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民国战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917年,德国在协约国的围攻之下久久未能取得战争胜利,于是使出了杀手锏——无限制潜艇战。

    无限制潜艇战一展开,英国一个月内就被击沉了近200万吨排水量的商船,这样的巨大损失,让英国一片惊恐万分。

    此时的德国潜艇,数量上比历史上的一战还要多,达到了三百多艘,而且还更家先进,不过为了不让德国潜艇把英国海运压制得太厉害,沈凝云没有把群狼战术的资料交给德国人。

    另一方面,德国的劳动力紧缺,于是许诺波兰人,只要波兰人为德国打仗,战后可以为波兰复国。

    同时还加强了对中华民国的游说,希望中华民国参战。

    另一边,协约国此时也加强了对中华民国的游说,希望中华民国加入协约国阵营,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和战场上的消耗战也让协约国倍感吃力。

    双方都在战争泥潭中挣扎着,谁先撑不住谁就完蛋,所以双方都有坚持下去的理由,不到山穷水尽都不会放弃。

    中华民国在双方这样焦灼的战局中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了,因为中华民国有先进的飞机和各种先进军火。

    同时两年多将近三年的战争期间,中华民国的工业产值连续往上翻,国民总产值此时已经快要突破一千亿美元了,在总产值上已经和美国持平。

    不过这是一个四亿人口的国家,经济总量与美国持平并不意味着追上了美国,真正追上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起码要是美国的四倍。如果是只看战争潜力的话,此时的中华民国战争潜力已不下于美国了。

    双方产值差不多,不过中国人口更多,所以能抽调的物资方面可能还比美国少一些。但是人多有人多的优势,那就是兵力上比美国强太多了,而且不会因为征召太多人入伍而导致生产的萎缩,如果中美展开长期的消耗战,那肯定是中国胜出,不过前提是真正的统一。

    欧美此时都意识到了中华民国的崛起,特别是西北派系已愈加强大。因此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都想将中华民国拉进他们的阵营当中。

    不过面对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的拉拢,沈凝云却是不为所动,并公开宣布西北国防军将严守中立态度,并告诫其他各军,不要试图参与这场战争。

    中央方面,黎元洪和段祺瑞则在两大阵营的游说中摇摇晃晃,但是自沈凝云表达了态度之后,双方的在这个问题上的争执算是暂时消停了下来。

    这场战争显然是欧洲人在狗咬狗,中华民国参与进去本身也不会获得多少利益。

    赔款?

    实际上没多少钱,安心发展一下,就比要到的赔款还要多。

    领土?

    要抢地盘,何必参与这场战争,中国周边到处都是地盘可以抢。

    何况此时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动力强大,内部矛盾虽然未能彻底解决,但是经济繁荣之下,内部矛盾被缓和了。

    既然没有拉动经济的需要,也无将矛盾引向外部的需要,那么战争自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还是坐看狗咬狗,大发战争财来得好。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中华民国带来了很大的利益,最主要的利益当然也就是表现在造船业方面。

    因为英美商船被大规模的击沉,英国的商船订单全世界到处丢。

    只要是能造船的,他们都买。

    而且造船业的利润从最初的200%左右,已经上升到了300%,英国实在是没办法了。

    如果商船损失太大,就会造成海运体系的崩溃,进而导致战场上的崩溃,英国是一个岛国,对海运是非常依赖的。

    在商船被大量击沉后,只能选择不断的买。

    英国几百年的殖民战争下来,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民国的造船业是开足马力的进行生产。

    特别是船坞的建造也在1917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1917年5月,杭州湾建造了一座排水量为5万吨的船坞。并开始在这个船坞和周边的造船台建造一艘5万吨级排水量的集装箱货轮。

    集装箱这种东西,此时全世界也只有中华民国在用。

    而且正在迅速普及,财团丢下了大笔的投资,很快在各省建立了货柜车、火车、集装箱货轮组合的集装箱运输系统。

    往日没有集装箱,卸货非常麻烦。

    如今有了集装箱,直接把箱子吊起来,然后在汽车、火车、轮船之间快速装卸,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同时还减少了人工投入。在时间和人力上都节省了,效益自然也就凸显了出来。

    这也是一种生产力的提高。

    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同时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工作。

    不过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大量人才,所以教育是不可松懈的。这一年中华民国通过义务教育法案,全国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了。

    而西北各省的人才培育更早,已坚持了十七年,此时每一年毕业的学生,数量已极为庞大。

    这些学生正好弥补了当前中华民国发展的需要,并带动其他各省的行政、法制、民政、税收、教育、工业走向正规化、高端化。

    这年5月,正是初夏时节,西北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男子,他叫杨度,昔日袁世凯席下第一幕僚。

    杨度是湖南潇湘人,祖先世代务农,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

    他出身贫寒阶级,对民间疾苦极为了解。一路上他也不坐火车,而是带着两名仆从骑着马一路走一路看。

    相比关内一些省份农村的凋敝、闭塞、落后,西北的农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农村人口很少,甚至是很多村子都已不存在了,大多都进入城镇。

    但是在这些人数稀少的农村,却遍地都是农机。这里的农民,竟然多是地主,他们在山地丘陵中拥有大片土地,使用着一些小型农机在土地上种植着大片的经济作物。

    而在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原之上,则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玉米地,平原之上的农村基本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农耕方式,竟全是大型农机。

    杨度甚至看到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上空,经常有木构飞机飞过,向下喷洒化肥和农药。而平原上的的灌溉方式更是先进的喷灌系统,当阀门打开后,洁白的水花迎着阳光撒向半空,这个场景美极了。

    而原先平原上的农户,不是把土地入股了农垦公司,就是进城镇当工人去了。

    在关中平原上,随处可见大型农机和货车的身影,铁路在这里也铺设得非常完善,交通被建设四通八达。

    看到这些场景的杨度,经常站在原地失神良久。

    他开始意识到,时代已经真的变化了。也许传统的帝王之术的核心确实有用,但是在这个时代,其方式却是需要变通的。

    他一直在反省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原因,而来到西北后,他隐约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

    在西北大地上,杨度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社会氛围。

    在这里,百姓勤于生产,十分忙碌。且生活富足,很多家庭都拥有小汽车。在百姓们眼中看到的不是麻木和冷漠,而是灵动和热情。

    西北的百姓极为信任政府,地方政府极为重视政府信誉,且有公正的法制体系和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算是孤寡残疾都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保障。

    政府在拥有良好公信力的结果就是,西北的百姓对于政府的号召极为响应和配合,只要政府定下了什么,基本再无争议。

    “这岂不就是‘天下归一’的局部表现吗?”杨度心中倍有感触,他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