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浴血大鹏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胡椒、油蔻、砂仁、木兰、椰子、速香、沉香、降香、伽南香、象牙、犀角、孔雀、翡翠、象、熊、鹿、水鹿、山马。”
谢清高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了泰国的特产,看着手里的酒杯,又向赖明峰介绍起泰国当地的酿酒法:
“欲酿酒者,则于(椰子)花茎长尽,花未及开时,用蕉叶裹其茎,勿令花开,再以绳密束之,砍茎末数寸,取瓦罐承之,其液滴于罐中,日出后则微酸,俱微有酒味,再酿之则成酒矣。”
“谢兄真的是见多识广,记忆力超群啊!”赖明峰听得如痴如醉,不由得对谢清高竖起了大拇指。
不知不觉,两人已经聊了几个时辰,赖明峰想到晚上的约会,只能提前告辞!
“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奈何天色已晚,小弟晚上还有重要客人要拜会!只能先行告退了。对不住哥哥了!”谢明峰依依不舍地向谢清高行了一个大礼!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缘我们自会相聚,小兄弟请便!”谢清高也有点依依不舍。但长期漂泊海外的他,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悲欢离合,南来北往。
话说这谢清高,历史上果有此人。谢清高(1765-1821),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程乡(今梅县区)金盘堡人。因为他在中国航海史上的杰出贡献,谢清高被后来人誉为中国的马可波罗;他的《海录》也被人们与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相提并论。1821年,谢清高因病在家乡逝世,享年56岁。
18岁时,谢清高便出洋谋生。随外商海船遍历南洋群岛各地和世界各国,历经各种艰难险阻,但也增长了他的见识和人生经验。他学习外国语言,访问各岛屿城寨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为他更好地从事他所钟爱的航海事业打下了极其坚固的基础。历14年后,因双目失明被解雇,他只好回到广东。后流落于澳门,靠口头翻译以自给。
清乾隆年间,18岁的广东梅州的谢清高,随打工的船到达海南,不慎遭遇海难,所幸他被一艘途经的外国商船救起,于是小谢就随船帮工长达14年,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他漫游了海中诸国。谢清高是个有心人,所到之处,他都用心记下当地的地形地貌、贸易往来、风土人情、技术革新等等。后来他眼睛出了问题,成了盲人。1820年,他的老乡、举人杨炳南根据他的口述和笔记,整理出《海录》,这本书实际上成了中国人讲述西方世界的第一部着作,谢清高也被称为中国的“马可波罗”。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适同乡黄炳南与他相识,二人过从甚密。谢清高向他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其见闻,并要求黄炳南代为笔录,以便传留后人。黄炳南感其诚,遂逐一记下,并取名《海录》,于同年底刊行问世。中国历史上有关中外交通往来的书,主要有南宋赵汝适的《诸藩志》、元代泛大渊的《岛夷志略》、清徐继畲编着的《瀛寰志略》等。至于林则徐所编《四洲志》则在谢之后。《海录》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最先介绍世界概况的着作,时人称:“广东人乃至中国人略知世界大事,应从阅读《海录》开始。
《海录》书中记载了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罗芳伯(嘉应州人)在昆甸(今马来西亚东部婆罗洲的昆甸)地区,组建公司,设立自治行政管理机构,建立法制,号称“大唐总长”,临终禅让贤者的丰功伟绩,史实详尽,文笔优美,为研究华人海外奋斗史的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由于谢清高是随外国商船漫游世界的,所以所到之处,他接触最多、感触最深的往往是当地有别于中国的风土人情,因而《海录》在这方面的资料相当丰富。
谢氏先后到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遍亚、非、欧三大洲,每到一个国家就学会当地语言,记述其岛屿、港湾、要塞、风俗和物产等,见闻极为丰富。查中国古代着书谈海事者甚少。明朝只有黄衷的《海语》,其后就要算是清朝的谢清高的《海录》了。唯前者所录是间接传闻,缺乏真实感;而后者虽只有二万二千多字,但其内容直接出自口述者自身经历,较有价值。
《海录》一书,据清《光绪嘉应州志》载,吕调阳及清高之族弟谢云龙均有重刻本。其后《海外番夷录》以及“海山仙馆丛书”、“小方壶与地丛钞”均全文采载。商务印书馆于民国25年(1936)作为“丛书集成”,连同其他三篇《新加坡风土记》等一起集结为一册出版。其中《海录》一篇,乃据“海山仙馆丛书”本排印的。后人对《海录》评价甚高,如林则徐称其“所载外事颇为精”,并郑重地将其推荐给道光皇帝。在吕调阳重刻书的《序言》中,褒奖备至,谓“中国人着书谈海事,远及太平洋外大西洋,自谢清高始。”《海录》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中一本有关华侨与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参考书。作者谢清高的姓名事迹已载入《辞海》条目。
、胡椒、油蔻、砂仁、木兰、椰子、速香、沉香、降香、伽南香、象牙、犀角、孔雀、翡翠、象、熊、鹿、水鹿、山马。”
谢清高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了泰国的特产,看着手里的酒杯,又向赖明峰介绍起泰国当地的酿酒法:
“欲酿酒者,则于(椰子)花茎长尽,花未及开时,用蕉叶裹其茎,勿令花开,再以绳密束之,砍茎末数寸,取瓦罐承之,其液滴于罐中,日出后则微酸,俱微有酒味,再酿之则成酒矣。”
“谢兄真的是见多识广,记忆力超群啊!”赖明峰听得如痴如醉,不由得对谢清高竖起了大拇指。
不知不觉,两人已经聊了几个时辰,赖明峰想到晚上的约会,只能提前告辞!
“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奈何天色已晚,小弟晚上还有重要客人要拜会!只能先行告退了。对不住哥哥了!”谢明峰依依不舍地向谢清高行了一个大礼!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缘我们自会相聚,小兄弟请便!”谢清高也有点依依不舍。但长期漂泊海外的他,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悲欢离合,南来北往。
话说这谢清高,历史上果有此人。谢清高(1765-1821),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程乡(今梅县区)金盘堡人。因为他在中国航海史上的杰出贡献,谢清高被后来人誉为中国的马可波罗;他的《海录》也被人们与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相提并论。1821年,谢清高因病在家乡逝世,享年56岁。
18岁时,谢清高便出洋谋生。随外商海船遍历南洋群岛各地和世界各国,历经各种艰难险阻,但也增长了他的见识和人生经验。他学习外国语言,访问各岛屿城寨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为他更好地从事他所钟爱的航海事业打下了极其坚固的基础。历14年后,因双目失明被解雇,他只好回到广东。后流落于澳门,靠口头翻译以自给。
清乾隆年间,18岁的广东梅州的谢清高,随打工的船到达海南,不慎遭遇海难,所幸他被一艘途经的外国商船救起,于是小谢就随船帮工长达14年,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他漫游了海中诸国。谢清高是个有心人,所到之处,他都用心记下当地的地形地貌、贸易往来、风土人情、技术革新等等。后来他眼睛出了问题,成了盲人。1820年,他的老乡、举人杨炳南根据他的口述和笔记,整理出《海录》,这本书实际上成了中国人讲述西方世界的第一部着作,谢清高也被称为中国的“马可波罗”。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适同乡黄炳南与他相识,二人过从甚密。谢清高向他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其见闻,并要求黄炳南代为笔录,以便传留后人。黄炳南感其诚,遂逐一记下,并取名《海录》,于同年底刊行问世。中国历史上有关中外交通往来的书,主要有南宋赵汝适的《诸藩志》、元代泛大渊的《岛夷志略》、清徐继畲编着的《瀛寰志略》等。至于林则徐所编《四洲志》则在谢之后。《海录》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最先介绍世界概况的着作,时人称:“广东人乃至中国人略知世界大事,应从阅读《海录》开始。
《海录》书中记载了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罗芳伯(嘉应州人)在昆甸(今马来西亚东部婆罗洲的昆甸)地区,组建公司,设立自治行政管理机构,建立法制,号称“大唐总长”,临终禅让贤者的丰功伟绩,史实详尽,文笔优美,为研究华人海外奋斗史的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由于谢清高是随外国商船漫游世界的,所以所到之处,他接触最多、感触最深的往往是当地有别于中国的风土人情,因而《海录》在这方面的资料相当丰富。
谢氏先后到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遍亚、非、欧三大洲,每到一个国家就学会当地语言,记述其岛屿、港湾、要塞、风俗和物产等,见闻极为丰富。查中国古代着书谈海事者甚少。明朝只有黄衷的《海语》,其后就要算是清朝的谢清高的《海录》了。唯前者所录是间接传闻,缺乏真实感;而后者虽只有二万二千多字,但其内容直接出自口述者自身经历,较有价值。
《海录》一书,据清《光绪嘉应州志》载,吕调阳及清高之族弟谢云龙均有重刻本。其后《海外番夷录》以及“海山仙馆丛书”、“小方壶与地丛钞”均全文采载。商务印书馆于民国25年(1936)作为“丛书集成”,连同其他三篇《新加坡风土记》等一起集结为一册出版。其中《海录》一篇,乃据“海山仙馆丛书”本排印的。后人对《海录》评价甚高,如林则徐称其“所载外事颇为精”,并郑重地将其推荐给道光皇帝。在吕调阳重刻书的《序言》中,褒奖备至,谓“中国人着书谈海事,远及太平洋外大西洋,自谢清高始。”《海录》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中一本有关华侨与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参考书。作者谢清高的姓名事迹已载入《辞海》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