呢?
洛泉给努力的方式进行了定义,甚至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而最终的目的地,名字叫做美国梦!”
………………
很少有媒体会这么齐刷刷地夸这么一个外国人。
洛泉没有依靠政治政治。
又或许,她所呈现出来的这个,就是终极的政治正确。
没有人敢否认美国梦的价值。
在已经连续阴霾了几个月的美国互联网,现在终于出现了一道曙光。
虽然有句话说:当光照进了遍布阴霾污浊的黑暗中时,这道光也就有了罪。
但是,如果是审判一切罪的正王道之光,那就另当别论了。
现在《阿甘正传》就拥有了这样风向,整个网络上清一色都在盛赞,完全听不到任何唱反调的存在。
不光是因为这部电影所代表的意义,仅从电影出发,它也确实是几无瑕疵之作。
不管是从理性还是感性的角度,都找不到批评的点。
所以,《阿甘正传》成为美国社会的终极政治正确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不过在华夏,这部电影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议的。
当然,主要不是电影的剧情。
洛泉在拍摄的时候,对原版电影的一些情节进行了一些修改,做到了绝对的客观。
虽然或许并不是特别迎合美国政府,但至少从民众的角度来看,这是没得黑的。
所以,哪怕华夏的民众无法对美国梦感同身受,但也能体会到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感动。
抛开美国梦不谈,这其实是一部以历史大潮为背景的励志电影。
而阿甘的经历,其实也相当符合华夏的主流文化思想,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自助者天助者。
说通俗点就是好人有好报。
有这么一个前提,那么体会电影的感动,为阿甘的好运而喝彩也就没有什么理解难度了。
至于网友的争议,主要还是围绕着女主角珍妮。
网络上为了争论她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女孩而吵得不可开交。
一方认为:她三番两次对阿甘若即若离,自己私生活又如此糜烂,实在称不上好女孩。
而另一方认为:珍妮从始至终都没有伤害过任何人,对阿甘也是掏心窝的好,私生活那样主要也是因为悲惨的童年,并非出自本心。
两边各执己见,谁也不能说服谁。
要是放在美国,珍妮的问题其实并不算是问题。
因为不光是她,其实那个时候的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
嬉皮士运动之下,年轻人对于生活的放纵几乎是没有节制的,做出什么离谱的行为都不为过。
但在华夏主流看来,珍妮这样的私生活确实谈不上好女孩。
别的不说,光是沉迷药物那一块,就已经可以打上标签。
当然,评价一个人物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需要考虑她所处环境所收到的局限。
而且人也不是光一个好和坏就可以定义的,有的时候这二者的界限非常模糊的。
于是,在争吵终究无果之后,折中派的说法占据了上风。
“珍妮,是那个时代广大嬉皮士青年中的一个。
她童年凄惨,对家庭反感,厌恶自己的同时又极度自卑。
她热爱音乐,想要取得成就,但因为能力有限,只能以这种低俗的方式登台。
为了麻痹内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