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三国第一军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达到十二比一的地步,而且因为抽调大量青壮,将使地方生产出现停顿,甚至倒退状态,对他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丞相,不可再继续征召兵马,否则对各地农作不利。”主管内政的荀彧苦口婆心的劝说曹操,想让曹操放这个自毁根基的行为。
“文若不必在劝,吾意以决,刘备兵马实在太多,这次若非江东孙策出兵牵制,我等大军已经全面溃败。”曹操吃足了兵力不足的苦,这次是铁了心要征兵。
“丞相若是非要征兵,当行屯田之制,施行军屯,方可不影响治下发展。”荀彧见曹操不为所动,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出解决地方劳动力不足的办法。
“如此一来,且不会影响士卒训练,战力将不足?”曹操可是知道刘备士卒都是经过严格训练而成,战力非常强,而且兵器也比曹操这边好很多,如果再让自己手中的士卒去屯田,那就会减少很多训练时间,将会拉大和刘备士卒战力差距。
“但若不行军屯,一但大战,丞相将会因粮草不足而导致失败。”荀彧无奈的继续劝说。
最终曹操妥协,不过只允许一部分士卒参与军屯,其余士卒加强训练,增加战力。
当曹操手握八十万大军之后,对各地防务进行全面部署。
曹仁统兵十万坐镇兖州,乐进统兵十万坐镇豫州,曹洪统兵十万坐镇荆州,曹纯统兵十万坐镇潼关,夏侯惇统兵十万坐镇弘农郡,夏侯渊统兵五万坐镇河内郡。
其余兵马全部分布在洛阳、南阳一带,由曹操亲自统率,随时增援四方。
如今的荆州对曹操来说非常重要,不但为曹操提供了大量的兵源,还为曹操提供大量钱粮,一个荆州完全能够抵挡两个兖州的作用。
所以才将荆州的兵马增加到十万之众,甚至将李典调回来,派更有能力和威望的大将曹洪前去坐镇。一来防备江东孙策和益州刘璋,二来,荆州兵马也可以随时增援豫州等地。
如今洛阳绝对是曹操的政治中心,无论何方有变,他都可以很快率大军增援,这也是曹操宁愿放弃凉州,也要保住洛阳的原因,洛阳对此时的曹操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曹操回到洛阳,加紧增强实力,调整部署的时候,陈子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进凉州。
冯翎郡被曹操主动让出来,陈子明轻轻松松就接手,同时令大将麹义率五万兵马防守,自己则率十五万兵马去取凉州。
凉州的韩遂接到曹操命令,聚集整个凉州兵马,准备在安定郡阻击陈子明兵马,不过韩遂还是有自知之明,连强大曹操都不是陈子明的对手,何况他们西凉兵马,而且还少了战力最强的马家军,怎么抵挡陈子明进攻。
韩遂一边派人向曹操求救,一边派人和陈子明联系,想以整个凉州投效刘备为由,让陈子明撤军。(未完待续)
达到十二比一的地步,而且因为抽调大量青壮,将使地方生产出现停顿,甚至倒退状态,对他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丞相,不可再继续征召兵马,否则对各地农作不利。”主管内政的荀彧苦口婆心的劝说曹操,想让曹操放这个自毁根基的行为。
“文若不必在劝,吾意以决,刘备兵马实在太多,这次若非江东孙策出兵牵制,我等大军已经全面溃败。”曹操吃足了兵力不足的苦,这次是铁了心要征兵。
“丞相若是非要征兵,当行屯田之制,施行军屯,方可不影响治下发展。”荀彧见曹操不为所动,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出解决地方劳动力不足的办法。
“如此一来,且不会影响士卒训练,战力将不足?”曹操可是知道刘备士卒都是经过严格训练而成,战力非常强,而且兵器也比曹操这边好很多,如果再让自己手中的士卒去屯田,那就会减少很多训练时间,将会拉大和刘备士卒战力差距。
“但若不行军屯,一但大战,丞相将会因粮草不足而导致失败。”荀彧无奈的继续劝说。
最终曹操妥协,不过只允许一部分士卒参与军屯,其余士卒加强训练,增加战力。
当曹操手握八十万大军之后,对各地防务进行全面部署。
曹仁统兵十万坐镇兖州,乐进统兵十万坐镇豫州,曹洪统兵十万坐镇荆州,曹纯统兵十万坐镇潼关,夏侯惇统兵十万坐镇弘农郡,夏侯渊统兵五万坐镇河内郡。
其余兵马全部分布在洛阳、南阳一带,由曹操亲自统率,随时增援四方。
如今的荆州对曹操来说非常重要,不但为曹操提供了大量的兵源,还为曹操提供大量钱粮,一个荆州完全能够抵挡两个兖州的作用。
所以才将荆州的兵马增加到十万之众,甚至将李典调回来,派更有能力和威望的大将曹洪前去坐镇。一来防备江东孙策和益州刘璋,二来,荆州兵马也可以随时增援豫州等地。
如今洛阳绝对是曹操的政治中心,无论何方有变,他都可以很快率大军增援,这也是曹操宁愿放弃凉州,也要保住洛阳的原因,洛阳对此时的曹操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曹操回到洛阳,加紧增强实力,调整部署的时候,陈子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进凉州。
冯翎郡被曹操主动让出来,陈子明轻轻松松就接手,同时令大将麹义率五万兵马防守,自己则率十五万兵马去取凉州。
凉州的韩遂接到曹操命令,聚集整个凉州兵马,准备在安定郡阻击陈子明兵马,不过韩遂还是有自知之明,连强大曹操都不是陈子明的对手,何况他们西凉兵马,而且还少了战力最强的马家军,怎么抵挡陈子明进攻。
韩遂一边派人向曹操求救,一边派人和陈子明联系,想以整个凉州投效刘备为由,让陈子明撤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