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楚如白接受了叶琳瑶的建议,决定国庆节留在上海与何志彬他们一起完成苏州河的选题。他是国庆节前一个晚上才打电话把这个决定告诉叶清灵的,之所以拖到那个时候,是因为不想叶清灵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和自己生气。叶清灵倒是没说什么,她告诉楚如白,不来正好,自己可以和黄州的同学去她们家玩。但是一听到苏州河选题能挣到稿酬时就暗示楚如白,自己去黄州可能要花去不少生活费,看看能不能支援一下。楚如白果然如叶琳瑶所说那样,恋爱脑,想都没想就一口应承下来。只是他没有想到,叶清灵并没有因为自己说不去武汉陪她而不开心,甚至没有像以往那样对自己发脾气,这多少让他有些失落,他不仅想到叶琳瑶的话,有些犹豫应不应该相信。
苏州河选题的核心是记录两岸即将消失的民居和厂房。随着上海的城市更新建设,以往居住于苏州河两岸的民居与厂房早在八十年代就已启动拆迁,这对于很多老上海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记忆,《浦江经济报》也是受何志彬的那篇荆山文明保护的报告启发,由汤小米负责,弄了这么一个选题。之所以选择交给何志彬完成,是因为在上一篇报告中,汤小米看到了何志彬在做选题方面的天赋,而且整篇报告中材料应用也很得当,那些照片拍摄的角度及镜头语言都十分得体,他希望借这个选题可以牢牢地锁定何志彬这个新闻苗子。
准确点来说,上海的母亲河不是黄浦江,而是苏州河。这条河流始于青浦白鹤镇,途径普陀、静安、虹口、黄浦四区,在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说是一条河,实则是旧上海的一条经济航道,河岸因水运而兴,建起了各业码头、仓库及工厂,也是战争时期各国争抢的航道。
对于何志彬他们三人来说,唯一对苏州河有些认知的只有叶琳瑶,剩下两个湖北人合力完成这份报告确属不易。这次报社给他们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裕,加上后期写作的时间也就一周。何志彬思考了一段时间,最后决定还是从他们擅长的人文保护的角度着手,内容方向上做了圈定,从历史遗迹、民居保护与更新、工厂遗址的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报道,要兼顾好这四个方面并不容易,需要翻阅大量的史料、拍摄更多的照片、进行实地走访甚至于在现场进行随机访问,这些工作对于三个大二的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三个人商议后做了一下分工,何志彬和叶琳瑶负责拍摄、走访以及随机专访,楚如白负责四项内容的所有史料整理,每个人的任务都不轻,但是每个任务对于他们来说都十分有意义。
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上海无论是工业结构还是发展规模都称得上国内领先,工业高速发展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不小的烦恼。除了黄浦江和苏州河之外,市内河道众多,大多承担着城市排泄功能,水网结构密布避免了城市内涝。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 工厂选址大多依河而建,只为了享用快捷的水运通道,由于意识薄弱及控制不当,水污染成了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在所有河流中,苏州河污染最为严重,除了工业排放还有两岸居民的生活排放,再加上城市排水功能,原有清澈的水面已经开始变黄、发黑,再加上常年淤泥累积,整个水体开始出现异味。在叶琳瑶记忆中,童年时苏州河还有很多人在水中洗菜、洗衣服,那时候苏州河还是水清有鱼,如今这些美景却逐渐淡出老上海人的视线。
何志彬和叶琳瑶从吴淞路出发,他们想顺着苏州河一路向西,遇到沿河路不通的地方就绕开行走。一路上何志彬不停拍照,用相机记录着苏州河水以及沿途建筑。苏州河上已经不像叶琳瑶儿时记忆中那般船只往来频繁,只有苏州河水静静流淌着,泛着黑青色的光,散发着令人掩鼻的气息。
沿途他们总能看见正在搬迁的工厂以及外迁的居民,就随机采访了一些人,这些人里面有工厂管理者,也有工人,还有一些是在苏州河岸居住许多年的居民,他们的反应很一致,都希望能够搬离这里,去一个没有异味,环境更为广阔的地方。很多人告诉他们,这里居住条件不好,要搬去的地方虽然是郊区,但是那里一切都是新的,新房子、新学校、新商店、新马路、新公园、新菜场、新工厂……政府的规划很好,新地方还开通了公交,来往市区也很方便。所有人似乎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都充满了向往。
在经过许多历史建筑时,他们看到有工人在对建筑进行维修,听工人说政府开始对这些建筑进行更新保护,会对这些建筑赋予新的定位与使命,建筑周边的环境也将随着苏州河的综合治理开始整顿,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建筑一定会成为人们观光、缅怀历史的好去处。
时间的原因,他们并没能走完苏州河全线,在政法大学附近便开始折返,两边的行程足足耗费了三天时间,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收获满满。何志彬用相机拍摄了近两百张照片,叶琳瑶的采访记录足足写满了一百页。沿途所见的物、景、人都令他们受益匪浅,特别是随机采访,更是锻炼了两个人的沟通与组织能力。晚上的时候两才想起这份报告如果能加上政府的规划就更加完美了。他们想起四号的下午正好是选修课,两人一合计,决定利用这个时间去采访城市规划和水文管理的相关部门。他们赶紧联系了汤小米,汤小米没想到何志彬对这件事这么认真,还挺有方法,内心自然十分高兴,并承诺四号一早就帮他们约好对方。
安排好这些,他们才想起还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楚如白,就连忙赶去找他汇合。
楚如白的任务完成的也很顺利,三天的时间都呆在图书馆里,有些资料学校图书馆是查不到的,他便坐车去市图书馆。就这样,三天下来,两大本笔记做的满满当当,全部按何志彬的规划对这些笔记做好了分类,这也是何志彬第一次看见楚如白如此认真的做一件事,而且完成的有条不紊。
资料充分,再加上四号下午的采访十分顺利,原本何志彬在拍摄与采访过程中已经在大脑中把结构大纲及报告论点都想好了,写作起来也就不是什么难事,消化楚如白收集整理的那些资料消耗了不少时间,但是这些资料对整篇报告加分不少,虽然比预计的时候拉长了,但是离汤小米预料的时间还是精简不少。
这份报告最终被何志彬命名为《水青花香人欢笑——苏州河生态发展之报告》,整个报告用了二百多页信纸,全文八万字左右,用了五十多张配图,整个报告交给汤小米时,连汤小米也吃了惊,原本需要一个月完成的工作,他们居然只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而且还是厚厚地一撂。
“志彬,这些都是你一个人完成的吗?”
“不,汤老师,我一个人完成不了这篇报告的。有两个同学和我一起,我们三个人有明确的分工,一个同学负责查阅资料、另一个同学和我负责现场采拍,最后由我主笔完成。”
“不简单啊!想不到你不仅选题能力强,这组织和管理能力也相当不错。这份报告太让我感觉到惊喜了,我会好好拜读,顺利的话下个月就能安排见报。我估摸着这次怎么也得两个版面,也有可能分两期刊载,这样的话选题关注度也能持续。”
“那就辛苦汤老师了。”
“这句话应该我来说,你和同学们不简单,大二的学生能完成这样一份报告,还做得如此详实,不得不说,何志彬,你是一块做新闻的好材料,《浦江经济报》就是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汤老师要跟你做个约定,你看怎么样?”
“汤老师,你说,什么样的约定?”
“我跟报社打个申请,大四下学期你就过来正式实习,怎么样?”
“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也希望能够在汤老师下面好好学习。不过,我有一个同学,他叫楚如白,能不能一起过来?这份报告,他的贡献值不小,在材料搜集、整理方面绝对是把好手。”
“可以啊!你们这次不是三个人共同完成的吗,实在不行,回头你把那两位同学的信息给我,我来一并申请,这样的话,不用等到毕业,你们的单位就能落实了。”
“那真得要感谢汤老师了。”
“不用谢我,要谢就谢你们自己。”
这个消息对于何志彬来说绝对是个意外,他来不及等到回学校,一出报社,就在路边找了个电话亭往宿舍打了个电话,他想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楚如白和叶琳瑶,两人一听,自然是高兴到不行。很快,这个消息就在新闻学院传开了,三人所到之外,皆是羡慕之情。
何志彬又把这件事情打电话告诉了郑雨,郑雨自然也是替他高兴。
郑雨自打开学后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学校对新生的体能训练十分重视,文化课还没开始,体能课倒是安排得满满的。
整个九月,他和同学们都没在武汉待过,所有新生都被拉到了红安,一方面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一方面在天台山进行野外生存拉练。郑雨从来没想到军校的生活这样艰苦,全然不像何志彬所描述的那样写意,但是他在内心里又接受了这种艰苦,毕竟上军校的梦想是自己完成的,这是人生有史以来的首次选择,成功了,就得坦然接受。
军校的生活简单而又枯燥,每天的课程表几乎一样,郑雨都不用回忆就能本能地做出课程反应。和部队的军事化管理没什么两样,早睡早起对于他们这些新生来说还是有些不适应,毕竟同学们都是刚参加完高考的,暂时还没走出以前那种已经养成的晚睡早起的习惯,不过在军校里,没走出也得走出,几场拉练下来,不用教官们提醒,所有学生都乖乖地按时上床睡觉了,不然绝对应付不了第二天的拉练。
虽然艰苦,郑雨还是打心底里喜欢这样的生活。军校就像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但又与这个世界无时不关联着,这种感觉是他在高中时期从未体验过的。这样的生活也让他没办法有更多的时间去思念卢佩姗。
像郑雨这样有女朋友的还有不少同学。军校跟普通高校不一样,生源除了每年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之外,部队也是军校的主要生源地之一。正因为这样,学生的年龄大小不一,有好几个都比郑雨大,而且大了不止一两岁。
有女朋友的同学都和郑雨一样,会在宿舍熄灯之后拿出女朋友的照片,捧在手心里,就着窗外透进来的月光,静静地与照片中的女友对视,默默地在心底倾诉着自己的思念,脑子里旋转的全部都是曾经美好的片断……就是在这样的情境... -->>
楚如白接受了叶琳瑶的建议,决定国庆节留在上海与何志彬他们一起完成苏州河的选题。他是国庆节前一个晚上才打电话把这个决定告诉叶清灵的,之所以拖到那个时候,是因为不想叶清灵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和自己生气。叶清灵倒是没说什么,她告诉楚如白,不来正好,自己可以和黄州的同学去她们家玩。但是一听到苏州河选题能挣到稿酬时就暗示楚如白,自己去黄州可能要花去不少生活费,看看能不能支援一下。楚如白果然如叶琳瑶所说那样,恋爱脑,想都没想就一口应承下来。只是他没有想到,叶清灵并没有因为自己说不去武汉陪她而不开心,甚至没有像以往那样对自己发脾气,这多少让他有些失落,他不仅想到叶琳瑶的话,有些犹豫应不应该相信。
苏州河选题的核心是记录两岸即将消失的民居和厂房。随着上海的城市更新建设,以往居住于苏州河两岸的民居与厂房早在八十年代就已启动拆迁,这对于很多老上海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记忆,《浦江经济报》也是受何志彬的那篇荆山文明保护的报告启发,由汤小米负责,弄了这么一个选题。之所以选择交给何志彬完成,是因为在上一篇报告中,汤小米看到了何志彬在做选题方面的天赋,而且整篇报告中材料应用也很得当,那些照片拍摄的角度及镜头语言都十分得体,他希望借这个选题可以牢牢地锁定何志彬这个新闻苗子。
准确点来说,上海的母亲河不是黄浦江,而是苏州河。这条河流始于青浦白鹤镇,途径普陀、静安、虹口、黄浦四区,在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说是一条河,实则是旧上海的一条经济航道,河岸因水运而兴,建起了各业码头、仓库及工厂,也是战争时期各国争抢的航道。
对于何志彬他们三人来说,唯一对苏州河有些认知的只有叶琳瑶,剩下两个湖北人合力完成这份报告确属不易。这次报社给他们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裕,加上后期写作的时间也就一周。何志彬思考了一段时间,最后决定还是从他们擅长的人文保护的角度着手,内容方向上做了圈定,从历史遗迹、民居保护与更新、工厂遗址的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报道,要兼顾好这四个方面并不容易,需要翻阅大量的史料、拍摄更多的照片、进行实地走访甚至于在现场进行随机访问,这些工作对于三个大二的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三个人商议后做了一下分工,何志彬和叶琳瑶负责拍摄、走访以及随机专访,楚如白负责四项内容的所有史料整理,每个人的任务都不轻,但是每个任务对于他们来说都十分有意义。
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上海无论是工业结构还是发展规模都称得上国内领先,工业高速发展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不小的烦恼。除了黄浦江和苏州河之外,市内河道众多,大多承担着城市排泄功能,水网结构密布避免了城市内涝。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 工厂选址大多依河而建,只为了享用快捷的水运通道,由于意识薄弱及控制不当,水污染成了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在所有河流中,苏州河污染最为严重,除了工业排放还有两岸居民的生活排放,再加上城市排水功能,原有清澈的水面已经开始变黄、发黑,再加上常年淤泥累积,整个水体开始出现异味。在叶琳瑶记忆中,童年时苏州河还有很多人在水中洗菜、洗衣服,那时候苏州河还是水清有鱼,如今这些美景却逐渐淡出老上海人的视线。
何志彬和叶琳瑶从吴淞路出发,他们想顺着苏州河一路向西,遇到沿河路不通的地方就绕开行走。一路上何志彬不停拍照,用相机记录着苏州河水以及沿途建筑。苏州河上已经不像叶琳瑶儿时记忆中那般船只往来频繁,只有苏州河水静静流淌着,泛着黑青色的光,散发着令人掩鼻的气息。
沿途他们总能看见正在搬迁的工厂以及外迁的居民,就随机采访了一些人,这些人里面有工厂管理者,也有工人,还有一些是在苏州河岸居住许多年的居民,他们的反应很一致,都希望能够搬离这里,去一个没有异味,环境更为广阔的地方。很多人告诉他们,这里居住条件不好,要搬去的地方虽然是郊区,但是那里一切都是新的,新房子、新学校、新商店、新马路、新公园、新菜场、新工厂……政府的规划很好,新地方还开通了公交,来往市区也很方便。所有人似乎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都充满了向往。
在经过许多历史建筑时,他们看到有工人在对建筑进行维修,听工人说政府开始对这些建筑进行更新保护,会对这些建筑赋予新的定位与使命,建筑周边的环境也将随着苏州河的综合治理开始整顿,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建筑一定会成为人们观光、缅怀历史的好去处。
时间的原因,他们并没能走完苏州河全线,在政法大学附近便开始折返,两边的行程足足耗费了三天时间,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收获满满。何志彬用相机拍摄了近两百张照片,叶琳瑶的采访记录足足写满了一百页。沿途所见的物、景、人都令他们受益匪浅,特别是随机采访,更是锻炼了两个人的沟通与组织能力。晚上的时候两才想起这份报告如果能加上政府的规划就更加完美了。他们想起四号的下午正好是选修课,两人一合计,决定利用这个时间去采访城市规划和水文管理的相关部门。他们赶紧联系了汤小米,汤小米没想到何志彬对这件事这么认真,还挺有方法,内心自然十分高兴,并承诺四号一早就帮他们约好对方。
安排好这些,他们才想起还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楚如白,就连忙赶去找他汇合。
楚如白的任务完成的也很顺利,三天的时间都呆在图书馆里,有些资料学校图书馆是查不到的,他便坐车去市图书馆。就这样,三天下来,两大本笔记做的满满当当,全部按何志彬的规划对这些笔记做好了分类,这也是何志彬第一次看见楚如白如此认真的做一件事,而且完成的有条不紊。
资料充分,再加上四号下午的采访十分顺利,原本何志彬在拍摄与采访过程中已经在大脑中把结构大纲及报告论点都想好了,写作起来也就不是什么难事,消化楚如白收集整理的那些资料消耗了不少时间,但是这些资料对整篇报告加分不少,虽然比预计的时候拉长了,但是离汤小米预料的时间还是精简不少。
这份报告最终被何志彬命名为《水青花香人欢笑——苏州河生态发展之报告》,整个报告用了二百多页信纸,全文八万字左右,用了五十多张配图,整个报告交给汤小米时,连汤小米也吃了惊,原本需要一个月完成的工作,他们居然只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而且还是厚厚地一撂。
“志彬,这些都是你一个人完成的吗?”
“不,汤老师,我一个人完成不了这篇报告的。有两个同学和我一起,我们三个人有明确的分工,一个同学负责查阅资料、另一个同学和我负责现场采拍,最后由我主笔完成。”
“不简单啊!想不到你不仅选题能力强,这组织和管理能力也相当不错。这份报告太让我感觉到惊喜了,我会好好拜读,顺利的话下个月就能安排见报。我估摸着这次怎么也得两个版面,也有可能分两期刊载,这样的话选题关注度也能持续。”
“那就辛苦汤老师了。”
“这句话应该我来说,你和同学们不简单,大二的学生能完成这样一份报告,还做得如此详实,不得不说,何志彬,你是一块做新闻的好材料,《浦江经济报》就是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汤老师要跟你做个约定,你看怎么样?”
“汤老师,你说,什么样的约定?”
“我跟报社打个申请,大四下学期你就过来正式实习,怎么样?”
“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也希望能够在汤老师下面好好学习。不过,我有一个同学,他叫楚如白,能不能一起过来?这份报告,他的贡献值不小,在材料搜集、整理方面绝对是把好手。”
“可以啊!你们这次不是三个人共同完成的吗,实在不行,回头你把那两位同学的信息给我,我来一并申请,这样的话,不用等到毕业,你们的单位就能落实了。”
“那真得要感谢汤老师了。”
“不用谢我,要谢就谢你们自己。”
这个消息对于何志彬来说绝对是个意外,他来不及等到回学校,一出报社,就在路边找了个电话亭往宿舍打了个电话,他想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楚如白和叶琳瑶,两人一听,自然是高兴到不行。很快,这个消息就在新闻学院传开了,三人所到之外,皆是羡慕之情。
何志彬又把这件事情打电话告诉了郑雨,郑雨自然也是替他高兴。
郑雨自打开学后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学校对新生的体能训练十分重视,文化课还没开始,体能课倒是安排得满满的。
整个九月,他和同学们都没在武汉待过,所有新生都被拉到了红安,一方面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一方面在天台山进行野外生存拉练。郑雨从来没想到军校的生活这样艰苦,全然不像何志彬所描述的那样写意,但是他在内心里又接受了这种艰苦,毕竟上军校的梦想是自己完成的,这是人生有史以来的首次选择,成功了,就得坦然接受。
军校的生活简单而又枯燥,每天的课程表几乎一样,郑雨都不用回忆就能本能地做出课程反应。和部队的军事化管理没什么两样,早睡早起对于他们这些新生来说还是有些不适应,毕竟同学们都是刚参加完高考的,暂时还没走出以前那种已经养成的晚睡早起的习惯,不过在军校里,没走出也得走出,几场拉练下来,不用教官们提醒,所有学生都乖乖地按时上床睡觉了,不然绝对应付不了第二天的拉练。
虽然艰苦,郑雨还是打心底里喜欢这样的生活。军校就像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但又与这个世界无时不关联着,这种感觉是他在高中时期从未体验过的。这样的生活也让他没办法有更多的时间去思念卢佩姗。
像郑雨这样有女朋友的还有不少同学。军校跟普通高校不一样,生源除了每年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之外,部队也是军校的主要生源地之一。正因为这样,学生的年龄大小不一,有好几个都比郑雨大,而且大了不止一两岁。
有女朋友的同学都和郑雨一样,会在宿舍熄灯之后拿出女朋友的照片,捧在手心里,就着窗外透进来的月光,静静地与照片中的女友对视,默默地在心底倾诉着自己的思念,脑子里旋转的全部都是曾经美好的片断……就是在这样的情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