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梦穿康熙换乾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前的顺治六年,其麾下队伍也设立牛录章京十五名,可自始至终都没有归于哪一个汉军旗主[6]!不仅如此,顺治六年五月,多尔衮还“令定南王孔有德率旧兵三千一百,及新增兵一万六千九百,共二万,往剿广西,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靖南王耿仲明率旧兵二千五百,及新增兵七千五百;平南王尚可喜,率旧兵二千三百,及新增兵七千七百,共两万,往剿广东,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
不但不归旗,还为其“新增兵”,也就是补充编绿[lu]营[7]兵力入其麾下,为何?这是老爸皇太极的“保留项目”,为的就是不把战力颇丰的三王兵丁归于旗下,而形成实际上的皇帝亲领!就连深谙此道的多尔衮,也是如法炮制。如今自己借助小玄烨之手,刚刚将满洲八旗乾纲独断了,汉军八旗就要是下一个目标!
福临及时调整心情,准备一展身手,好好写上一幅书法大作。
“启禀主子……”吴良辅的声音,第一次不合时宜的出现的身后。
“讲!”福临没有回头,只是生硬一句。孔四贞却发现年轻皇帝哥哥的面色瞬间变得有些恼怒,急忙用自己的左手轻轻握住皇帝放在桌案之上的左手,以示安慰,并辅之以含情脉脉、顾盼生莲的婉容。
“嗻!多罗贝勒、皇二子玄烨觐见主子!”
吴良辅不看也知道此时皇帝“哥哥”的脸色,但还是利索回禀。毕竟,皇帝恼了也不怕,自己这么多年下来,事后随便找个由头就能重新让他高兴起来,一如既往的信赖依赖自己。
可殿外匆匆赶来的小贝勒爷玄烨就完全不同了。不说今天这位小爷一脸的急色,就算是笑呵呵的,但凡他给自己一声令下,这两条老腿就不再听了自己的指挥,只剩下乖乖听命的份了!
况且今天小玄烨的神情,的确是大大的不同,万万不可得罪!否则,老命受不鸟!
[1]孔有德降后金(清)后,先是在天聪七年六月被授予都元帅,而后分别在崇德元年封恭顺王,顺治三年授平南大将军,属下就有耿仲明和尚可喜二人。顺治六年五月,改封为“有德定南王”。顺治九年,孔有德被李定国破城,自杀身亡。十年,清廷赐谥号“武壮”,称“有德定南武壮王”。
[]孔四贞,辽东人,隶汉军正红旗,生于清崇德七年(164),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在孔有德死后,她扶梓回京师,受到清廷极度礼遇,被孝庄皇太后养于宫中,还差一点成为顺治皇帝的妃子,但最终嫁给了从小定婚的孙延龄,并且一起执掌定南王藩属数年。吴三桂叛乱时,孙延龄也起兵响应,但孔四贞一直顾念清室的恩遇,力劝延龄反正。孙延龄的首属两端导致他被吴三桂派人杀死,孔四贞也被困于云南,直至三藩平定,才孑然一身回到京师,安度晚年。
[]引自《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四)》【呵呵,给大家看看真正的所谓《清实录》其实是分不同皇帝、叫不同名字滴!】
[4]三王一公,是指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崇德年间先后降附清朝(后金)的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沈志祥。崇德元年(166年)四月,孔、耿、尚三人被分别封为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崇德四年正月,沈志祥被封为续顺公。清入关后,顺治六年五月,三王改称为定南王、靖南王、平南王,而续顺公之称仍其旧。
[5]天聪七年,孔有德、耿仲明自登州率部降清,皇太极封两人分别为都元帅和总兵官,任然统带其兵,号“天佑兵”。
[6]崇德七年八月,八旗汉军编定。在《八旗通志初集?旗分志》所载崇德七年所编立的所有100个汉军佐领中,根本没有三王及其属下出管佐领者,因此,可基本断定,三王属下根本没被编入汉军旗。
[7]绿营,是清朝的正规军,由汉人编成,主要负责弥补八旗的不足和守卫国土。这些汉军因使用绿色军旗,故称为绿营。在清朝大部分的时间里它都是清军的主力。满清的兴起是倚靠它强大的八旗军力。随着领土的扩大,满清吸收了部份蒙古人与汉人的势力,对此皇太极另外设立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用以壮大军力并加强管理蒙汉臣民。到了满清入关后,虽然八旗军人数达二十万,但兵力仍远远不足。为了加强对领土的有效统治,清政府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织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所以称为“绿营兵”,独立于八旗军。
绿营完全由汉人组成,编为标、协、营及汛。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由汉人统帅。绿营的官阶大致上依照明朝的制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提督(省/标)、总兵(镇)、副将(协)、参将(营)、游击、都司、守备(地方)、千总(驻点)、把总。提督全名为“提督总兵官”,统领一省绿营,受文官总督、巡抚所节制。各省兵力大小不一,由万余到六七万不等;提督之下为总兵,主管一镇的绿营,兵力从千人至两三千人不等;再下面的为副将,管理一协的兵力,约数千人左右;副将以下就是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统辖的称为营,兵员数量各有不同;在最下面的为千总与把总,负责统领一汛,也就是一个驻地,士兵由十数名到上百名都有,后来更设有“外委千总”与“外委把总”,设在他们之下,职位与千总、把总相同,但薪俸较低。另外从总督到总兵都有自己直属的绿营兵,称作“标”,如“督标”(总督)、“抚标”(巡抚)、“军标”(四川、新疆将军)、“提标”(提督)、“镇标”(总兵)等,大小和协相同。“标”的统领官称“中军”(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卫队队长及副官长),督标中军由副将担任,抚标中军由参将担任。
绿营兵多数为步兵,但亦有马兵与水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这些冷兵器,但也有如鸟枪、铳枪、抬枪甚至大炮的热兵器,可是他们的装备与待遇明显比八旗差。绿营发展到康熙年间已成为一个严密的制度,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兵卒平时分派各地作为差役,战时才临时分发给将领,令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马兵为骑马的部队,步兵为步行的部队,守兵为后勤部队,马兵和步兵又统称为战兵。
在清朝初年,大多为汉人的绿营军的职责尚只是镇守疆土,但随着八旗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在三藩之乱中,清军就是以绿营为骨干,先后派遣了四十余万绿营兵作战。在往后的大小战争中,绿营也是清军的主要构成部分。但随着太平日久,绿营内部也开始出现松弛腐化的现象,到了乾隆帝阅兵时,所见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到了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之时,“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绿营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上阵一触即溃,也是这些战事失利的主因之一。自此满清朝廷逐渐依赖如湘勇和淮勇等乡勇,且同治年间开始多次裁减绿营,致使绿营的重要性逐渐减弱。百日维新时朝廷新编全西式训练的新军,自此绿营便等同名存实亡。后来至民国初年,绿营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地方治安卫戍部队,成为民国时期警察的滥觞。
(未完待续)
之前的顺治六年,其麾下队伍也设立牛录章京十五名,可自始至终都没有归于哪一个汉军旗主[6]!不仅如此,顺治六年五月,多尔衮还“令定南王孔有德率旧兵三千一百,及新增兵一万六千九百,共二万,往剿广西,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靖南王耿仲明率旧兵二千五百,及新增兵七千五百;平南王尚可喜,率旧兵二千三百,及新增兵七千七百,共两万,往剿广东,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
不但不归旗,还为其“新增兵”,也就是补充编绿[lu]营[7]兵力入其麾下,为何?这是老爸皇太极的“保留项目”,为的就是不把战力颇丰的三王兵丁归于旗下,而形成实际上的皇帝亲领!就连深谙此道的多尔衮,也是如法炮制。如今自己借助小玄烨之手,刚刚将满洲八旗乾纲独断了,汉军八旗就要是下一个目标!
福临及时调整心情,准备一展身手,好好写上一幅书法大作。
“启禀主子……”吴良辅的声音,第一次不合时宜的出现的身后。
“讲!”福临没有回头,只是生硬一句。孔四贞却发现年轻皇帝哥哥的面色瞬间变得有些恼怒,急忙用自己的左手轻轻握住皇帝放在桌案之上的左手,以示安慰,并辅之以含情脉脉、顾盼生莲的婉容。
“嗻!多罗贝勒、皇二子玄烨觐见主子!”
吴良辅不看也知道此时皇帝“哥哥”的脸色,但还是利索回禀。毕竟,皇帝恼了也不怕,自己这么多年下来,事后随便找个由头就能重新让他高兴起来,一如既往的信赖依赖自己。
可殿外匆匆赶来的小贝勒爷玄烨就完全不同了。不说今天这位小爷一脸的急色,就算是笑呵呵的,但凡他给自己一声令下,这两条老腿就不再听了自己的指挥,只剩下乖乖听命的份了!
况且今天小玄烨的神情,的确是大大的不同,万万不可得罪!否则,老命受不鸟!
[1]孔有德降后金(清)后,先是在天聪七年六月被授予都元帅,而后分别在崇德元年封恭顺王,顺治三年授平南大将军,属下就有耿仲明和尚可喜二人。顺治六年五月,改封为“有德定南王”。顺治九年,孔有德被李定国破城,自杀身亡。十年,清廷赐谥号“武壮”,称“有德定南武壮王”。
[]孔四贞,辽东人,隶汉军正红旗,生于清崇德七年(164),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在孔有德死后,她扶梓回京师,受到清廷极度礼遇,被孝庄皇太后养于宫中,还差一点成为顺治皇帝的妃子,但最终嫁给了从小定婚的孙延龄,并且一起执掌定南王藩属数年。吴三桂叛乱时,孙延龄也起兵响应,但孔四贞一直顾念清室的恩遇,力劝延龄反正。孙延龄的首属两端导致他被吴三桂派人杀死,孔四贞也被困于云南,直至三藩平定,才孑然一身回到京师,安度晚年。
[]引自《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四)》【呵呵,给大家看看真正的所谓《清实录》其实是分不同皇帝、叫不同名字滴!】
[4]三王一公,是指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崇德年间先后降附清朝(后金)的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沈志祥。崇德元年(166年)四月,孔、耿、尚三人被分别封为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崇德四年正月,沈志祥被封为续顺公。清入关后,顺治六年五月,三王改称为定南王、靖南王、平南王,而续顺公之称仍其旧。
[5]天聪七年,孔有德、耿仲明自登州率部降清,皇太极封两人分别为都元帅和总兵官,任然统带其兵,号“天佑兵”。
[6]崇德七年八月,八旗汉军编定。在《八旗通志初集?旗分志》所载崇德七年所编立的所有100个汉军佐领中,根本没有三王及其属下出管佐领者,因此,可基本断定,三王属下根本没被编入汉军旗。
[7]绿营,是清朝的正规军,由汉人编成,主要负责弥补八旗的不足和守卫国土。这些汉军因使用绿色军旗,故称为绿营。在清朝大部分的时间里它都是清军的主力。满清的兴起是倚靠它强大的八旗军力。随着领土的扩大,满清吸收了部份蒙古人与汉人的势力,对此皇太极另外设立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用以壮大军力并加强管理蒙汉臣民。到了满清入关后,虽然八旗军人数达二十万,但兵力仍远远不足。为了加强对领土的有效统治,清政府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织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所以称为“绿营兵”,独立于八旗军。
绿营完全由汉人组成,编为标、协、营及汛。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由汉人统帅。绿营的官阶大致上依照明朝的制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提督(省/标)、总兵(镇)、副将(协)、参将(营)、游击、都司、守备(地方)、千总(驻点)、把总。提督全名为“提督总兵官”,统领一省绿营,受文官总督、巡抚所节制。各省兵力大小不一,由万余到六七万不等;提督之下为总兵,主管一镇的绿营,兵力从千人至两三千人不等;再下面的为副将,管理一协的兵力,约数千人左右;副将以下就是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统辖的称为营,兵员数量各有不同;在最下面的为千总与把总,负责统领一汛,也就是一个驻地,士兵由十数名到上百名都有,后来更设有“外委千总”与“外委把总”,设在他们之下,职位与千总、把总相同,但薪俸较低。另外从总督到总兵都有自己直属的绿营兵,称作“标”,如“督标”(总督)、“抚标”(巡抚)、“军标”(四川、新疆将军)、“提标”(提督)、“镇标”(总兵)等,大小和协相同。“标”的统领官称“中军”(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卫队队长及副官长),督标中军由副将担任,抚标中军由参将担任。
绿营兵多数为步兵,但亦有马兵与水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这些冷兵器,但也有如鸟枪、铳枪、抬枪甚至大炮的热兵器,可是他们的装备与待遇明显比八旗差。绿营发展到康熙年间已成为一个严密的制度,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兵卒平时分派各地作为差役,战时才临时分发给将领,令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马兵为骑马的部队,步兵为步行的部队,守兵为后勤部队,马兵和步兵又统称为战兵。
在清朝初年,大多为汉人的绿营军的职责尚只是镇守疆土,但随着八旗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在三藩之乱中,清军就是以绿营为骨干,先后派遣了四十余万绿营兵作战。在往后的大小战争中,绿营也是清军的主要构成部分。但随着太平日久,绿营内部也开始出现松弛腐化的现象,到了乾隆帝阅兵时,所见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到了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之时,“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绿营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上阵一触即溃,也是这些战事失利的主因之一。自此满清朝廷逐渐依赖如湘勇和淮勇等乡勇,且同治年间开始多次裁减绿营,致使绿营的重要性逐渐减弱。百日维新时朝廷新编全西式训练的新军,自此绿营便等同名存实亡。后来至民国初年,绿营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地方治安卫戍部队,成为民国时期警察的滥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