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天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8月13日,梁丘旭的部队终于来到采桑一带,比计划里的时间整整晚了七天。原计划8月5日到8日左右提前进入战场,观察环境,检视周边,提防有诈的计划如今看来是不大能实现了,鲁青能把部队在约战时间到来前带到采桑已经算是立了一功。部队行军由来如此,人越多,效率就越低,当人数上升到一个极至数字时,其效率同样下降到一个极限低水平,所谓的大而无当便是这样。
不过当鲁青领兵来到预定战场时,看到眼前的这一番景象时,气得再忍不住破口大骂浅水清。
尽管他早就知道浅水清不是什么好鸟,但鲁青还是没想到浅水清能把事情做得无耻到如此地步。
采桑城外,方圆百里战场,根据双方协议划分,以采桑城为界,战场分左右两方,届时公平一战。然而,狡猾的浅水清可没打算让对方这样轻轻松松来了就打,事实上,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主场优势。
战场中央一侧,是采桑城,如今这里的居民已经被全部迁出,不许滞留,成为一座空城,大门洞开,一眼望去,空荡荡毫无人气。两支部队就以采桑城为界限,以北是鲁青的战场,以南则属于浅水清。决战之日,采桑城将城门紧闭,不许任何人进出。
作为此次决战的发起人,浅水清可以说是占尽便宜,决战的时间,地点,都是他规定的,因此决战之前,就已经拥有先手之利。为了胜利,浅水清可以说什么无耻手段都干得出来,决战之事定下之后,他马上命令士兵在采桑以北这一带大量刨坑动土,地面被挖得凹凸不平,到处都是一片片隆起的土疙瘩。除此之外,浅水清还向这一带丢弃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程废料,烂菜叶,粪便,碎石木屑在这一片战场上比比皆是,将整个北面战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在这种地方,就是想站出一个完整的阵列来都极为困难。
而与其相对应的南面,也就是浅水清自己的地盘上,一些战场临时防御设施已早早竣工,拒马,矮墙,陷马坑,防御甲车,翻板陷阱,还有大量的铁蒺藜,尖刺木栅同样布满整个战场,大量的铁血镇士兵已经在这里严阵以待了,各路兵种齐全,营寨扎设均按兵法有序布置。浅水清打下十二个城市,搜刮尽所有城防设施武器装备,全部在这刻派上一场,乍一看,对方的阵地就象是一只布满钢针的铁刺猬,往地上一趴,任何人想要越过这些障碍,都得先掂量掂量有可能付出的代价。
对于浅水清来说,主场优势那绝对是不用白不用,反正决战协议又没说不可以事先在战场上做准备工作,所以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再说了,你们人那么多,还不许我占点地利便宜啊?
面对这种情况,鲁青先是气得破口大骂,但转头来还是只能乖乖地下令马上清扫周边,打扫战场,争取在两天内解决完这片垃圾场,至少能让它象个战场的样子。
采桑城头,浅水清耸立其上。从这里居高临下,可以将战场两边的情况同时尽收眼底。
此刻他正拿着千里眼仔细观察着惊虹军奋力开工的模样,脸上的微笑越法郁起来:“7月18日出兵,到现在走了25天,累计行程775里,平均每天31里,先头军仅比中部大军早到两个时辰,且来到后几乎未做出任何军事反应。由此可见,除了效率低下,部队大而无当之外,分部统军的能力亦不过如此。”
碧空晴接口道:“已经到达战场的差不多有十万大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战场,清理战场同时,周边防御措施不严,如果我们在此时突然杀过去,估计能杀他们一个人仰马翻。可以看出,鲁青其人为人死板,墨守成规,缺乏变通能力。此外就是从下达命令到执行命令”碧空晴扭头看了一下沙漏:“差不多正好用了一刻度的时间。”
“这正是我目前最关心的。”浅水清放下千里眼:“十万人,三层次传令系统,三倍于我的人数,四倍于我的效率,具体时间差为”
浅水清闭上眼睛算了算:“接近十分钟。”
浅水清还是习惯原来的计时方法。
战场之上,细节决定大局,尽管只是一个清理战场的行为,老于沙场的浅水清和碧空晴还是第一时间找到了他们需要的重要信息。很显然,鲁青并不认为浅水清有明目张胆破坏协定的打算,事实上,尽管浅水清在战场上动了手脚,这反而让鲁青坚信这个家伙只是在钻空子,而不可能公然做出违背约战协定之事。这就为后面的奇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表面上看,浅水清在暗地里给对手下绊子,找麻烦,不让对方有休息的机会,同时削弱他们的战前准备,但更主要的目的,浅水清是在通过这种行为观察对手的指挥效率,执行能力,及各分级指挥官的能力水准,还有各部队战士间的配合能力,通过他们的组织行动,寻找对方的薄弱点。
而现在,通过如今这一系列军事反应,浅水清找到了他目前最需要的一样东西,指挥效率的时间差。
一般来说,当一支部队的人数控制在一千人以下时,指挥效率是最强的,几乎不需要传令兵,指挥官通过本身的呼喊就能完成自己的指挥。
一千人到五千人的规模,需要三到五个传令兵来为其完成作战指挥意图的传达。
当规模上升到万人时,传令兵开始出现建制,指挥官将对成批的传令兵发出指令,然后由他们将具体作战命令进行传达。
此时传令机制尽管依然是:指挥官--传令兵--作战部队这一模式,但此时此一机制的基本限额已经达到最大化,再往上攀升,就要进行多级传令。也就是命令一级接着一级的发布,此时的传令效果就会出现大大的降低,甚至会出现内容上的理解障碍。
当规模上升到三万人左右时,这种传令体系就演变成了总指挥官--传令兵--作战指挥官--传令兵--作战部队。
当规模上升到十万人左右时,传令体系演变成中枢指挥--传令兵--分级指挥--传令兵--作战指挥--传令兵--作战部队。
当规模上升到三十万人左右时... -->>
8月13日,梁丘旭的部队终于来到采桑一带,比计划里的时间整整晚了七天。原计划8月5日到8日左右提前进入战场,观察环境,检视周边,提防有诈的计划如今看来是不大能实现了,鲁青能把部队在约战时间到来前带到采桑已经算是立了一功。部队行军由来如此,人越多,效率就越低,当人数上升到一个极至数字时,其效率同样下降到一个极限低水平,所谓的大而无当便是这样。
不过当鲁青领兵来到预定战场时,看到眼前的这一番景象时,气得再忍不住破口大骂浅水清。
尽管他早就知道浅水清不是什么好鸟,但鲁青还是没想到浅水清能把事情做得无耻到如此地步。
采桑城外,方圆百里战场,根据双方协议划分,以采桑城为界,战场分左右两方,届时公平一战。然而,狡猾的浅水清可没打算让对方这样轻轻松松来了就打,事实上,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主场优势。
战场中央一侧,是采桑城,如今这里的居民已经被全部迁出,不许滞留,成为一座空城,大门洞开,一眼望去,空荡荡毫无人气。两支部队就以采桑城为界限,以北是鲁青的战场,以南则属于浅水清。决战之日,采桑城将城门紧闭,不许任何人进出。
作为此次决战的发起人,浅水清可以说是占尽便宜,决战的时间,地点,都是他规定的,因此决战之前,就已经拥有先手之利。为了胜利,浅水清可以说什么无耻手段都干得出来,决战之事定下之后,他马上命令士兵在采桑以北这一带大量刨坑动土,地面被挖得凹凸不平,到处都是一片片隆起的土疙瘩。除此之外,浅水清还向这一带丢弃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程废料,烂菜叶,粪便,碎石木屑在这一片战场上比比皆是,将整个北面战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在这种地方,就是想站出一个完整的阵列来都极为困难。
而与其相对应的南面,也就是浅水清自己的地盘上,一些战场临时防御设施已早早竣工,拒马,矮墙,陷马坑,防御甲车,翻板陷阱,还有大量的铁蒺藜,尖刺木栅同样布满整个战场,大量的铁血镇士兵已经在这里严阵以待了,各路兵种齐全,营寨扎设均按兵法有序布置。浅水清打下十二个城市,搜刮尽所有城防设施武器装备,全部在这刻派上一场,乍一看,对方的阵地就象是一只布满钢针的铁刺猬,往地上一趴,任何人想要越过这些障碍,都得先掂量掂量有可能付出的代价。
对于浅水清来说,主场优势那绝对是不用白不用,反正决战协议又没说不可以事先在战场上做准备工作,所以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再说了,你们人那么多,还不许我占点地利便宜啊?
面对这种情况,鲁青先是气得破口大骂,但转头来还是只能乖乖地下令马上清扫周边,打扫战场,争取在两天内解决完这片垃圾场,至少能让它象个战场的样子。
采桑城头,浅水清耸立其上。从这里居高临下,可以将战场两边的情况同时尽收眼底。
此刻他正拿着千里眼仔细观察着惊虹军奋力开工的模样,脸上的微笑越法郁起来:“7月18日出兵,到现在走了25天,累计行程775里,平均每天31里,先头军仅比中部大军早到两个时辰,且来到后几乎未做出任何军事反应。由此可见,除了效率低下,部队大而无当之外,分部统军的能力亦不过如此。”
碧空晴接口道:“已经到达战场的差不多有十万大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战场,清理战场同时,周边防御措施不严,如果我们在此时突然杀过去,估计能杀他们一个人仰马翻。可以看出,鲁青其人为人死板,墨守成规,缺乏变通能力。此外就是从下达命令到执行命令”碧空晴扭头看了一下沙漏:“差不多正好用了一刻度的时间。”
“这正是我目前最关心的。”浅水清放下千里眼:“十万人,三层次传令系统,三倍于我的人数,四倍于我的效率,具体时间差为”
浅水清闭上眼睛算了算:“接近十分钟。”
浅水清还是习惯原来的计时方法。
战场之上,细节决定大局,尽管只是一个清理战场的行为,老于沙场的浅水清和碧空晴还是第一时间找到了他们需要的重要信息。很显然,鲁青并不认为浅水清有明目张胆破坏协定的打算,事实上,尽管浅水清在战场上动了手脚,这反而让鲁青坚信这个家伙只是在钻空子,而不可能公然做出违背约战协定之事。这就为后面的奇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表面上看,浅水清在暗地里给对手下绊子,找麻烦,不让对方有休息的机会,同时削弱他们的战前准备,但更主要的目的,浅水清是在通过这种行为观察对手的指挥效率,执行能力,及各分级指挥官的能力水准,还有各部队战士间的配合能力,通过他们的组织行动,寻找对方的薄弱点。
而现在,通过如今这一系列军事反应,浅水清找到了他目前最需要的一样东西,指挥效率的时间差。
一般来说,当一支部队的人数控制在一千人以下时,指挥效率是最强的,几乎不需要传令兵,指挥官通过本身的呼喊就能完成自己的指挥。
一千人到五千人的规模,需要三到五个传令兵来为其完成作战指挥意图的传达。
当规模上升到万人时,传令兵开始出现建制,指挥官将对成批的传令兵发出指令,然后由他们将具体作战命令进行传达。
此时传令机制尽管依然是:指挥官--传令兵--作战部队这一模式,但此时此一机制的基本限额已经达到最大化,再往上攀升,就要进行多级传令。也就是命令一级接着一级的发布,此时的传令效果就会出现大大的降低,甚至会出现内容上的理解障碍。
当规模上升到三万人左右时,这种传令体系就演变成了总指挥官--传令兵--作战指挥官--传令兵--作战部队。
当规模上升到十万人左右时,传令体系演变成中枢指挥--传令兵--分级指挥--传令兵--作战指挥--传令兵--作战部队。
当规模上升到三十万人左右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