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542年,四月,邺城。
东魏大丞相高欢离开治所晋阳,亲自赶到邺城觐见皇帝。
高欢吸取了之前跟元修决裂的惨痛教训,非常注重同现任皇帝元善见之间的面对面沟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入朝汇报工作。沙苑之战惨败之后,高欢并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向元善见做了深刻的检讨,辞掉了自己的丞相职位。
元善见很上道,他也没有元修那些野心,所以跟高欢相处得还算融洽。河桥之战胜利之后,他找个机会又把高欢的丞相职位给恢复了。
这次高欢入朝,除了依旧例向皇帝做工作汇报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他的儿子,也是现在东魏的吏部尚书高澄站台,支持高澄开展的各项反腐改革工作。
高澄是高欢和娄昭君的长子,今年只有十九岁,但他的能力和魄力却远远超过他的年龄。
在六镇之乱开始的时候,高澄只有四岁,从那时起,他就跟着父母一起在战乱之中颠沛流离,承受了太多那个年龄的孩子不该承受的苦难。他七岁那年,正赶上高欢密谋刺杀杜洛周不成,一家人被追兵撵得满山跑,当时高欢为了不牵连其他人,差点打算扔掉这个儿子,多亏姨夫段荣保护,高澄才转危为安。
多年的历练,让高澄有了超出自己年龄的成熟和担当。他十岁的时候跟着高欢一起出太行山入驻信都,当时河北的诸多豪杰都拥护高欢,只有高敖曹有点儿不服气,气鼓鼓地在外面晃悠不肯回来,高澄以高欢世子的身份主动去做说服工作,最终把高敖曹哄开心了,回到信都入伙。
等到高欢立元修当皇帝之后,因为自己太懒,不重视跟元修的沟通工作,于是就派高澄作为特使先后两次去洛阳觐见元修。虽说这件事整体来看是高欢的工作失误,但高澄作为一个十一岁的孩子,面见天子不卑不亢,表现还是非常出彩的。高欢也逐渐觉得自己这个儿子是个人物,他时不时地询问高澄对一些时事的看法,高澄每次都对答如流,分析得非常有条理,让老父亲极为高兴。高欢从此开始有意培养自己这个儿子,他任命高澄为大行台兼并州刺史,各种军国要务的筹划和制定都叫着高澄一起参与。
等到高澄十五岁那年,东西魏刚刚分裂不久,高欢在晋阳忙着准备兵马去打宇文泰,留孙腾、司马子如、高隆之、高岳等人在邺城辅政,实际上就是把国家政务的决策权交给了这几个人。
结果这几个人干得实在不咋地,当时东魏官场腐败,民怨非常大,这才有了后来在沙苑之战前,杜弼劝高欢先除内贼再平西寇的建议。虽然这个建议最后被高欢给强压下去了,但当时的东魏的政治氛围确实已经非常糟糕。
东魏的政治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就是官员贪腐问题。
其实贪腐这件事情不能全怪到高欢头上,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起来的国家,本来就没有多少清廉奉公的概念,随着统治时间的增加,王侯将相们贪图享乐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到了胡太后统治阶段,官员们对克扣公款压榨百姓这些事情已经习以为常,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东魏继承了前朝风气,加上很多官员自以为有功劳在身,吃那卡要盘剥百姓完全心安理得,其中领头最能贪的就是尉景、孙腾和司马子如这几个元老。
在这种背景下,能够不贪不腐的官员基本上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比如高欢的妹夫厍狄干就是难得的清廉官员,但他也只能洁身自好而已,改变不了大环境。
第二个问题是官员选拔问题。
胡太后当政以来,北魏一直采用停年格制度来选拔官员,简单地说就是论资排辈,不问能力高下,全靠资历深浅为提拔标准。这种方式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问题非常多,很多庸才通过熬资历占据上位,而有才能的年轻人却缺乏有效地上升通道。当年邢杲正是因为资历不够落选郡守,这才一怒之下起兵造反。
这些问题日久年深,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惯性,如果要改革的话,非得一个手段坚决的人来操刀不可。高欢也不是没想过亲自动手,但宽厚的性格决定了他始终抹不开面子干这种需要公事公办的工作。
高欢曾经故意安排了一出戏企图劝诫尉景。有一次他请厍狄干和尉景两个连襟一起聊天,厍狄干在席间突然主动请求改任自己为御史中尉。御史中尉是从原来的御史中丞改制而来,有点儿类似于纪委监察部门,专门监督文武官员的纪律问题。
厍狄干现在的官职是太保,比御史中尉高多了,所以高欢问厍狄干为啥没来由要去当小官。
厍狄干愤愤不平地道:“我就是想把尉景这个贪污腐败的家伙抓起来,以平民愤。”
高欢大笑,说妹夫你真会开玩笑,咱们是一家人,哪能用这种极端的方法。他回头劝诫尉景道:“姐夫你以后也稍微注意点儿形象好不好,你看把咱妹夫气成啥样了。”
没想到尉景直接怼了回来,他对高欢道:“我那点儿事算个啥,我也就欺负欺负老百姓而已,你可是连皇上都敢敲诈。”
高欢吃了个瘪,直接给整没词了,只好打个哈哈把事情糊弄过去。
老爹拿这帮亲戚故旧没办法,高澄可不信邪。他老早就看不惯东魏官场的乌烟瘴气了,于是主动提出来要去邺城辅政。高欢开始还不放心,后来丞相主簿孙搴屡次请求,这才点头同意放高澄走。
高澄被任命为尚书令,兼领军将军和京畿大都督,正式进入邺城。
这一年,他只有十五岁。
邺城的高官们觉得高澄就是小孩子而已,肯定是不想成天被老爹盯着,找个借口跑出来玩,所以开始都没把他当回事。
结果大家很快就发现自己判断错了。高澄上任之后,立刻进入工作状态。他做事果断,雷厉风行,很快就把朝内政务处理得顺顺当当,众人不得不对这个小朋友刮目相看。
进入邺城的最初两年,高澄还是处于学习如何处理朝政的阶段。等到第三年的时候,高澄开始兼任吏部尚书,着手对东魏积弊已久的官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把沿用多年的停年格制度给取消了。从此之后,东魏官员升迁只看才能,不问资历。高澄还亲自写信征召各地有才学名望的人为朝廷效力,暂时安排不了的就先作为门下宾客,充实人才储备。
... -->>
542年,四月,邺城。
东魏大丞相高欢离开治所晋阳,亲自赶到邺城觐见皇帝。
高欢吸取了之前跟元修决裂的惨痛教训,非常注重同现任皇帝元善见之间的面对面沟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入朝汇报工作。沙苑之战惨败之后,高欢并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向元善见做了深刻的检讨,辞掉了自己的丞相职位。
元善见很上道,他也没有元修那些野心,所以跟高欢相处得还算融洽。河桥之战胜利之后,他找个机会又把高欢的丞相职位给恢复了。
这次高欢入朝,除了依旧例向皇帝做工作汇报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他的儿子,也是现在东魏的吏部尚书高澄站台,支持高澄开展的各项反腐改革工作。
高澄是高欢和娄昭君的长子,今年只有十九岁,但他的能力和魄力却远远超过他的年龄。
在六镇之乱开始的时候,高澄只有四岁,从那时起,他就跟着父母一起在战乱之中颠沛流离,承受了太多那个年龄的孩子不该承受的苦难。他七岁那年,正赶上高欢密谋刺杀杜洛周不成,一家人被追兵撵得满山跑,当时高欢为了不牵连其他人,差点打算扔掉这个儿子,多亏姨夫段荣保护,高澄才转危为安。
多年的历练,让高澄有了超出自己年龄的成熟和担当。他十岁的时候跟着高欢一起出太行山入驻信都,当时河北的诸多豪杰都拥护高欢,只有高敖曹有点儿不服气,气鼓鼓地在外面晃悠不肯回来,高澄以高欢世子的身份主动去做说服工作,最终把高敖曹哄开心了,回到信都入伙。
等到高欢立元修当皇帝之后,因为自己太懒,不重视跟元修的沟通工作,于是就派高澄作为特使先后两次去洛阳觐见元修。虽说这件事整体来看是高欢的工作失误,但高澄作为一个十一岁的孩子,面见天子不卑不亢,表现还是非常出彩的。高欢也逐渐觉得自己这个儿子是个人物,他时不时地询问高澄对一些时事的看法,高澄每次都对答如流,分析得非常有条理,让老父亲极为高兴。高欢从此开始有意培养自己这个儿子,他任命高澄为大行台兼并州刺史,各种军国要务的筹划和制定都叫着高澄一起参与。
等到高澄十五岁那年,东西魏刚刚分裂不久,高欢在晋阳忙着准备兵马去打宇文泰,留孙腾、司马子如、高隆之、高岳等人在邺城辅政,实际上就是把国家政务的决策权交给了这几个人。
结果这几个人干得实在不咋地,当时东魏官场腐败,民怨非常大,这才有了后来在沙苑之战前,杜弼劝高欢先除内贼再平西寇的建议。虽然这个建议最后被高欢给强压下去了,但当时的东魏的政治氛围确实已经非常糟糕。
东魏的政治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就是官员贪腐问题。
其实贪腐这件事情不能全怪到高欢头上,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起来的国家,本来就没有多少清廉奉公的概念,随着统治时间的增加,王侯将相们贪图享乐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到了胡太后统治阶段,官员们对克扣公款压榨百姓这些事情已经习以为常,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东魏继承了前朝风气,加上很多官员自以为有功劳在身,吃那卡要盘剥百姓完全心安理得,其中领头最能贪的就是尉景、孙腾和司马子如这几个元老。
在这种背景下,能够不贪不腐的官员基本上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比如高欢的妹夫厍狄干就是难得的清廉官员,但他也只能洁身自好而已,改变不了大环境。
第二个问题是官员选拔问题。
胡太后当政以来,北魏一直采用停年格制度来选拔官员,简单地说就是论资排辈,不问能力高下,全靠资历深浅为提拔标准。这种方式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问题非常多,很多庸才通过熬资历占据上位,而有才能的年轻人却缺乏有效地上升通道。当年邢杲正是因为资历不够落选郡守,这才一怒之下起兵造反。
这些问题日久年深,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惯性,如果要改革的话,非得一个手段坚决的人来操刀不可。高欢也不是没想过亲自动手,但宽厚的性格决定了他始终抹不开面子干这种需要公事公办的工作。
高欢曾经故意安排了一出戏企图劝诫尉景。有一次他请厍狄干和尉景两个连襟一起聊天,厍狄干在席间突然主动请求改任自己为御史中尉。御史中尉是从原来的御史中丞改制而来,有点儿类似于纪委监察部门,专门监督文武官员的纪律问题。
厍狄干现在的官职是太保,比御史中尉高多了,所以高欢问厍狄干为啥没来由要去当小官。
厍狄干愤愤不平地道:“我就是想把尉景这个贪污腐败的家伙抓起来,以平民愤。”
高欢大笑,说妹夫你真会开玩笑,咱们是一家人,哪能用这种极端的方法。他回头劝诫尉景道:“姐夫你以后也稍微注意点儿形象好不好,你看把咱妹夫气成啥样了。”
没想到尉景直接怼了回来,他对高欢道:“我那点儿事算个啥,我也就欺负欺负老百姓而已,你可是连皇上都敢敲诈。”
高欢吃了个瘪,直接给整没词了,只好打个哈哈把事情糊弄过去。
老爹拿这帮亲戚故旧没办法,高澄可不信邪。他老早就看不惯东魏官场的乌烟瘴气了,于是主动提出来要去邺城辅政。高欢开始还不放心,后来丞相主簿孙搴屡次请求,这才点头同意放高澄走。
高澄被任命为尚书令,兼领军将军和京畿大都督,正式进入邺城。
这一年,他只有十五岁。
邺城的高官们觉得高澄就是小孩子而已,肯定是不想成天被老爹盯着,找个借口跑出来玩,所以开始都没把他当回事。
结果大家很快就发现自己判断错了。高澄上任之后,立刻进入工作状态。他做事果断,雷厉风行,很快就把朝内政务处理得顺顺当当,众人不得不对这个小朋友刮目相看。
进入邺城的最初两年,高澄还是处于学习如何处理朝政的阶段。等到第三年的时候,高澄开始兼任吏部尚书,着手对东魏积弊已久的官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把沿用多年的停年格制度给取消了。从此之后,东魏官员升迁只看才能,不问资历。高澄还亲自写信征召各地有才学名望的人为朝廷效力,暂时安排不了的就先作为门下宾客,充实人才储备。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