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兴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四十九章亮剑
李威这个身体二十二岁了。十几岁监国唯唯诺诺,学习,倒是可以。现在似乎做得过于低调了,做太子低调的好,可皇帝一二再地让你监国,又是二十多岁的大人,一点作为没有,也许大臣能理解,可也会让大臣们产生一种太子不果敢的想法。
想赢得大臣欣赏,西南一战还是不行,毕竟唐朝现在大一统,不是五胡1uan华,不是三国,帝王需要军事才华,文武双全是好的,可文占了主要地位。因此李世民以武打天下,可以文字为谥号。虽有仁爱之名,仁爱远远不够,还要有处理事务的能力。李威现摆了一下,是让这些重要的大臣看到自己不但仁爱,还有处理事务的能力,才能真正全力支持。
一旦各个宰辅及这些大佬大部分都会支持自己,父亲虽不悦,处理自己会更加慎重。
不仅于此,自己不作为不好,作为了父亲又有想法,岁数越长,父亲顾忌越重。他老人家病情越拖越恶劣,最后为了所谓平衡,会jiao给母亲更多实权。母亲一旦得到足够的实权,自己与二弟不谈了,几年下来,就是父亲想收都收不回去。最好结果是bi迫父亲在病重时,将皇位禅让给自己。不论做得好与不好,一场血雨腥风能避免的。想要这个结果,这些大佬不能旁观,需他们直接cha手。想要他们cha手进来,必须要给一些能力给他们看。
于是才有了今天的举动。
狄仁杰不语,知道太子是受了徐杨二人死讯刺ji才这样做的。可听出他大部分的话音,也不能说不对。一直低调下去,终不是长久之计,难免会让朝中的各个重臣看清。但是这次高调,皇上肯定会有一些想法。
拿不准轻重,只好说道:殿下,请示陛下时,陛下准继续商议,不准别争。
好,李威点头道。
说着进了大明宫,先关心父亲的病情,道:父皇,身体可好些
疟疾就是打摆子,在这时代同样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因此李治才匆匆忙忙让李威监国,并且受诸司事宜。缩在棉被里,李治脸色很苍白,答道:稍稍好些。这几天国事如何了
国事尚可,父亲需要安心养病,勿要挂念。几位相公皆是治国能臣,尽心尽力,不会有什么差错。
嗯,你也要学着处理一些事务。
儿臣略略尝试了一下,只是以前看父皇母后处理,不觉得很难。但儿臣试了一下后,依然觉得很生涩。不知道今天之事,父亲有没有听闻,李威xiao心地回答着,又道:对了,儿臣提了一些建议,与各位相公说过一遍,又前来请示父皇。
什么建议
李威又将他的四条建议说了一遍。
李治听了,立即艰难地坐起来,李威连忙拿来一个枕头,垫在他背后,又拿来一件大氅,披在他身上。可李治只是看着他,隐隐地他感到儿子在亮剑了。想反驳,又无从驳起。
无论疏通两水,或者囤积粮食,都是长远之计。即使需要一些财政,也是亮力而为,不求一日之功。再说,说到钱字,后面两条建议正是敛财之道。可说是敛财之道,又不是与民争利,这是开源,又用了大义为隐饰,不纯粹是经商谋利,实际朝廷却得了好处。
想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你将地图拿过来。
李威找来地图,李治趴在上面,看了好半天,才将地图放下,说道:疏通渭水与丹水十分不易。
儿臣知道,渭水沿途多山,但自长安起,到黄河河面已宽,狭窄之处不多,虽不易,也不是不能实现。说到这里,又想到了炸yao,有了炸yao,就不难办了。当然,黑火yao威力还是xiao了一些,最好是黄火yao,可自己不会制造,就连黑火yao的配方都不知道比例。要不要派人试验一下但嘴中继续说道:难是的丹水。丹水自商洛龙驹寨起,自古以来就一直通航。主要是龙驹寨到商州这一段河面,河水很浅,又多是急流险滩。可皆是从山沟河谷之间穿行,虽河g多是山石,但并不是很长,又不求通航百吨大船。因此人力可为。疏通好河g之后,将洛水上游截断,洛水上游离丹水上游不远,截断后,开挖一条运河赴入丹水。这一段水流不是很多,对洛水航行影响不大,但足以将丹水上游航道水位抬高,使船舶直达商州。到了商州后,从商州到蓝田关,从蓝田关到京城,皆是大道,路程不算远,只需稍加柘宽夯实即可。并且儿臣也说过,以不损民力国力为主,一年不成两年,两年不成三年,权当冬天百姓无事可做,朝廷给他们一份补贴家用的机会。即使是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我朝却在得利,甚至有可能千百年后,百姓仍然会受益。只是隋炀帝cao之过急,本来一件好事,生生办成了一件坏事。此水一通,不仅是可以救万一之急,山南道各州府甚至湘江流域各州府货物平时也能供给京城。不用从大运河绕道数千里之遥。
你坐下来,李治虽然对儿子亮了一剑,有些不悦,可关系到国家,还是认真对待。
李威坐了下来,李治说道:事情那有你说的那么容易先是渭水,不是不宽,前年你也看到了,宽度有了,主要是浅。
因此儿臣说要疏通。
这个主意我早就想过,可没有那么简单。渭水河水多流沙,今年hua费巨大的力气浚通,到了明年,复又淤塞。这才是真正的弊端。浚通渭水,不如重新浚通广通渠。
父皇,广通渠已经淤废,即便是浚通也没有水源,有了水源也会因为百姓灌溉,截走,李威摇了摇头,广通渠是隋文帝穿凿的,长达三百多里,直线到达潼关三门峡,一度被称为富民渠,然而隋炀帝移都... -->>
第二百四十九章亮剑
李威这个身体二十二岁了。十几岁监国唯唯诺诺,学习,倒是可以。现在似乎做得过于低调了,做太子低调的好,可皇帝一二再地让你监国,又是二十多岁的大人,一点作为没有,也许大臣能理解,可也会让大臣们产生一种太子不果敢的想法。
想赢得大臣欣赏,西南一战还是不行,毕竟唐朝现在大一统,不是五胡1uan华,不是三国,帝王需要军事才华,文武双全是好的,可文占了主要地位。因此李世民以武打天下,可以文字为谥号。虽有仁爱之名,仁爱远远不够,还要有处理事务的能力。李威现摆了一下,是让这些重要的大臣看到自己不但仁爱,还有处理事务的能力,才能真正全力支持。
一旦各个宰辅及这些大佬大部分都会支持自己,父亲虽不悦,处理自己会更加慎重。
不仅于此,自己不作为不好,作为了父亲又有想法,岁数越长,父亲顾忌越重。他老人家病情越拖越恶劣,最后为了所谓平衡,会jiao给母亲更多实权。母亲一旦得到足够的实权,自己与二弟不谈了,几年下来,就是父亲想收都收不回去。最好结果是bi迫父亲在病重时,将皇位禅让给自己。不论做得好与不好,一场血雨腥风能避免的。想要这个结果,这些大佬不能旁观,需他们直接cha手。想要他们cha手进来,必须要给一些能力给他们看。
于是才有了今天的举动。
狄仁杰不语,知道太子是受了徐杨二人死讯刺ji才这样做的。可听出他大部分的话音,也不能说不对。一直低调下去,终不是长久之计,难免会让朝中的各个重臣看清。但是这次高调,皇上肯定会有一些想法。
拿不准轻重,只好说道:殿下,请示陛下时,陛下准继续商议,不准别争。
好,李威点头道。
说着进了大明宫,先关心父亲的病情,道:父皇,身体可好些
疟疾就是打摆子,在这时代同样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因此李治才匆匆忙忙让李威监国,并且受诸司事宜。缩在棉被里,李治脸色很苍白,答道:稍稍好些。这几天国事如何了
国事尚可,父亲需要安心养病,勿要挂念。几位相公皆是治国能臣,尽心尽力,不会有什么差错。
嗯,你也要学着处理一些事务。
儿臣略略尝试了一下,只是以前看父皇母后处理,不觉得很难。但儿臣试了一下后,依然觉得很生涩。不知道今天之事,父亲有没有听闻,李威xiao心地回答着,又道:对了,儿臣提了一些建议,与各位相公说过一遍,又前来请示父皇。
什么建议
李威又将他的四条建议说了一遍。
李治听了,立即艰难地坐起来,李威连忙拿来一个枕头,垫在他背后,又拿来一件大氅,披在他身上。可李治只是看着他,隐隐地他感到儿子在亮剑了。想反驳,又无从驳起。
无论疏通两水,或者囤积粮食,都是长远之计。即使需要一些财政,也是亮力而为,不求一日之功。再说,说到钱字,后面两条建议正是敛财之道。可说是敛财之道,又不是与民争利,这是开源,又用了大义为隐饰,不纯粹是经商谋利,实际朝廷却得了好处。
想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你将地图拿过来。
李威找来地图,李治趴在上面,看了好半天,才将地图放下,说道:疏通渭水与丹水十分不易。
儿臣知道,渭水沿途多山,但自长安起,到黄河河面已宽,狭窄之处不多,虽不易,也不是不能实现。说到这里,又想到了炸yao,有了炸yao,就不难办了。当然,黑火yao威力还是xiao了一些,最好是黄火yao,可自己不会制造,就连黑火yao的配方都不知道比例。要不要派人试验一下但嘴中继续说道:难是的丹水。丹水自商洛龙驹寨起,自古以来就一直通航。主要是龙驹寨到商州这一段河面,河水很浅,又多是急流险滩。可皆是从山沟河谷之间穿行,虽河g多是山石,但并不是很长,又不求通航百吨大船。因此人力可为。疏通好河g之后,将洛水上游截断,洛水上游离丹水上游不远,截断后,开挖一条运河赴入丹水。这一段水流不是很多,对洛水航行影响不大,但足以将丹水上游航道水位抬高,使船舶直达商州。到了商州后,从商州到蓝田关,从蓝田关到京城,皆是大道,路程不算远,只需稍加柘宽夯实即可。并且儿臣也说过,以不损民力国力为主,一年不成两年,两年不成三年,权当冬天百姓无事可做,朝廷给他们一份补贴家用的机会。即使是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我朝却在得利,甚至有可能千百年后,百姓仍然会受益。只是隋炀帝cao之过急,本来一件好事,生生办成了一件坏事。此水一通,不仅是可以救万一之急,山南道各州府甚至湘江流域各州府货物平时也能供给京城。不用从大运河绕道数千里之遥。
你坐下来,李治虽然对儿子亮了一剑,有些不悦,可关系到国家,还是认真对待。
李威坐了下来,李治说道:事情那有你说的那么容易先是渭水,不是不宽,前年你也看到了,宽度有了,主要是浅。
因此儿臣说要疏通。
这个主意我早就想过,可没有那么简单。渭水河水多流沙,今年hua费巨大的力气浚通,到了明年,复又淤塞。这才是真正的弊端。浚通渭水,不如重新浚通广通渠。
父皇,广通渠已经淤废,即便是浚通也没有水源,有了水源也会因为百姓灌溉,截走,李威摇了摇头,广通渠是隋文帝穿凿的,长达三百多里,直线到达潼关三门峡,一度被称为富民渠,然而隋炀帝移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