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总督府 (2/2)
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葬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婚姻让世人议论纷纷,因为张佩纶已经四十岁了,比女方大十七岁,而且是三婚,堂堂总督的爱女,又是才貌双全的才女,居然下嫁一个初出囚笼的罪犯,有人作联曰:“老女嫁幼樵无分老幼,东床变西席不是东西”。又有人作诗曰:“蒉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
夫妻俩在总督府居住,张佩纶重新入幕,久而久之,明白人看出了李鸿章的意图。
淮军自平洪杨、捻匪后,已成骄兵悍将,糜烂腐化、流弊从生,几次外战颜面尽丧,直若冤魂缠腿,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淮系势力膨胀得太厉害,李鸿章心有余而力不足。
延张佩纶入府作东床,便意欲让爱婿出面整顿,使其脱胎换骨,甚至于把这个大包袱甩掉,重新训练新军,但淮军的一干重将不满张佩纶干预公事,暗中支持李经方来抗衡张佩纶,李经方本就对父亲欲传衣钵于张佩纶的长远打算不满之至,又经底下人一怂恿,更是气焰高张,时时处处与张佩纶对着干。
幕僚会上,李张的争吵司空见惯,每次都充满了火yao味。
在坐的幕僚聪明绝顶,个个心肚自明,但李张是郎舅关系,谁也不敢表态。
与之前一模一样,僵局只持续了片刻,李鸿章及时岔开话题:“倭寇冒天下之大不韪,击沉英藉商船,各国公使已经表态,联手向倭人施压,形势与我有利,调停之事加紧活动,当然,倭寇必不肯轻易退兵,令左卫马丰四军加速行军,早日入驻平壤,震慑倭人。”
众幕僚暗松一口气,于式枚作为文案,赶忙记录中堂大人的命令。
李经方脸色铁青,冷哼一声坐下。
一次绝好的机会,若是无人反对,李鸿章肯定会慎重考虑,按他对父亲的了解,十之八、九能挂帅,被张佩纶这一搅局,基本上泡汤了,李经方恨得牙齿直痒痒。
张佩纶无奈苦笑,身为总督府东床,地位却十分尴尬,郎舅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今次彻底翻了脸。
清管难断家务事,手心手背都是肉。
李鸿章有苦难言,表面毫无异常,似乎没受任何影响,继续道:“通知盛宣怀,立即更换密码,速速排查电报局人员,马上至总理衙门,严查奸细。”
于式枚当场书写公文:
“从即日起,除中国一等有印官报及驻洋各钦差一等报,督办、总办有印公报,密码照发留底备查外,凡商报无论华洋文密推均不准收。明码各电应听电局派员细看,如有关涉军务者立即退还。至各国公使及总税务司、津税司有盖中国之密电,京总署、津督署特允收发者,请由两署加印饬局代收。各国来报,亦须奉两署特饬准收,仍送两署转交。此外密电,概不准收。如有违误,定惟局员、领班是问。此系军务,所关非浅,勿稍玩视。”
发总理衙门文:“日派奸细二三十分赴各营各处侦探,并有改装薙发者。狡诈可恶!拟令出境,以杜诡谋。如再有影射奸探,即行查捕。是否,乞速核示。”
李鸿章看后点头:“好,好,照此即发。”想了想,又道:“增加一条建议,日本击我兵船,业已绝好开衅。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应即撤令回国。”
几道令一下,大家心里有数了,中堂大人已下定决心,正式与日本决裂。
现下的国际形势对大清有利,四大军镇守平壤,当可济事,于成龙的战果也是一支强心针,三百余人全歼五百倭军,自身无一战死,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用事实证明了奉军的战斗力,倭军也不是想象的强大,此战胜率大增。
不用说李鸿章,众幕僚也稍微乐观起来。
于式枚停下笔,小声汇报:“丁提督发来电报,倭寇有可能偷袭威海卫,不得不防。”
李鸿章微微点头,做了个手势,示意于式枚书写:“正虑威海南太敞,日多诡计,设黑夜以雷艇入袭,恐自扰乱。勘电拟令定、镇、致、靖、经、来六船暂赴旅泊,汝在威照料布置水雷及制挡雷链、木桩、鱼网等件,所筹甚是,应即照办。但嘱六船到旅后,晓夜仍须防备。德税司条陈南口宜添制挡雷铁链、木桩,中系大船,已令罗道电商,可参酌妥办。大铁链旅坞尚多,可借用。余需费若干,核实开报。”
说罢,看了看众人:“还有什么补充吗?”
张佩纶眉头轻皱,说道:“杀倭令一事,倭人必恼羞成怒……”
李经方很无礼的打断了他的话,冷笑道:“倭人卑鄙无耻,绑架闵总管的独子,闵大人此举无可非议,实属正常反应,倭人若来交涉抗议,强硬的顶回去,我倒觉得,这位闵大人是个忠贞之士,我大清应该给予嘉奖。”
李鸿章摆摆手:“嘉奖就不必了,发报,朝兵协助奉军,全歼平壤倭军,自身伤亡巨大,我私人表示感谢。”
语气很客气,俨然是一副平起平坐的感觉,但没有人诧异,平壤的位置举足轻重,闵总管成为瞩目的中心,不好光明正大的赞同杀倭令,李鸿章心里却很满意,这意味着,北朝鲜的地方官并无二心,肯定会尽全力帮助,四大军再无后顾之忧。
至于杀倭令,那是平安道的决策,大清朝毫不知情,更与他李鸿章无关,倭人自可与闵大人交涉。
周馥指点桌面,试探的问道:“左提督治军有方,是否要通电嘉奖?”
李鸿章淡淡一笑:“有功必赏。”
杨士骧一直没吭声,此时忽然说道:“千里奔袭,以少胜多,在平壤重创倭军,真正的一场大捷,长了我大清的威风,狠狠的打击了倭寇的气焰,不单通电嘉奖,而且要大张旗鼓,通电朝廷、各省抚督、西洋公馆。”
张佩纶等人愕然。
李经方咬了咬牙:“刚得到消息,翁老儿在京暗中活动,怂恿一批御史、翰林学士上书皇上,参劾父亲衰病昏庸、贻误大局,请求另行简派重臣到天津,全权指挥北洋各军,负责对倭寇的军事行动。”
关键时刻,背后拆台,这已经不是翁同和的第一次了,众幕僚既愤慨又无奈。
翁李二人的恩怨要追溯到太平天国时期,翁同和的哥哥翁同书做安徽巡抚,咸丰十年,寿州被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所攻,幸亏当地团练的竭力抵御,太平军才得以离去,但城内团练首领孙家泰、蒙时中、徐立壮等与城外的团练首领苗沛霖互相仇杀,苗因此叛变,纠众围攻寿州,纵兵四扰。
翁同书让前任安徽按察使张学醇前去劝降,苗表面上答应,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饶恕自己的罪行,二是杀孙家泰、蒙时中,首级交付他祭灵以雪耻,翁同书答应照办,孙家泰听后自杀,蒙时中则被翁同和抓来杀了,两人的首级一起交给了苗沛霖,这不过是苗借刀杀人的借口而已,首级交付以后,叛逆如初。
曾国藩忍无可忍,上书弹劾,措词激烈,使皇帝和太后也无法为之说情。其中说:“臣职分所在,理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而这一锋芒内敛、暗藏杀机的弹章,正是出于李鸿章之手。
无奈,朝廷只好判了翁同书斩刑,翁父听到后气急身亡,鉴于此状,皇帝和太后以眷念师傅的名义,改翁同书的斩刑为充军新疆。父死兄徙,对于翁同和来说,一个好好的家却因李鸿章的一纸弹劾而弄的如此凄凉,此仇怎能不报?
翁同和身为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又是两朝帝师,权势可谓炙手可热,即便以李鸿章的地位,也无法憾动其分毫。当下的朝廷,李翁两位大佬分庭抗礼,明争暗斗,倭人在朝鲜挑衅之处,翁同和就全力主战,李鸿章鼠首两端,内心不想开战,寄希望于洋人调停,理所当然受到翁的强烈攻击。
李鸿章毕竟久经风浪,喜形不露于色,忽问道:“那个于成龙,是何来历?”
小小的营官,淮系里数不胜数,在坐的均高高在上,负责总体决策,谁能记得一个小人物的名字?论功劳只提及几位领军统帅。
“于成龙?这个名字取得好,莫非我大清又出一名臣?”
大清朝有两个于成龙,均是名垂青史的廉吏清官,杨士骧念叨了几遍,意味深长的笑了:“左提督手下人才济济,独选他奔袭千里,应该有一定的真才实学,途中毅然分兵,以一队抢占元山港,并以三百余兵力,强攻五百倭军,大获全胜,呵呵,好一员智勇双全的虎将,此乃我大清之福,也是中堂大人的福分。”
于式枚朝李鸿章拱拱手:“中堂大人,一些有潜力的后起之秀,可以重点关注、提拔,于成龙立下首功,应及时给予嘉奖,以鼓励前方将士的士气。”
这次入朝的全是一批老将,左宝贵五十七岁,卫汝贵五十八岁,宋庆竟有七十四岁高龄,李鸿章实在不放心,只要由副手马玉昆带队,他与叶志超也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
张佩纶等却沉默不语,奉军不属于淮系,叶志超最先入朝,尚未立功,嘉奖了左宝贵、于成龙,李鸿章的脸上肯定挂不住。
再者说,他们都有点怀疑,以少胜多不死一人,其中的水份可想而知,在清军中这是常有的事,但王锡祉说得很详细、煞有介事,闵丙奭也专门发电报证明,并有倭人的首级可点,也许奉军驱使朝兵冲锋,拿朝人当炮灰,自己趁火打劫,捞取战功。
李鸿章露出一丝微笑,没吭声。(未完待续)
婚姻让世人议论纷纷,因为张佩纶已经四十岁了,比女方大十七岁,而且是三婚,堂堂总督的爱女,又是才貌双全的才女,居然下嫁一个初出囚笼的罪犯,有人作联曰:“老女嫁幼樵无分老幼,东床变西席不是东西”。又有人作诗曰:“蒉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
夫妻俩在总督府居住,张佩纶重新入幕,久而久之,明白人看出了李鸿章的意图。
淮军自平洪杨、捻匪后,已成骄兵悍将,糜烂腐化、流弊从生,几次外战颜面尽丧,直若冤魂缠腿,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淮系势力膨胀得太厉害,李鸿章心有余而力不足。
延张佩纶入府作东床,便意欲让爱婿出面整顿,使其脱胎换骨,甚至于把这个大包袱甩掉,重新训练新军,但淮军的一干重将不满张佩纶干预公事,暗中支持李经方来抗衡张佩纶,李经方本就对父亲欲传衣钵于张佩纶的长远打算不满之至,又经底下人一怂恿,更是气焰高张,时时处处与张佩纶对着干。
幕僚会上,李张的争吵司空见惯,每次都充满了火yao味。
在坐的幕僚聪明绝顶,个个心肚自明,但李张是郎舅关系,谁也不敢表态。
与之前一模一样,僵局只持续了片刻,李鸿章及时岔开话题:“倭寇冒天下之大不韪,击沉英藉商船,各国公使已经表态,联手向倭人施压,形势与我有利,调停之事加紧活动,当然,倭寇必不肯轻易退兵,令左卫马丰四军加速行军,早日入驻平壤,震慑倭人。”
众幕僚暗松一口气,于式枚作为文案,赶忙记录中堂大人的命令。
李经方脸色铁青,冷哼一声坐下。
一次绝好的机会,若是无人反对,李鸿章肯定会慎重考虑,按他对父亲的了解,十之八、九能挂帅,被张佩纶这一搅局,基本上泡汤了,李经方恨得牙齿直痒痒。
张佩纶无奈苦笑,身为总督府东床,地位却十分尴尬,郎舅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今次彻底翻了脸。
清管难断家务事,手心手背都是肉。
李鸿章有苦难言,表面毫无异常,似乎没受任何影响,继续道:“通知盛宣怀,立即更换密码,速速排查电报局人员,马上至总理衙门,严查奸细。”
于式枚当场书写公文:
“从即日起,除中国一等有印官报及驻洋各钦差一等报,督办、总办有印公报,密码照发留底备查外,凡商报无论华洋文密推均不准收。明码各电应听电局派员细看,如有关涉军务者立即退还。至各国公使及总税务司、津税司有盖中国之密电,京总署、津督署特允收发者,请由两署加印饬局代收。各国来报,亦须奉两署特饬准收,仍送两署转交。此外密电,概不准收。如有违误,定惟局员、领班是问。此系军务,所关非浅,勿稍玩视。”
发总理衙门文:“日派奸细二三十分赴各营各处侦探,并有改装薙发者。狡诈可恶!拟令出境,以杜诡谋。如再有影射奸探,即行查捕。是否,乞速核示。”
李鸿章看后点头:“好,好,照此即发。”想了想,又道:“增加一条建议,日本击我兵船,业已绝好开衅。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应即撤令回国。”
几道令一下,大家心里有数了,中堂大人已下定决心,正式与日本决裂。
现下的国际形势对大清有利,四大军镇守平壤,当可济事,于成龙的战果也是一支强心针,三百余人全歼五百倭军,自身无一战死,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用事实证明了奉军的战斗力,倭军也不是想象的强大,此战胜率大增。
不用说李鸿章,众幕僚也稍微乐观起来。
于式枚停下笔,小声汇报:“丁提督发来电报,倭寇有可能偷袭威海卫,不得不防。”
李鸿章微微点头,做了个手势,示意于式枚书写:“正虑威海南太敞,日多诡计,设黑夜以雷艇入袭,恐自扰乱。勘电拟令定、镇、致、靖、经、来六船暂赴旅泊,汝在威照料布置水雷及制挡雷链、木桩、鱼网等件,所筹甚是,应即照办。但嘱六船到旅后,晓夜仍须防备。德税司条陈南口宜添制挡雷铁链、木桩,中系大船,已令罗道电商,可参酌妥办。大铁链旅坞尚多,可借用。余需费若干,核实开报。”
说罢,看了看众人:“还有什么补充吗?”
张佩纶眉头轻皱,说道:“杀倭令一事,倭人必恼羞成怒……”
李经方很无礼的打断了他的话,冷笑道:“倭人卑鄙无耻,绑架闵总管的独子,闵大人此举无可非议,实属正常反应,倭人若来交涉抗议,强硬的顶回去,我倒觉得,这位闵大人是个忠贞之士,我大清应该给予嘉奖。”
李鸿章摆摆手:“嘉奖就不必了,发报,朝兵协助奉军,全歼平壤倭军,自身伤亡巨大,我私人表示感谢。”
语气很客气,俨然是一副平起平坐的感觉,但没有人诧异,平壤的位置举足轻重,闵总管成为瞩目的中心,不好光明正大的赞同杀倭令,李鸿章心里却很满意,这意味着,北朝鲜的地方官并无二心,肯定会尽全力帮助,四大军再无后顾之忧。
至于杀倭令,那是平安道的决策,大清朝毫不知情,更与他李鸿章无关,倭人自可与闵大人交涉。
周馥指点桌面,试探的问道:“左提督治军有方,是否要通电嘉奖?”
李鸿章淡淡一笑:“有功必赏。”
杨士骧一直没吭声,此时忽然说道:“千里奔袭,以少胜多,在平壤重创倭军,真正的一场大捷,长了我大清的威风,狠狠的打击了倭寇的气焰,不单通电嘉奖,而且要大张旗鼓,通电朝廷、各省抚督、西洋公馆。”
张佩纶等人愕然。
李经方咬了咬牙:“刚得到消息,翁老儿在京暗中活动,怂恿一批御史、翰林学士上书皇上,参劾父亲衰病昏庸、贻误大局,请求另行简派重臣到天津,全权指挥北洋各军,负责对倭寇的军事行动。”
关键时刻,背后拆台,这已经不是翁同和的第一次了,众幕僚既愤慨又无奈。
翁李二人的恩怨要追溯到太平天国时期,翁同和的哥哥翁同书做安徽巡抚,咸丰十年,寿州被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所攻,幸亏当地团练的竭力抵御,太平军才得以离去,但城内团练首领孙家泰、蒙时中、徐立壮等与城外的团练首领苗沛霖互相仇杀,苗因此叛变,纠众围攻寿州,纵兵四扰。
翁同书让前任安徽按察使张学醇前去劝降,苗表面上答应,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饶恕自己的罪行,二是杀孙家泰、蒙时中,首级交付他祭灵以雪耻,翁同书答应照办,孙家泰听后自杀,蒙时中则被翁同和抓来杀了,两人的首级一起交给了苗沛霖,这不过是苗借刀杀人的借口而已,首级交付以后,叛逆如初。
曾国藩忍无可忍,上书弹劾,措词激烈,使皇帝和太后也无法为之说情。其中说:“臣职分所在,理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而这一锋芒内敛、暗藏杀机的弹章,正是出于李鸿章之手。
无奈,朝廷只好判了翁同书斩刑,翁父听到后气急身亡,鉴于此状,皇帝和太后以眷念师傅的名义,改翁同书的斩刑为充军新疆。父死兄徙,对于翁同和来说,一个好好的家却因李鸿章的一纸弹劾而弄的如此凄凉,此仇怎能不报?
翁同和身为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又是两朝帝师,权势可谓炙手可热,即便以李鸿章的地位,也无法憾动其分毫。当下的朝廷,李翁两位大佬分庭抗礼,明争暗斗,倭人在朝鲜挑衅之处,翁同和就全力主战,李鸿章鼠首两端,内心不想开战,寄希望于洋人调停,理所当然受到翁的强烈攻击。
李鸿章毕竟久经风浪,喜形不露于色,忽问道:“那个于成龙,是何来历?”
小小的营官,淮系里数不胜数,在坐的均高高在上,负责总体决策,谁能记得一个小人物的名字?论功劳只提及几位领军统帅。
“于成龙?这个名字取得好,莫非我大清又出一名臣?”
大清朝有两个于成龙,均是名垂青史的廉吏清官,杨士骧念叨了几遍,意味深长的笑了:“左提督手下人才济济,独选他奔袭千里,应该有一定的真才实学,途中毅然分兵,以一队抢占元山港,并以三百余兵力,强攻五百倭军,大获全胜,呵呵,好一员智勇双全的虎将,此乃我大清之福,也是中堂大人的福分。”
于式枚朝李鸿章拱拱手:“中堂大人,一些有潜力的后起之秀,可以重点关注、提拔,于成龙立下首功,应及时给予嘉奖,以鼓励前方将士的士气。”
这次入朝的全是一批老将,左宝贵五十七岁,卫汝贵五十八岁,宋庆竟有七十四岁高龄,李鸿章实在不放心,只要由副手马玉昆带队,他与叶志超也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
张佩纶等却沉默不语,奉军不属于淮系,叶志超最先入朝,尚未立功,嘉奖了左宝贵、于成龙,李鸿章的脸上肯定挂不住。
再者说,他们都有点怀疑,以少胜多不死一人,其中的水份可想而知,在清军中这是常有的事,但王锡祉说得很详细、煞有介事,闵丙奭也专门发电报证明,并有倭人的首级可点,也许奉军驱使朝兵冲锋,拿朝人当炮灰,自己趁火打劫,捞取战功。
李鸿章露出一丝微笑,没吭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