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种后果足以导致王国的衰败和崩溃。
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最终取决于权利和财富的再分配,大秦国策的变革如果能和今日社会发展相适应,那国策变革就会成功,未来帝国也就能稳定而健康的发展下去。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人性太复杂,对权利和财富的攫取永远没有止境,过度的贪婪必然导致国策前后摇摆,而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永远是那样的遥远。
宝鼎暗自叹息,不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河北能否在秋天获得收成?”宝鼎问道。
王翦迟疑了一下“中原局势的变化对河北的恢复和稳定有相当大的影响,一旦中原崩溃,河北必受波及,秋收肯定极其有限。”
中原崩溃,河北战火再起,所有的投入都会打水漂,谁敢在这个时候把财富投到河北的土地上?
宝鼎想了片刻,问道“假如我在两个月内稳定了中原局势,上将军可以保证河北的秋收吗?”
王翦点头“你也看到了,咸阳豪门和巨商富贾云集邯郸,而河北的包袱又甩给了代北,河北农耕恢复的条件完全成熟,现在欠缺的就是有利形势。”
宝鼎稍加沉吟,又问道“如果秋收不错的话,上将军是否愿意攻打燕国?”
王翦脸色微变,眼里掠过一丝诧异,旋即对宝鼎的意图了然于胸。
代北不稳,北疆就不稳,北疆不稳,秦军主力就无法南下,秦军主力不能南下,中原战局就无法打开局面。
今日大秦受挫于中原,若想迅速解决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土地换和平,但咸阳不会答应,这将给咸阳宫的权威以重击,如果咸阳能够接受割地赔城,能够忍受自身权威的损失,秦王政也就不会让宝鼎到中原处置危机了。
宝鼎若要迅速解决中原危机,就要以土地换和平,若要让咸阳宫接受这个屈辱的议和条件,就要给咸阳宫一个理由以维护其权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宝鼎如何用土地换和平,王翦不知道,但王翦估猜到,宝鼎为了维护咸阳宫的权威,必然要在中原做出策略性的退让。所谓策略性的退让就是以中原战场上的损失来换取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以损失小利益来换取大利益,只有如此,中原议和方案才能被咸阳宫所接受。
代北战场没有取胜的可能,东南战场和中原战场是一体的,中原停战,东南自然也就停战。无疑,最后就剩下一个目标,那就是燕国。
杀进燕国,灭亡燕国,吞并一个诸侯国,此战绩可谓显赫。
中原割地赔城的目的是为了大秦集中力量吞并燕国。燕国一灭,代北局势大变,秦军主力不再有被敌人东西夹击之危,随即可以全力攻击匈奴。匈奴一旦退到阴山以北,则北疆稳定。北疆稳固了,秦军主力随即可以转入中原作战,以血洗前耻,重夺中原。
这样一个策略显然能被咸阳所接受,但前提是,宝鼎必须能在两个月内稳定中原,否则河北的秋收就得不到保障。没有足够的粮食,王翦拿什么去打燕国?
“河北连遭大灾,即便秋收不错,产量也一时难以恢复,粮食依旧还是无法保证大军的需要。”
王翦没有直接否决。
“若要打燕国,上将军需要多少军队?”宝鼎问道。
“如果两路夹击,十万足矣。”王翦说道“但以我的估计,深秋之后匈奴人肯定要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击,代北未必能抽出军队与我夹击燕国。”
宝鼎摇头“如果我在两个月内稳定了中原,然后把这个消息传给匈奴人,匈奴人是否还敢与我决战?”
“我攻打燕国,这个消息传到中原,中原局势是否还能保持稳定?”王翦反问道。
宝鼎笑笑“人算不如天算,先不要考虑太多。只待中原稳定,就请上将军准备攻打燕国。”
=
宝鼎仅仅在邯郸停留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便飞速南下中原。
公子扶苏、蒙武、隗藏、王昕、公子庄等人赶到白马津相迎。
宝鼎与他们一一寒暄之后,笑着问道“你们都跑来接我,前线怎么办?就不怕将士们以为你们跑了,开城投降?”
众皆大笑。
中原人都在盼望武烈侯的到来,这倒不是把武烈侯奉若神明,而是武烈侯手上掌控着秦军主力,假如他看到中原岌岌可危,实在守不住了,毅然改变策略,愿意弃代北而守中原,这样咸阳就能把秦军主力全部调到中原,如此中原可保,大家的利益也就保住了。退一步说,就算武烈侯坚持放弃中原,那他的到来等于承担了丢失中原的主要责任,也能替大家“分忧解难”
总之,武烈侯就是中原人的“救命稻草”只要他来了,大家肩上的千斤重担卸下一半了,当然心情大好。
这其中最高兴的就是蒙武。假如蒙氏丢掉了中原,其权势必定一落千丈。蒙氏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危机,所以才主动向武烈侯妥协。武烈侯接受了蒙氏的妥协,关键时刻火速赶到中原就是证明。
其实武烈侯完全可以拖一拖,让中原形势更为恶劣,以此来逼迫咸阳责罚蒙氏,然后以老秦人代之,这样武烈侯就可以重创蒙氏了。
“武烈侯请宽心,十天前,中原将士就知道武烈侯正在飞赴中原,士气顿时高涨。”王昕笑着说道“现在就算我们真的跑了,将士们也会浴血奋战,等待武烈侯的到来。”
“前线战事已经停了下来。”蒙武接着说道“敌军听说武烈侯飞赴中原,纷纷后撤。齐人和魏人已经撤到大梁城六十里外。楚人和韩人也撤离了新郑。”
中原人很聪明,早早把武烈侯重返中原的消息传了出去。现在武烈侯的威慑力太大,他手上有几十万秦军主力,他的到来是否意味着秦军放弃了代北,转而全力逐鹿中原?齐楚两国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当然暂停攻击,蓄势以待。
咸阳为什么一定要武烈侯重返中原?中原人为什么盼着武烈侯来?就是因为唯有武烈侯才有这样的威慑力。他是大秦第一权贵,实力强大,他不需要带军队,一人一剑就足以抵十万大军,就能让齐楚两国不得不调整策略、权衡得失。
宝鼎听到这个消息,高悬的心马上松弛下来。
这是好消息,这是齐楚两军送来的一个讯息,他们愿意谈判,愿意议和,关键是议和的条件是什么。
齐楚两国其实不愿意与秦军决战。很简单,楚国现在是两线作战,国内政局又不稳,前期遭受的重创还没有恢复,假如秦军主力蜂拥而至,楚军马上就会撤。楚军一撤,齐国独自面对几十万秦军主力,肯定没有胜算,两败俱伤还能勉强支撑,但假如打败了,齐国可就轰然倾覆。
本来齐国主动攻击中原就是抱着捡便宜的想法,打算乘着秦军主力在代北战场的时候,杀到中原抢占一些土地城池,同时把秦军拖进两线作战的窘境以消耗秦国国力。临淄并没有与秦军决战的勇气和信心。假如秦军主力到了,而楚军后撤了,齐军怎么办?肯定是撤退。
所以对于齐楚两国来说,如其逼得秦军放弃代北,以主力征战中原,大家打得头破血流,倒不如在关键时刻与秦国议和,一边给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一边让秦军在代北和匈奴人打得天翻地覆,以此来损耗大秦的国力,同时也给自己赢得了恢复元气的时间。
=
=
=
,这种后果足以导致王国的衰败和崩溃。
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最终取决于权利和财富的再分配,大秦国策的变革如果能和今日社会发展相适应,那国策变革就会成功,未来帝国也就能稳定而健康的发展下去。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人性太复杂,对权利和财富的攫取永远没有止境,过度的贪婪必然导致国策前后摇摆,而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永远是那样的遥远。
宝鼎暗自叹息,不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河北能否在秋天获得收成?”宝鼎问道。
王翦迟疑了一下“中原局势的变化对河北的恢复和稳定有相当大的影响,一旦中原崩溃,河北必受波及,秋收肯定极其有限。”
中原崩溃,河北战火再起,所有的投入都会打水漂,谁敢在这个时候把财富投到河北的土地上?
宝鼎想了片刻,问道“假如我在两个月内稳定了中原局势,上将军可以保证河北的秋收吗?”
王翦点头“你也看到了,咸阳豪门和巨商富贾云集邯郸,而河北的包袱又甩给了代北,河北农耕恢复的条件完全成熟,现在欠缺的就是有利形势。”
宝鼎稍加沉吟,又问道“如果秋收不错的话,上将军是否愿意攻打燕国?”
王翦脸色微变,眼里掠过一丝诧异,旋即对宝鼎的意图了然于胸。
代北不稳,北疆就不稳,北疆不稳,秦军主力就无法南下,秦军主力不能南下,中原战局就无法打开局面。
今日大秦受挫于中原,若想迅速解决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土地换和平,但咸阳不会答应,这将给咸阳宫的权威以重击,如果咸阳能够接受割地赔城,能够忍受自身权威的损失,秦王政也就不会让宝鼎到中原处置危机了。
宝鼎若要迅速解决中原危机,就要以土地换和平,若要让咸阳宫接受这个屈辱的议和条件,就要给咸阳宫一个理由以维护其权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宝鼎如何用土地换和平,王翦不知道,但王翦估猜到,宝鼎为了维护咸阳宫的权威,必然要在中原做出策略性的退让。所谓策略性的退让就是以中原战场上的损失来换取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以损失小利益来换取大利益,只有如此,中原议和方案才能被咸阳宫所接受。
代北战场没有取胜的可能,东南战场和中原战场是一体的,中原停战,东南自然也就停战。无疑,最后就剩下一个目标,那就是燕国。
杀进燕国,灭亡燕国,吞并一个诸侯国,此战绩可谓显赫。
中原割地赔城的目的是为了大秦集中力量吞并燕国。燕国一灭,代北局势大变,秦军主力不再有被敌人东西夹击之危,随即可以全力攻击匈奴。匈奴一旦退到阴山以北,则北疆稳定。北疆稳固了,秦军主力随即可以转入中原作战,以血洗前耻,重夺中原。
这样一个策略显然能被咸阳所接受,但前提是,宝鼎必须能在两个月内稳定中原,否则河北的秋收就得不到保障。没有足够的粮食,王翦拿什么去打燕国?
“河北连遭大灾,即便秋收不错,产量也一时难以恢复,粮食依旧还是无法保证大军的需要。”
王翦没有直接否决。
“若要打燕国,上将军需要多少军队?”宝鼎问道。
“如果两路夹击,十万足矣。”王翦说道“但以我的估计,深秋之后匈奴人肯定要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击,代北未必能抽出军队与我夹击燕国。”
宝鼎摇头“如果我在两个月内稳定了中原,然后把这个消息传给匈奴人,匈奴人是否还敢与我决战?”
“我攻打燕国,这个消息传到中原,中原局势是否还能保持稳定?”王翦反问道。
宝鼎笑笑“人算不如天算,先不要考虑太多。只待中原稳定,就请上将军准备攻打燕国。”
=
宝鼎仅仅在邯郸停留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便飞速南下中原。
公子扶苏、蒙武、隗藏、王昕、公子庄等人赶到白马津相迎。
宝鼎与他们一一寒暄之后,笑着问道“你们都跑来接我,前线怎么办?就不怕将士们以为你们跑了,开城投降?”
众皆大笑。
中原人都在盼望武烈侯的到来,这倒不是把武烈侯奉若神明,而是武烈侯手上掌控着秦军主力,假如他看到中原岌岌可危,实在守不住了,毅然改变策略,愿意弃代北而守中原,这样咸阳就能把秦军主力全部调到中原,如此中原可保,大家的利益也就保住了。退一步说,就算武烈侯坚持放弃中原,那他的到来等于承担了丢失中原的主要责任,也能替大家“分忧解难”
总之,武烈侯就是中原人的“救命稻草”只要他来了,大家肩上的千斤重担卸下一半了,当然心情大好。
这其中最高兴的就是蒙武。假如蒙氏丢掉了中原,其权势必定一落千丈。蒙氏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危机,所以才主动向武烈侯妥协。武烈侯接受了蒙氏的妥协,关键时刻火速赶到中原就是证明。
其实武烈侯完全可以拖一拖,让中原形势更为恶劣,以此来逼迫咸阳责罚蒙氏,然后以老秦人代之,这样武烈侯就可以重创蒙氏了。
“武烈侯请宽心,十天前,中原将士就知道武烈侯正在飞赴中原,士气顿时高涨。”王昕笑着说道“现在就算我们真的跑了,将士们也会浴血奋战,等待武烈侯的到来。”
“前线战事已经停了下来。”蒙武接着说道“敌军听说武烈侯飞赴中原,纷纷后撤。齐人和魏人已经撤到大梁城六十里外。楚人和韩人也撤离了新郑。”
中原人很聪明,早早把武烈侯重返中原的消息传了出去。现在武烈侯的威慑力太大,他手上有几十万秦军主力,他的到来是否意味着秦军放弃了代北,转而全力逐鹿中原?齐楚两国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当然暂停攻击,蓄势以待。
咸阳为什么一定要武烈侯重返中原?中原人为什么盼着武烈侯来?就是因为唯有武烈侯才有这样的威慑力。他是大秦第一权贵,实力强大,他不需要带军队,一人一剑就足以抵十万大军,就能让齐楚两国不得不调整策略、权衡得失。
宝鼎听到这个消息,高悬的心马上松弛下来。
这是好消息,这是齐楚两军送来的一个讯息,他们愿意谈判,愿意议和,关键是议和的条件是什么。
齐楚两国其实不愿意与秦军决战。很简单,楚国现在是两线作战,国内政局又不稳,前期遭受的重创还没有恢复,假如秦军主力蜂拥而至,楚军马上就会撤。楚军一撤,齐国独自面对几十万秦军主力,肯定没有胜算,两败俱伤还能勉强支撑,但假如打败了,齐国可就轰然倾覆。
本来齐国主动攻击中原就是抱着捡便宜的想法,打算乘着秦军主力在代北战场的时候,杀到中原抢占一些土地城池,同时把秦军拖进两线作战的窘境以消耗秦国国力。临淄并没有与秦军决战的勇气和信心。假如秦军主力到了,而楚军后撤了,齐军怎么办?肯定是撤退。
所以对于齐楚两国来说,如其逼得秦军放弃代北,以主力征战中原,大家打得头破血流,倒不如在关键时刻与秦国议和,一边给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一边让秦军在代北和匈奴人打得天翻地覆,以此来损耗大秦的国力,同时也给自己赢得了恢复元气的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