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三人坟 (2/2)
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cxg891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需要人来做的,从繁华到蛮荒,也该是米箩里掉糠箩里吧,但他来了,还带来了他的儿子,真是义无反顾呀!他或许就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好吏呢?只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施展他的抱负,还没有来得及做下一点丰功伟绩就被龙场的瘴气夺去了他的生命,这真是极大的悲哀,如果没有阳明先生那一篇瘗旅文,又有谁会来凭吊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吏目呢?我说三人坟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悲哀,其因就在于此,明武宗的羸弱,使得奸佞当道,致使象阳明先生这样的学儒,这样的思想者要来忍受三年瘴气折磨,让那个永远也不能知道他姓名的吏目暴尸荒野。武宗的时代,我们民族还不十分的沉闷,思想界也还算是活跃的,却为什么偏偏就容不下一个王守仁呢?
站在三人坟前,我的思想已经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一忽儿,林涛风语也仿佛是阳明先生当年那悲怆的声音:“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还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唯天则同;异域殊同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一忽儿,婆娑树影幻化成代代学子,他们伫立三人坟前,凭吊久之,倾酒遥祭,吟诗作文,再一忽儿,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在,我看见,那位来自韩国的哲学博士金吉洛虔诚的站在三人坟前,右手抚心,深深三鞠躬
看来,三人坟已经跨跃了时空,跨跃了国界,成为永恒。一个坟堆又岂能有如此的生命力,那是一个思想在永恒,那个思想世世代代撞击着我们的心扉,规范着我们的道德行为,从孔子、韩愈、朱熹,到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一代代的思想者都在试图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来阐释这个思想,来让世人了解这个思想,这个思想便是“仁”三人坟在那荒野之中,数百年来乡人樵牧其间,而没有被夷为平地,且世代有人捐资修葺勒碑纪铭,自然不会是“吏目”有幸,是阳明瘗旅文体现的“仁爱”思想超越时空,可以让人不远万里会聚在这堆荒冢之前。
而三人坟呢,毕竟还是荒冢一堆,虽然也有文物保护部门在一定的时候会来为他修葺一番,虽然也有研究文化的专家学者会来这里满足研究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它对大众似乎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一次,我极力的把一群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怂恿来到三人坟,尽管他们当中也有欣喜若狂者,但他们感兴趣的只是三人坟的故事,至于瘗旅文,竟无一人读过。他们玩累了,坐在草坪上休息闲聊,倚着三人坟的石碑拍照留影,三人坟那沉重的故事在他们的嘻笑声中,也只是一缕春风,缓缓拂过,须臾便消失在蓝天白云间。
阳明先生在这里隐退了“仁爱”思想在这里只是残花败叶。三人坟注定只能承载一个沉重的故事,因为王阳明离现在的人们的确很遥远了。
两百多年前那位来自东鲁的孙谔先生,把一首诗留在三人坟,他那时是多么的自信,满以为后来的人们都会“当呤吾诗于青枫落日间”那位立碑的王肯谷县令也坚定的认为三人坟会“且将与阳明书院不朽矣”如果他们看到那一块斑剥的石碑只成了拍照留影的衬物,他们会作何想呢?
我们又作何想呢?三人坟还是在那荒野之中,明天,一个外国的朝圣者要来,后天,又要举办什么节了,于是有了人来修路,有了人来修坟,外国人走了,节办过了,一切都归于平静,没有激动,没有深沉。
但愿三人坟不只是一个悲怆而沉重的故事。
是需要人来做的,从繁华到蛮荒,也该是米箩里掉糠箩里吧,但他来了,还带来了他的儿子,真是义无反顾呀!他或许就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好吏呢?只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施展他的抱负,还没有来得及做下一点丰功伟绩就被龙场的瘴气夺去了他的生命,这真是极大的悲哀,如果没有阳明先生那一篇瘗旅文,又有谁会来凭吊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吏目呢?我说三人坟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悲哀,其因就在于此,明武宗的羸弱,使得奸佞当道,致使象阳明先生这样的学儒,这样的思想者要来忍受三年瘴气折磨,让那个永远也不能知道他姓名的吏目暴尸荒野。武宗的时代,我们民族还不十分的沉闷,思想界也还算是活跃的,却为什么偏偏就容不下一个王守仁呢?
站在三人坟前,我的思想已经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一忽儿,林涛风语也仿佛是阳明先生当年那悲怆的声音:“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还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唯天则同;异域殊同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一忽儿,婆娑树影幻化成代代学子,他们伫立三人坟前,凭吊久之,倾酒遥祭,吟诗作文,再一忽儿,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在,我看见,那位来自韩国的哲学博士金吉洛虔诚的站在三人坟前,右手抚心,深深三鞠躬
看来,三人坟已经跨跃了时空,跨跃了国界,成为永恒。一个坟堆又岂能有如此的生命力,那是一个思想在永恒,那个思想世世代代撞击着我们的心扉,规范着我们的道德行为,从孔子、韩愈、朱熹,到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一代代的思想者都在试图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来阐释这个思想,来让世人了解这个思想,这个思想便是“仁”三人坟在那荒野之中,数百年来乡人樵牧其间,而没有被夷为平地,且世代有人捐资修葺勒碑纪铭,自然不会是“吏目”有幸,是阳明瘗旅文体现的“仁爱”思想超越时空,可以让人不远万里会聚在这堆荒冢之前。
而三人坟呢,毕竟还是荒冢一堆,虽然也有文物保护部门在一定的时候会来为他修葺一番,虽然也有研究文化的专家学者会来这里满足研究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它对大众似乎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一次,我极力的把一群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怂恿来到三人坟,尽管他们当中也有欣喜若狂者,但他们感兴趣的只是三人坟的故事,至于瘗旅文,竟无一人读过。他们玩累了,坐在草坪上休息闲聊,倚着三人坟的石碑拍照留影,三人坟那沉重的故事在他们的嘻笑声中,也只是一缕春风,缓缓拂过,须臾便消失在蓝天白云间。
阳明先生在这里隐退了“仁爱”思想在这里只是残花败叶。三人坟注定只能承载一个沉重的故事,因为王阳明离现在的人们的确很遥远了。
两百多年前那位来自东鲁的孙谔先生,把一首诗留在三人坟,他那时是多么的自信,满以为后来的人们都会“当呤吾诗于青枫落日间”那位立碑的王肯谷县令也坚定的认为三人坟会“且将与阳明书院不朽矣”如果他们看到那一块斑剥的石碑只成了拍照留影的衬物,他们会作何想呢?
我们又作何想呢?三人坟还是在那荒野之中,明天,一个外国的朝圣者要来,后天,又要举办什么节了,于是有了人来修路,有了人来修坟,外国人走了,节办过了,一切都归于平静,没有激动,没有深沉。
但愿三人坟不只是一个悲怆而沉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