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添砖加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华勇居住的工棚,一片愁云惨淡。
当李明达转达过高启功的意思后,根叔低着头抽着旱烟,李华柱不知所措的东张西望。还有其他闻讯赶过来的同村人,个个阴沉着脸不说话,整个工棚里的气氛显得相当压抑。
李华勇在心里叹一口气,说实话,他最开始还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不知所措。不就是这个工地没活干吗?重新找个干活的地方就是。如果是其他城市也就算了,这里可是鹏城,1984年的鹏城,标标准准的“热土”,作为一群农民工,而且是一群有手艺的农民工,难道还找不到干活的地方?
李华勇后来才醒悟过来,自己的思维走进一个误区,有点想当然了。现在这年代可不比后世啊,到了后世,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群体流动性极大,今天在这个工地做工,明天跑那个项目干活,打一枪换个地方,这在后世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年代就不一样,这个年代的农民工群体没有那么大的流动性。比如说李家坳这些人,假如不是李明达的关系,不是李明达牵线搭桥,大家平时最多也就在附近乡里干点零活,根本不可能跑到这鹏城来。
更重要的是,当大家来到这个工地以后,大家都是和“华夏建总”签过协议的,包括李华勇在内,他手中也有一份和“华夏建总”签订的用工协议。
简单的说,虽然都是农民工,但这个年代的农民工和后世不同。如果后世那是标准“农民工”的话,那么在这个年代,这个群体被称作是“农民合同工”。
想到这里李华勇有点哭笑不得,时代在前进,但不是什么东西都跟着进步的。比如拿“农民工”和“农民合同工”相比,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那显然是后者显得更规范一点。
到了后世,绝大多数项目最多也就和带工的工头有份协议,像这种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情况,可能除了海外项目外,国内工地少之又少。
不过话说回来,“农民合同工”也并非全是好事,比如在现在,这个问题给李华勇等人带来很现实的困惑:
第一:因为一纸协议,这让大家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没有主动出去找活干的觉悟,因此当大家听说要停工几个月后,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第二:除了“华夏建总”,国内其他施工企业的情况也都差不多,大家都有自己的“农民合同工”。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就算大家主动出击,也未必能找到合适干活的地方。最最起码,在这个年代自己找活干,要比后世的难度大上许多。
“高书记说了,大家在这干了50多天不到2个月时间,为了向大家表示歉意,大家的工资都按2个月结算,另外大家想返乡的话,回去的路费也由项目上出。。。”
听到李明达这话,李华勇再次面露苦笑,他注意观察其他人的表情,发现其他人同样也是一脸麻木。
干了50多天,就算拿2个月的工资有多少呢?在李家坳来的这群人中,工资最高的是李华勇的舅舅根叔,他的工资是2块4一天。李华柱的工资是1块8一天。而作为一名最底层的“力工”,李华勇的工资。。。是干一天活拿1块2。
做了这么长时间,李华勇能拿到手的也就70多块钱,这如果放在后世的话,还不够李华勇2天的烟钱。
“。。。高书记还说了,如果大家想留在鹏城的话,他可以帮忙问问其他工地会不会缺人手,不过高书记也跟我明说,他能问的也只是本系统项目,目前在整个鹏城,华夏建总在建的项目并不多,能不能让大家重新上岗,他也并没有什么把握。到底是归是留?他让大伙自各商量着办。。。”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大家只有商量着办,这年代可不像后世,大家既没有多少维权意识,更没有什么反抗意识。
大家商量的结果,绝对多数人都不愿就此离开鹏城,都还想试试能不能在其他地方重新上岗。少数犹豫不决的人,这时候也发扬咱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少数服从多数,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过既然是主动出门找... -->>
李华勇居住的工棚,一片愁云惨淡。
当李明达转达过高启功的意思后,根叔低着头抽着旱烟,李华柱不知所措的东张西望。还有其他闻讯赶过来的同村人,个个阴沉着脸不说话,整个工棚里的气氛显得相当压抑。
李华勇在心里叹一口气,说实话,他最开始还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不知所措。不就是这个工地没活干吗?重新找个干活的地方就是。如果是其他城市也就算了,这里可是鹏城,1984年的鹏城,标标准准的“热土”,作为一群农民工,而且是一群有手艺的农民工,难道还找不到干活的地方?
李华勇后来才醒悟过来,自己的思维走进一个误区,有点想当然了。现在这年代可不比后世啊,到了后世,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群体流动性极大,今天在这个工地做工,明天跑那个项目干活,打一枪换个地方,这在后世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年代就不一样,这个年代的农民工群体没有那么大的流动性。比如说李家坳这些人,假如不是李明达的关系,不是李明达牵线搭桥,大家平时最多也就在附近乡里干点零活,根本不可能跑到这鹏城来。
更重要的是,当大家来到这个工地以后,大家都是和“华夏建总”签过协议的,包括李华勇在内,他手中也有一份和“华夏建总”签订的用工协议。
简单的说,虽然都是农民工,但这个年代的农民工和后世不同。如果后世那是标准“农民工”的话,那么在这个年代,这个群体被称作是“农民合同工”。
想到这里李华勇有点哭笑不得,时代在前进,但不是什么东西都跟着进步的。比如拿“农民工”和“农民合同工”相比,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那显然是后者显得更规范一点。
到了后世,绝大多数项目最多也就和带工的工头有份协议,像这种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情况,可能除了海外项目外,国内工地少之又少。
不过话说回来,“农民合同工”也并非全是好事,比如在现在,这个问题给李华勇等人带来很现实的困惑:
第一:因为一纸协议,这让大家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没有主动出去找活干的觉悟,因此当大家听说要停工几个月后,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第二:除了“华夏建总”,国内其他施工企业的情况也都差不多,大家都有自己的“农民合同工”。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就算大家主动出击,也未必能找到合适干活的地方。最最起码,在这个年代自己找活干,要比后世的难度大上许多。
“高书记说了,大家在这干了50多天不到2个月时间,为了向大家表示歉意,大家的工资都按2个月结算,另外大家想返乡的话,回去的路费也由项目上出。。。”
听到李明达这话,李华勇再次面露苦笑,他注意观察其他人的表情,发现其他人同样也是一脸麻木。
干了50多天,就算拿2个月的工资有多少呢?在李家坳来的这群人中,工资最高的是李华勇的舅舅根叔,他的工资是2块4一天。李华柱的工资是1块8一天。而作为一名最底层的“力工”,李华勇的工资。。。是干一天活拿1块2。
做了这么长时间,李华勇能拿到手的也就70多块钱,这如果放在后世的话,还不够李华勇2天的烟钱。
“。。。高书记还说了,如果大家想留在鹏城的话,他可以帮忙问问其他工地会不会缺人手,不过高书记也跟我明说,他能问的也只是本系统项目,目前在整个鹏城,华夏建总在建的项目并不多,能不能让大家重新上岗,他也并没有什么把握。到底是归是留?他让大伙自各商量着办。。。”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大家只有商量着办,这年代可不像后世,大家既没有多少维权意识,更没有什么反抗意识。
大家商量的结果,绝对多数人都不愿就此离开鹏城,都还想试试能不能在其他地方重新上岗。少数犹豫不决的人,这时候也发扬咱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少数服从多数,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过既然是主动出门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