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我正在死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太确定现在的记忆还是十分的清晰,在12岁以前,我基本上只在我所出生的那个家周边的10公里范围内活动,那里对于现在的广州来说,几乎只有“青山绿水”这四个字足以形容,其他的词汇好似都不足以表达,当然,这种形容主要是相对于我现在所在的广州这样的大都市用以区别的第一印象,如果真要去仔细比较一地与另一地,还是很多差别的。
我出生的位置还是挺好的,一个不大的山窝窝,背东朝西,所以下午太阳是比较多的,但是却不太容易看日出日落,因为上午十时以前是基本上太阳晒不到的,下午五时左右基本上也没有太阳了,因为住的房子虽然是一个小山窝窝里,对面却是一个更大几倍的山头,而且离得不远,南北两面倒是相对开阔,不过这种开阔也是在家前面那百米左右的空间再向南北延伸以后的事情,我出生的位置就在这样的一个接近于山梁鼻的地方的小山窝窝了,南北两边各出500米到1000米以外的位置,就是比较宽的平地了,当然是除了路、房子和河溪以外,基本上就是农田了,所以一到了季节,就是各种农村的风光了,换了现在的我,也是非常羡慕的,只是在当时,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感觉以外,就是一心想着如何离开这个山沟沟了。不过我出生的这个山沟沟一个先天优势是在我们是住在小山梁鼻上,对面是大山脉的开始,两边是两条河流经的不大的河流平原那种地形,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洪水、泥石流这类的风险。
而我出生的年代是七十年代末,是处于大跃进时期的生态环境大破坏以及人多力量大的政策之后的,听老人说原来我们的镇上流经的最大的那条河是可以走船的,当时的镇叫什么巷来的,不过到了我们这个年代,最大的那条河也是脱了鞋子就可以走过去的,当然发洪水的时候就不能了。至于我们对面的大山上,以前的古树是需要几个人合抱才可以的,到我记事的时候,记得想收集那些落下来的松叶也经常有必要走好几里地,当然家门口的也是会有,不过因为聚居地人多,大家都会去收集,所以经常会没有了,就得走远点才可以有。树和柴是不能去动的,每个山都是有主人的,如果去砍树和柴,那就是偷了,被抓到就很麻烦的了,但是掉地上的枯枝败叶是可以的,其实基本上也就只有那些松针,其他灌木很少,叶子也就少了。因为资源少,所以一到那种变天起风的天气,第二天一早我们就会赶着用那种老家的竹篓和一种竹笆出去“抢”树叶,有时候为了收到更多的树叶,我们还会两个人一组,组队,一个负责摇树以便让那些快要掉落的松针快点掉下来另外一个负责用竹笆收集起来。这样的时间印象中是持续到我们差不多高中毕业以后才慢慢因为引进煤炭这些替代燃料才逐步好转。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来自于当年的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把那些古树都当燃料了,不过,这几十年的环境灾难也为我们创造了另外一种财富,那就是随着河水以及洪水、泥石流等所一起产生的沉淀物——河沙以及卵石,这些财富为我们后面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为住在大河边的村民带来了我们那个时代的第一批财富。
这个就是我的故乡素描了,不是最贫瘠的所在,只是一个那个年代里人多地少的一个农村缩影,不属于大山深处,却人均只有六分田地,几分旱地的人口密集区,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在这样的一个位置,我们除了那一点点水田地和旱地以外,几乎没有太多的其他收入。所以从小,我们心里只有两个目标,当兵、读书,这个是时代环境造成的。
那个时候,所有的教育,从家里,到学校,到其他所有接触到的任何信息灌输的,都是这样一种想法,农村很穷,没有希望,只能离开这里。印象中间,离开这里的两种方法:一就是当兵,二就是读书。当兵,在那个年代,没有关系是行不通的,所以,基本上的人家都只有读书这华山一条路了,而读书,记忆中,小学是十几个村小学,每个小学1-2个班,然后到初中是只有三个班的,也就是说大概15个左右的学生最多有三个是有机会从小学进到初中的,后面听说实行义务教育了,不用考试了,我们那个时候是不清楚这个政策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印象中大概是我们初中毕业前后的事情,反正我们那个时候上初中是需要考试的,而且升学率还是比较低的,记得升学考试前还找一个同学谈心,让他考前放松,不要太紧张,不然更会影响发挥,当然一者是因为当时是班长,二者这个同学是算发小了,从小一起玩着长大的,算那种一起摸过鱼,一起勤工俭学过,一起挑过沙(建学校礼堂我们需要从河里面挑河沙),一起割草放牛就更不用说了,打架也是偶尔会有的。然后就是初中考高中了,中专一个学校的录取人数大概是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一个学校我们大概是200人左右的,三个班,平均每个班约六十到七十多人不等,记得去年回家同学聚会的时候有同学找出了我们当时的合影,一起74个人,现在好像只剩下70人了,而且这个照片里面还不包括有几个同学休学的,我们初中是三个班,应该有220人左右,去中专大概平均可以有10个到15个/年,剩下的210人左右,就需要和8个这样的学校竞争高中的3个班的名额了,所以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大概是12%左右。
这个算是我的源产地说明吧,我的人生就从这样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开始了。
不太确定现在的记忆还是十分的清晰,在12岁以前,我基本上只在我所出生的那个家周边的10公里范围内活动,那里对于现在的广州来说,几乎只有“青山绿水”这四个字足以形容,其他的词汇好似都不足以表达,当然,这种形容主要是相对于我现在所在的广州这样的大都市用以区别的第一印象,如果真要去仔细比较一地与另一地,还是很多差别的。
我出生的位置还是挺好的,一个不大的山窝窝,背东朝西,所以下午太阳是比较多的,但是却不太容易看日出日落,因为上午十时以前是基本上太阳晒不到的,下午五时左右基本上也没有太阳了,因为住的房子虽然是一个小山窝窝里,对面却是一个更大几倍的山头,而且离得不远,南北两面倒是相对开阔,不过这种开阔也是在家前面那百米左右的空间再向南北延伸以后的事情,我出生的位置就在这样的一个接近于山梁鼻的地方的小山窝窝了,南北两边各出500米到1000米以外的位置,就是比较宽的平地了,当然是除了路、房子和河溪以外,基本上就是农田了,所以一到了季节,就是各种农村的风光了,换了现在的我,也是非常羡慕的,只是在当时,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感觉以外,就是一心想着如何离开这个山沟沟了。不过我出生的这个山沟沟一个先天优势是在我们是住在小山梁鼻上,对面是大山脉的开始,两边是两条河流经的不大的河流平原那种地形,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洪水、泥石流这类的风险。
而我出生的年代是七十年代末,是处于大跃进时期的生态环境大破坏以及人多力量大的政策之后的,听老人说原来我们的镇上流经的最大的那条河是可以走船的,当时的镇叫什么巷来的,不过到了我们这个年代,最大的那条河也是脱了鞋子就可以走过去的,当然发洪水的时候就不能了。至于我们对面的大山上,以前的古树是需要几个人合抱才可以的,到我记事的时候,记得想收集那些落下来的松叶也经常有必要走好几里地,当然家门口的也是会有,不过因为聚居地人多,大家都会去收集,所以经常会没有了,就得走远点才可以有。树和柴是不能去动的,每个山都是有主人的,如果去砍树和柴,那就是偷了,被抓到就很麻烦的了,但是掉地上的枯枝败叶是可以的,其实基本上也就只有那些松针,其他灌木很少,叶子也就少了。因为资源少,所以一到那种变天起风的天气,第二天一早我们就会赶着用那种老家的竹篓和一种竹笆出去“抢”树叶,有时候为了收到更多的树叶,我们还会两个人一组,组队,一个负责摇树以便让那些快要掉落的松针快点掉下来另外一个负责用竹笆收集起来。这样的时间印象中是持续到我们差不多高中毕业以后才慢慢因为引进煤炭这些替代燃料才逐步好转。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来自于当年的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把那些古树都当燃料了,不过,这几十年的环境灾难也为我们创造了另外一种财富,那就是随着河水以及洪水、泥石流等所一起产生的沉淀物——河沙以及卵石,这些财富为我们后面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为住在大河边的村民带来了我们那个时代的第一批财富。
这个就是我的故乡素描了,不是最贫瘠的所在,只是一个那个年代里人多地少的一个农村缩影,不属于大山深处,却人均只有六分田地,几分旱地的人口密集区,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在这样的一个位置,我们除了那一点点水田地和旱地以外,几乎没有太多的其他收入。所以从小,我们心里只有两个目标,当兵、读书,这个是时代环境造成的。
那个时候,所有的教育,从家里,到学校,到其他所有接触到的任何信息灌输的,都是这样一种想法,农村很穷,没有希望,只能离开这里。印象中间,离开这里的两种方法:一就是当兵,二就是读书。当兵,在那个年代,没有关系是行不通的,所以,基本上的人家都只有读书这华山一条路了,而读书,记忆中,小学是十几个村小学,每个小学1-2个班,然后到初中是只有三个班的,也就是说大概15个左右的学生最多有三个是有机会从小学进到初中的,后面听说实行义务教育了,不用考试了,我们那个时候是不清楚这个政策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印象中大概是我们初中毕业前后的事情,反正我们那个时候上初中是需要考试的,而且升学率还是比较低的,记得升学考试前还找一个同学谈心,让他考前放松,不要太紧张,不然更会影响发挥,当然一者是因为当时是班长,二者这个同学是算发小了,从小一起玩着长大的,算那种一起摸过鱼,一起勤工俭学过,一起挑过沙(建学校礼堂我们需要从河里面挑河沙),一起割草放牛就更不用说了,打架也是偶尔会有的。然后就是初中考高中了,中专一个学校的录取人数大概是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一个学校我们大概是200人左右的,三个班,平均每个班约六十到七十多人不等,记得去年回家同学聚会的时候有同学找出了我们当时的合影,一起74个人,现在好像只剩下70人了,而且这个照片里面还不包括有几个同学休学的,我们初中是三个班,应该有220人左右,去中专大概平均可以有10个到15个/年,剩下的210人左右,就需要和8个这样的学校竞争高中的3个班的名额了,所以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大概是12%左右。
这个算是我的源产地说明吧,我的人生就从这样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