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大国崛起1900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杨潮给开的方子是,公屋公司将一部分土地拿出来搞商业开发,建豪华别墅也好,搞商业地产也罢,反正什么来钱搞什么,房地产在任何时代可都是非常赚钱的买卖。
而且公屋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优势,他可以从政府手里廉价拿到成片的土地,一旦规划好了,不但能给穷人建起大量的廉价租屋,而且很容易带动一片区域的发展,就好像上海市拆迁之前,公务所在地不过是一片片护城河和窝棚,脏乱差的典型地区,可是公屋的建设,让这里整洁了,道路拓宽了,让市区扩大了。
“开发高档住宅,等于是让富人让利出来给穷人补贴;搞商业开发,不但能繁荣经济,也能提升社区档次,收回一部分利益继续补贴穷人;就是要得到当地政府的谅解啊,毕竟你们拿到的地可是当地便宜给的,有的甚至只是借给你们搞公屋的。”
杨潮给梁启超开了方子后还给他提醒困难。
梁启超笑道:“此事容易,只要能繁荣经济,得利的还是当地吗。困难的是啊,这没有人才啊。你杨潮要不给老夫解决这个问题,老夫可是要抓你这个壮丁了。”
杨潮哈哈一笑:“启超公为难在下了。在下这个大夫当的,可要把自己赔进去了。”
杨潮当然不可能被抓了壮丁,人才倒是可以帮忙介绍。
“这人才啊,哪里能比的了上海,中国人不行,这不还有洋人吗?据我所知,目前上海的建筑设计行业,主要还是洋人把持,中国人搞营造,洋人搞设计。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地方,启超公的眼界也不要拘谨,可以把想法说出来招标吗。总有人能给出合适的方案。”
梁启超点点头。他也不会真的抓杨潮的壮丁,但杨潮的支持却必不可少,别的不说,有杨潮这个大富豪支持的话。那种带动性可是巨大的,比报纸上的正版广告都要有力度。
“我这房子能建,要是卖不出去了,可得找你杨先生这个大户啊。”
“启超公这个大户吃的好,在下敢不奉命。在下至少敢保证。上海的银行业可以入住启超公的商业地产,租办公大楼,开分号。在下也有意搞一些新玩意,比如这电影院,启超公可的给我留出好地段啊。”
又跟梁启超转了转,上海现在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大量的工厂野蛮生长,从小作坊式的工厂到资本密集的大工厂应有尽有,既有家庭式的榨油作坊,又有以江南造船厂为骨干的现代大型制造业工厂。但主要还是商业,外滩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亚洲金融中心,堪比美国的华尔街,各种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上海十县已经几乎练成一片,以上海县和宝山县为中心,其他八个县形成八个卫星城,互相间以电车连通,城市在飞快的蚕食县城间的农村用地,以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不出十年。怕是上海就很难找到农村了,上海十县恐怕会完全练成一个巨大的大都市。
与飞速扩展的城市同时,人口飞速增长,这里是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现在已经达到2000万人口级别,而且每年还在以7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不出十年肯定超过3000万。
另一个特点是,上海的洋人数量极多,已经超过了100万洋人,据统计。这里的民族成分极为复杂,拥有300多个民族的人,连新西兰的毛利人都在上海出现了,非洲的黑人就更不用说了。
显然这里是除了青岛之外,洋人比例最大的一个地区,而青岛主要是德国侨民,而上海显然比青岛要开放的多,这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
杨潮丝毫不担心上海的洋人问题,洋人来这里是做生意的,只要资本在上海流动,洋人就必然会在这里,让杨潮担心的是青岛的问题,青岛哪里的德国人,可真的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来的。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杨潮许久,200多万德国人居住在青岛,尽管为青岛注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超过80万德国技术人员在这里工作,让青岛的工业制造甚至设计能力,在中国乃是世界都占据一定的名声。
可是200多万德国人在青岛形成了复杂成熟的德国社会,德国人居住在青岛,将半个青岛都建成了纯粹的德国社区,德国人在哪里说德语,看德文报纸,丝毫看不出这是中国,这是典型的殖民地,尽管已经没有了法律上的保证,却是事实上的德国殖民地。
杨潮离开上海后,第二站到达的正好就是青岛,亲眼看到围绕胶州湾,形成了清晰的界限,以港口为中心的老青岛基本上都是德国人居住,而往西绕着胶州湾则是中国人和德国人混居的工业区。
可以说青岛最好,最繁华的区域,都是德国人在居住。
从好的方面说,德国人在这里建立了邮政、学校等比较先进的制度,青岛不但在中国第一个普及了义务教育,而且教育质量至今居中国之首,现在很多上海有钱人都将孩子送到青岛上学,不但上小学、中学,更是接受大学教育。
但从坏的看,德国人大规模密集的居住在德国社区之中,会让他们区别于中国文化之外,如果他们一直跟中国人混居,别说200万德国人了,就是500万德国人洒在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之中,也只能被同化,可是他们居住在一起,就很难同化了,就好像中国人之所以在外国很难被同化,跟他们喜欢聚居在一起建立唐人街也有很大的关系。
文化上的格格不入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比如民族冲突。
“我听说德国学生,跟中国学生在学校中经常打架?”
杨潮当着接待自己的青岛市长的面就问起了这些社会问题。
青岛市长如实答道:“确实有这些问题,都是些小孩子在胡闹。”
杨潮笑道:“那是谁打赢了啊?是中国孩子打赢了,还是德国孩子打赢了。”
青岛最早的普及教育是德国人搞的,由于山东当局始终跟德国关系密切,因此德国人也很欢迎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校上学,德国人也未免没有用教育同化中国人的想法在里面,所以他们坚持的是德语教学,... -->>
杨潮给开的方子是,公屋公司将一部分土地拿出来搞商业开发,建豪华别墅也好,搞商业地产也罢,反正什么来钱搞什么,房地产在任何时代可都是非常赚钱的买卖。
而且公屋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优势,他可以从政府手里廉价拿到成片的土地,一旦规划好了,不但能给穷人建起大量的廉价租屋,而且很容易带动一片区域的发展,就好像上海市拆迁之前,公务所在地不过是一片片护城河和窝棚,脏乱差的典型地区,可是公屋的建设,让这里整洁了,道路拓宽了,让市区扩大了。
“开发高档住宅,等于是让富人让利出来给穷人补贴;搞商业开发,不但能繁荣经济,也能提升社区档次,收回一部分利益继续补贴穷人;就是要得到当地政府的谅解啊,毕竟你们拿到的地可是当地便宜给的,有的甚至只是借给你们搞公屋的。”
杨潮给梁启超开了方子后还给他提醒困难。
梁启超笑道:“此事容易,只要能繁荣经济,得利的还是当地吗。困难的是啊,这没有人才啊。你杨潮要不给老夫解决这个问题,老夫可是要抓你这个壮丁了。”
杨潮哈哈一笑:“启超公为难在下了。在下这个大夫当的,可要把自己赔进去了。”
杨潮当然不可能被抓了壮丁,人才倒是可以帮忙介绍。
“这人才啊,哪里能比的了上海,中国人不行,这不还有洋人吗?据我所知,目前上海的建筑设计行业,主要还是洋人把持,中国人搞营造,洋人搞设计。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地方,启超公的眼界也不要拘谨,可以把想法说出来招标吗。总有人能给出合适的方案。”
梁启超点点头。他也不会真的抓杨潮的壮丁,但杨潮的支持却必不可少,别的不说,有杨潮这个大富豪支持的话。那种带动性可是巨大的,比报纸上的正版广告都要有力度。
“我这房子能建,要是卖不出去了,可得找你杨先生这个大户啊。”
“启超公这个大户吃的好,在下敢不奉命。在下至少敢保证。上海的银行业可以入住启超公的商业地产,租办公大楼,开分号。在下也有意搞一些新玩意,比如这电影院,启超公可的给我留出好地段啊。”
又跟梁启超转了转,上海现在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大量的工厂野蛮生长,从小作坊式的工厂到资本密集的大工厂应有尽有,既有家庭式的榨油作坊,又有以江南造船厂为骨干的现代大型制造业工厂。但主要还是商业,外滩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亚洲金融中心,堪比美国的华尔街,各种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上海十县已经几乎练成一片,以上海县和宝山县为中心,其他八个县形成八个卫星城,互相间以电车连通,城市在飞快的蚕食县城间的农村用地,以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不出十年。怕是上海就很难找到农村了,上海十县恐怕会完全练成一个巨大的大都市。
与飞速扩展的城市同时,人口飞速增长,这里是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现在已经达到2000万人口级别,而且每年还在以7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不出十年肯定超过3000万。
另一个特点是,上海的洋人数量极多,已经超过了100万洋人,据统计。这里的民族成分极为复杂,拥有300多个民族的人,连新西兰的毛利人都在上海出现了,非洲的黑人就更不用说了。
显然这里是除了青岛之外,洋人比例最大的一个地区,而青岛主要是德国侨民,而上海显然比青岛要开放的多,这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
杨潮丝毫不担心上海的洋人问题,洋人来这里是做生意的,只要资本在上海流动,洋人就必然会在这里,让杨潮担心的是青岛的问题,青岛哪里的德国人,可真的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来的。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杨潮许久,200多万德国人居住在青岛,尽管为青岛注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超过80万德国技术人员在这里工作,让青岛的工业制造甚至设计能力,在中国乃是世界都占据一定的名声。
可是200多万德国人在青岛形成了复杂成熟的德国社会,德国人居住在青岛,将半个青岛都建成了纯粹的德国社区,德国人在哪里说德语,看德文报纸,丝毫看不出这是中国,这是典型的殖民地,尽管已经没有了法律上的保证,却是事实上的德国殖民地。
杨潮离开上海后,第二站到达的正好就是青岛,亲眼看到围绕胶州湾,形成了清晰的界限,以港口为中心的老青岛基本上都是德国人居住,而往西绕着胶州湾则是中国人和德国人混居的工业区。
可以说青岛最好,最繁华的区域,都是德国人在居住。
从好的方面说,德国人在这里建立了邮政、学校等比较先进的制度,青岛不但在中国第一个普及了义务教育,而且教育质量至今居中国之首,现在很多上海有钱人都将孩子送到青岛上学,不但上小学、中学,更是接受大学教育。
但从坏的看,德国人大规模密集的居住在德国社区之中,会让他们区别于中国文化之外,如果他们一直跟中国人混居,别说200万德国人了,就是500万德国人洒在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之中,也只能被同化,可是他们居住在一起,就很难同化了,就好像中国人之所以在外国很难被同化,跟他们喜欢聚居在一起建立唐人街也有很大的关系。
文化上的格格不入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比如民族冲突。
“我听说德国学生,跟中国学生在学校中经常打架?”
杨潮当着接待自己的青岛市长的面就问起了这些社会问题。
青岛市长如实答道:“确实有这些问题,都是些小孩子在胡闹。”
杨潮笑道:“那是谁打赢了啊?是中国孩子打赢了,还是德国孩子打赢了。”
青岛最早的普及教育是德国人搞的,由于山东当局始终跟德国关系密切,因此德国人也很欢迎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校上学,德国人也未免没有用教育同化中国人的想法在里面,所以他们坚持的是德语教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