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道家门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提示一下后,魔僧又道:“丹道,要把平凡生命提升到神圣的领域,又岂是简单之事?实是一件系统严密的大工程。仲尼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而学道第一重要的,就是明理。”
王平就有些好奇。问道:“内丹不是道家的学问么,您怎么又扯上孔子了?”
魔僧道:“《礼记》云:孔问道于老。《论语》云:未知生,焉知死?又云:敬鬼神而远之。由此可见,孔子也懂道学,只是不愿讲而已。再者说春秋以前,一切学问,皆是道学。”
王平一想,也是。孔老是同代人,相互有交流很正常。二圣理念不同,有争论也是正常。再说当时又何来儒道?——后世儒道之争,又岂是孔老原意?说白了,也只有后人,才能把正常变成不正常。
魔僧道:“不错。道者,与学者不同。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学者之益在于发现各种事物的不同之处。而道者之益在于损。损不是说不作为,是说别抓住差异不放,要转而去寻求事物的共通之处。”
顿了一顿后,继续说道:“丹道又叫性命之学。性命就是身心。说白了,就是锻炼身心的功夫。炉鼎,药物、火候。是丹道的三要素。炉鼎,就是身心。药物,就是精气神。火候,就是心意运用的度量。名是炉鼎、药物,火候,其实还是身心。”
“筑基、大小周天,内丹,都是命功。就是保养改善身体、积蓄精气神的功夫。整个工程体系中的物资储备和基建部分。金丹,元婴,元神,都是性功,就是锻炼心神的功夫。原理就在于物质【能源、能量】和精神【信息】的转换滋生互补。整个工程体系中的能量循环和信息指挥系统部分。”
顿一顿,等王平理解消化后,又道:“但精气神,【能源,能量,信息。说实话,用这三样比喻精气神并不准确,但又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说是三样,实是一体。比如汽车,没有动力装置和电路信息系统,汽油就无法发挥作用,反之亦然。故三者实是缺一不可。此即是老衲前面说的别抓差异而要找共通的真意和具体运用。此也一直都贯彻到整个修炼过程中。”
“比如摄心静坐,其目的说是在于节约,积蓄物质能量。但同时其能量循环系统也在逐步改善;小周天的目的在于初步建立能量循环体系,使精元和心神相互转换补充,提升生命层次。大周天进一步完善,使之完美,自给自足,使身心达到理想最佳状态。但同时也在积蓄。其中的要点,自始至终都存在着。”
“又比如完成大周天循环,身心达到理想最佳状态,生命形式已经大大超越常人,但还是人类的范畴,超凡未入圣。所以,还是筑基,还是命功。说是命功,但性功又自然蕴含其中,心神已开始得到锻炼…”
“再比如《老君开天经》说:太极前有太素,有太始,有太初,有太易。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太极,始分清浊形质。清升浊降,始有天地。然后才有三体、四象、五行。”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午,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天地宇宙,人体所谓阴阳【身心性命】、三才【精气神】、四象五行【五脏】,都是先天虚无一气的演化。”
“老子说朴散为器。丹家说命是先天元气,性是先天元神,命阳性阴,阴阳混一,是谓金丹。所谓炼丹,就是要把分散的器返回到最初的朴。唯有抱朴才能见素。素也就是道,也就是天地万物共通的规律。”
王平就大有所悟。确实,道家的核心理论就是万物皆有气。道教徒的最高追求,道教丹功的最高境界,就是化身千万,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即使是抛却神秘论的观点,用现代科学也能解释。人体说来精密复杂,但按照分子学的说法,也不过是一具碳水化合物而已。解剖了放到显微镜下,没有人体,只能看到无数个圈圈。
若把道家的气看成分子、原子的话,所谓迷信和所谓科学,其实并不冲突。只是道家的气,比较笼统和粗疏,没有现代科学分得细致和具体罢了!
对此,魔僧也颇为嘉许,赞道:“不错。无论形而上学,还是形而下学。其实本质都并无不同,不过出发点不同而已。地球是圆的,即使是南辕北辙,结果也是殊途同归。跑步游泳是锻炼,打坐调息也是锻炼,基因是学问,炼丹也是学问。目的都是为了益生,并不会因为姓科还是姓迷的问题而改变。”
“理诚如此。但道学所谓之万物皆有气已经涉及到精神和物质相互转换的领域。佛家所谓心物一元,也涉及此领域,都早已消除物质和能量的界限。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修炼学,已超越现代科学太多。俗话说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正因为领先太多,所以现代科学家们不能理解。正因超过世人理解极限,所以便贬为迷信,也只能是迷信!”
王平一想,还真是!便叹道:“确实,超过主流意识理解极限之外的东西,又如何理解?又何必理解呢?话语权在人家手里,除了迷信,它还能是什么呢?”
魔僧就笑起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圣人就是圣人,不愿宣扬,但还承认。颇有些‘我不不同意你的话,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意思。现代人却是远远没有孔子的境界了,不知道的东西,便是不存在的东西。”
此言,王平深以为然——确实,无知便无存!
王阳明曰:心外无物!这话是说事物都依靠人的心识而呈现。人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是认知的途径,同时也是极限。从这个角度讲,便不存在人类认知极限之外的事物。并非真不存在,实是人类无从认知。
魔僧又笑了起来:“秋蝉和井蛙,是浅薄和固执己见者的代名词,是人们所嘲讽和鄙夷的。但是,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的知见,又能比他们所嘲讽和鄙夷的蝉蛙强上多少呢?”
王平一想,也是!——不过百步笑五十而已。《金华宗旨》云:天地视人如浮游。比之更古长存的天地,区区百年之寿的人类,又和朝生暮死的浮游有什么区别呢?
见王平有所领悟,魔僧又点拨道:“毋意,毋固,毋必,毋我。是孔子留给后学者的告诫。学道者也要去除这四种毛病,才能有所进益。所以老子才说,当其无有,器之用——杯子注满水,便会溢出,欲容纳,就必先空虚。故老子又说虚心实腹。”
顿顿,继道:“虚心实腹,实为学道者第一要义。《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寥寥四字,已经讲完了涵性养命的所有要诀。故老子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后世俗儒,曲解经意,非议圣人,视其为老氏愚民之证,全然不知其间蕴含着了道全真的要诀决。买椟还珠,入宝山空手而回,委实可叹!”
“所以欲为学,必先安心。方才能有所成就。”
“心安何处?…道言虚,释言空,儒言诚。道以清净为宗,其要在于体察天地自然的生化,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释以空寂为宗,其要在于体察无常,发现自己的真如本性,以求达到不生不死的所谓涅槃之境。儒以中诚为宗,格物致知,修身克己,亲民明德。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立德立言立功,达到人格的最终极境?——至善的圣人境界。”
听魔僧大师的意思,貌似并不怎么认可三教归一的说法,王平就有些好奇,忍不住便问了一句。
“俗语说青莲白藕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三教归一之说,由来已久,宋元以降,佛经丹书,多持此说,至现世更几成公论。大师却为好像不这么看?”
他有此疑惑也是正常。当下凡言练养者,无论是高僧大德、名家名师,还是专家教授,无论是实体还是网络,若不在文章中扯上几句三教归一的理论,都不好意思向别人提自己的头衔,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宗教的。
魔僧道:“三教功用,有相通之处。但其主旨,却可谓是泾渭分明,如何能混为一谈?所谓三教归一,其实是权宜之计,为了传教,才故意混淆。”
“道同世,释出世,儒应世。纯以学术主旨而言,绝不能混为一谈。若以教派功用言,则可混谈。皆是教人向善,没有教人作恶的道理。三家泾渭分明,三教却有相通。”
似乎觉得说得不够透彻,顿了顿后,续道:“家和教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可混淆。家是学术理念。学术只论对人有适宜与否,它本身并无善恶、高下之分。教派就不同了,教派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多人集合而成的团体。是人就有私心杂欲。这无论什么团体,只要这人一多,就要分出等级,就会有争斗和利益,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出善恶对错。”
“比如佛教,初入华夏时,因为其教义与华夏传统主流意识不合,儒道、民众、统治者多不认同,初期传教颇为不顺。一些聪明的佛教徒便主动融和儒教经意,博取儒教【身为统治者的地主阶层】好感。继而又提出老子化胡之说,以消除道教的敌视情绪。经过一番精心包装和不断汉化之后,才渐渐在华夏站住脚跟。这便是三教归一的源头。不信的话,找本唐宋佛经和魏晋的佛经比较一下,便会轻易的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听到这里,王平脸色就有点古怪,却欲言又止。魔僧就笑道:“见老衲身为佛教徒,却不帮着佛教说话,觉得有点违和?”
王平虽然理解,也知道禅宗不崇拜偶像,但陡然听魔僧这番言论,还真有点违和的感觉。
点点头,笑道:“别说,还真有点…”
魔僧笑了起来:“佛陀自己都说了,若以音声色相求如来,不能见如来。由此可见,他老人家也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再看佛陀的生平言行,也只是教人如何获得智慧解脱,从不谈玄奇。所以佛教的真正教义,在于认清自己的内心,找到最真实的自己,从而获得解脱。佛教是智慧教、思想教,绝非神教。佛陀既不是供桌后的泥塑像,也不是电视上神通广大的如来佛,只是一个先行者,先贤、智者,如此而已!”
“再说禅宗,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说是佛学,实际上,更像庄子一些。禅宗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支派,创始人实际上是六祖慧能。”
如此一说,王平倒也释然了。确实,若抛开宗教徒的言论,纯从学术角度来理性分析的话,还真是魔僧说那样——佛教,真不是神教。高高在上的佛祖,只是一个道具,而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佛陀。
魔僧就笑道:“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俗语说得好,鬼的胡子是人栽的。儒就是儒,道就是道,释就是释,绝不能混为一谈。大师们扯三教归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渊博,为了装逼。其目的或为了增加粉丝的信心,或为增加书籍的销量,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荷包。和尚道士扯三教归一,是为了使信仰不同的人更容易接受,从而扩大教派的影响,增加香火,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肚皮!”
“儒最终追求是人格的终极完善,释最终追求是解脱【涅槃】,道的最终追求是天人合一。目的地都不同,路线又怎么能一致呢?儒释不是你道,暂且不讲。先说道学,欲学道,必谈气,提到气,就得先说虚。道功修炼,讲究的虚心实腹,唯有虚,方能实。圣人为腹不为目,是说得道者的身心清净自在,不会为外物所动。运用在修炼上,就是摄心内守。也唯有宁静内敛的状态,才能体察内在气机的生化。为腹不为目,故能虚心实腹。”
讲完这些,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又讲解道:“丹道仙学,也不是神学。神学只需要虔诚的迷信教主,可信而不可学。仙学是超凡入圣之学,研究生命进化之学。可疑可悟可学可修可证,唯独不可迷信。”
“仙学既然是学问,便和其他学问没有什么两样。研究学问,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先明理,得先搞清楚这门学科的主旨才行。壁如射箭,须得有的放矢,才不会射空。为学也得有的放矢,先找到目标和方向,然后才会有所成就。不然便会混淆观念,结果便学成了四不像。”
“老衲先前讲过,三教理念,是泾渭分明,不可混淆的。其实不光三教,仙道也是如此。世人常把仙道并论,视为一体。却不知这两者之间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若纯以主旨论,却可谓是泾渭分明,绝不可混为一谈。”
汉魏以降,数千年时间里,世人多把仙道视为一体。现在突然听到魔僧这样的说法,王平是真是有些疑惑解了。但思及此老不会无的放矢,于是便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静听讲诉。
“广义上的道学,是华夏远古文明之统称。三世以降,在老氏之前的一切学问都可称为道学。狭义之道学就是指老庄。老庄之学,源于远古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巫术和哲学。神仙学则源于先秦练气秦汉方仙道。”
“在古代,道家与神仙家截然两事。比如《汉书》,就将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而将神仙家列为方技之一。道家是治世之学,神仙是养生方术。治术是对人的,方术是对己的。而在老衲看来,道学只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态度已。与研究长生不死的神仙学没有多大关系。”
王平便问道:“《道德经》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接着又说天地之根,天下之母。并且在后续篇章中,也不乏天地的论述。不,不是不乏,而是一直贯穿全文,可以看成整本书的中心思想。由始至终,老子都在试图阐述天地运化的规律和核心本源…大师却为何说道学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魔僧呵呵一笑,回道:“《道德经》包罗万象,不光阐述天地宇宙,还涉及政治,军事,人文。但这一切,道德经的一切印象和标记,其存在都有个先决条件,都是基于人的心识而产生。所以又回到了原先的话题——心外无物。”
这么一说,王平是真明白了。
陆象川说:吾心即宇宙。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并非是说我心真的就是宇宙。也并非是人心之外就真的没有事物了。而是说一切事物、一切学问、一切观念、一切印象、一切概念,其存在都得有个先决条件——人!
所以老子才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并非是说人就真和天地一样大。而是因为天地,佛道,是非,善恶,美丑,生死,祸福等,一切概念,都是基于“我”的心识、感受、认知而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对于“我”来说,“我”存在,天地宇宙就存在。“我”没有了,天地宇宙也没有了,天地都没了,学术,自然也没有了。
当然,并非是说“我”不在之后,天地真没有了。而是“我心”之中的天地没有了。话说回来,既然“我”都没有了,那么,天地存在与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陆游也说人死万事空。
九州同不同?王师定不定中原?家祭忘不忘告乃翁?——这些都是活着时候,心识还存在的时候,才能考虑的东西。活着才会悲伤看不见九州同。死了之后,万事皆空,又何从悲起呢?
综上所述,天地万物,既是独立存在的主体,同时也是基于人类和一切智慧生命的心识而存在的客体。人的认知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事物还可独立存在。像科学、佛道、哲学等抽象意义上的学术,其存在就完全是基于人的心识了,脱离了人类【智慧生命】的认知,学术便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魔僧的说法,是完全合理的。抛开各种神秘论的粉饰,去除各种高大上的说法,纯从人的心识角度来分析的话,就可以发现,一切学术的本来面目。所谓的儒道释,远没有教徒和信众宣扬那么玄乎,都只是一种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而已。
此番领悟,自是瞒不过魔僧,便趁热打铁,加上一把火。呵呵笑道:“道,便是规律。儒,就是人需。佛,就是仿佛。所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便是真实不虚的规律和永恒不变的真理。儒道佛,有人来认同和信奉其教义和学说,其就存在。没人认同了,它们就消亡了。这是道祖、佛陀、圣人也无能为力的事情。”
当下,王平便大悟,便回道:“规律在,道就在。道也不能违背规律;人需即儒。无人需,儒无;心生万法亦灭万法,从这个角度讲,佛在一念之间,若存若无,所以,才说仿佛。”
魔僧认可道:“是!”
王平举一反三,笑道:“既然如此,那么,教徒们争论几千年的三教高下之争可以结束了。因为,我已经得出结论了。”
“哦…”魔僧饶有兴趣的道:“愿闻其详。”
王平笑道:“结论很简单,道最高,释儒并列!”
“哦,何出此言?”
王平就笑道:“因为道在先天上,就要高于释儒。道是规律,而规律,是独立存在的。就像老子说那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管人们认同与否,不管人类存在与否,甚至,不管天地存在与否,道至始至终都在。天地人,都只是道的产品而已,道便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佛儒则不然,都要基于人的心识而存在。人没有了,佛儒也就无从谈起了。”
闻言,魔僧忍不住就哑然失笑,笑骂道:“虽是狡辩,但倒也颇有道理。”
点评一句后,正色道:“好了,三教的问题,心物的问题,该说的,不该说的,老衲都说得差不多了,老衲以后却是再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现在咱们就言归正题,你且静心凝神,接下来,咱们就来谈谈仙道的区别。”
“道学是一种哲学,一种人生理念和生活态度,其目标为得道,即追求人的行为规范合于自然规律。而仙学则专门研究生命进化,其目标为长生不死,追求生命永恒。两者可谓是截然两事。”
王平就说道:“丹道仙学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源于《道德》、《阴符》二经。丹道修炼的理法,大部分是老氏之清静无为、淡泊虚无、虚心实腹、致虚守静等理论之具体发挥和运用。我现在修炼的五行阴阳功,其功法理,大多源于《阴符经》之五行生杀造化的论述,类似的例子,也还有很多…”
随即又抬了个重量级的人物出来:“张紫阳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字五千,古今上仙无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由此可见道学和丹功实有无可分割的因果关系,仙道一体,早深入人心。大师现在想论证仙道截然两事,是在和道门前辈大师唱反调啊!”
王平心情轻松,忍不住和魔僧开起了玩笑。
话说他幸亏是遇着了开明的魔僧,若是遇着一个古板正统的老顽固,讲道时也被他这么一打趣,怕是早就被乱棍打出去了,即便是不扫地出门,最好的结局,怕是也得背上个不遵师长,顽劣不堪,朽木不可雕的恶评…
大凡是正统的宗教徒,在传道授业时,最讲究的,便是一个恭敬。儒教讲天地君亲师,佛道都讲皈依三宝,尊师信师——都要求徒弟对师父保持虔诚的信心,毕恭毕敬。
儒道和佛教显宗还好点,讲究尊师同时也有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的说法。既看重师传的作用,也看重弟子的个人资质悟性和后天努力。所以这三家的师徒,大致是个礼法约束下的契约关系,相对公平,师徒双方都有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弟子有敬师信师的同时也有学知识的权利。师父有享受尊荣的同时也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
迷宗就有点那啥,就有失公允片面,完全只强调师父了。要求弟子通过所谓的“三支礼敬、三重供养及七支供养”这一套专门的仪轨和功法,来使弟子坚信,传法上师就是三世诸佛,上师就是一切诸佛身语意的总集化现——通过不断的自我催眠和心理暗示,直到弟子完全去除自我意识和主见,无条件的信奉和皈依上师的状态下,才会学有所成。
所以相对讲契约儒道和佛家显宗而言,迷宗就完全是霸王条款了——要求弟子视老师为神佛——你要学我的法,就得先虔诚的相信我!我就是大日如来,我就是唯一真神,我就是最高主宰,我就是宇宙至高无上的真理。总之你的成就,都是我赐予你的,与你的资质悟性没关系,也和你的勤学苦练没关系,你只需要虔诚的相信我就可以了,你的成就大小,与你信心的虔诚程度成正比…
按照迷宗的说法,不遵上师,罪同谤佛,是要下阿鼻地狱的。所以说王平也算是运气好,幸亏是没遇上释迦摩尼化身的仁波切…
所以在传道授业这点来说,禅宗,可以称得上是最开明的教派。
禅宗从来就不搞个人崇拜,提倡破除偶像,有“即心即佛”、“自性即是文殊利”的说法。最看重弟子的个人开悟,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说法。
所以对于王平的玩笑话,魔僧毫不以为忤,呵呵一笑,回道:“紫阳的意... -->>
提示一下后,魔僧又道:“丹道,要把平凡生命提升到神圣的领域,又岂是简单之事?实是一件系统严密的大工程。仲尼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而学道第一重要的,就是明理。”
王平就有些好奇。问道:“内丹不是道家的学问么,您怎么又扯上孔子了?”
魔僧道:“《礼记》云:孔问道于老。《论语》云:未知生,焉知死?又云:敬鬼神而远之。由此可见,孔子也懂道学,只是不愿讲而已。再者说春秋以前,一切学问,皆是道学。”
王平一想,也是。孔老是同代人,相互有交流很正常。二圣理念不同,有争论也是正常。再说当时又何来儒道?——后世儒道之争,又岂是孔老原意?说白了,也只有后人,才能把正常变成不正常。
魔僧道:“不错。道者,与学者不同。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学者之益在于发现各种事物的不同之处。而道者之益在于损。损不是说不作为,是说别抓住差异不放,要转而去寻求事物的共通之处。”
顿了一顿后,继续说道:“丹道又叫性命之学。性命就是身心。说白了,就是锻炼身心的功夫。炉鼎,药物、火候。是丹道的三要素。炉鼎,就是身心。药物,就是精气神。火候,就是心意运用的度量。名是炉鼎、药物,火候,其实还是身心。”
“筑基、大小周天,内丹,都是命功。就是保养改善身体、积蓄精气神的功夫。整个工程体系中的物资储备和基建部分。金丹,元婴,元神,都是性功,就是锻炼心神的功夫。原理就在于物质【能源、能量】和精神【信息】的转换滋生互补。整个工程体系中的能量循环和信息指挥系统部分。”
顿一顿,等王平理解消化后,又道:“但精气神,【能源,能量,信息。说实话,用这三样比喻精气神并不准确,但又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说是三样,实是一体。比如汽车,没有动力装置和电路信息系统,汽油就无法发挥作用,反之亦然。故三者实是缺一不可。此即是老衲前面说的别抓差异而要找共通的真意和具体运用。此也一直都贯彻到整个修炼过程中。”
“比如摄心静坐,其目的说是在于节约,积蓄物质能量。但同时其能量循环系统也在逐步改善;小周天的目的在于初步建立能量循环体系,使精元和心神相互转换补充,提升生命层次。大周天进一步完善,使之完美,自给自足,使身心达到理想最佳状态。但同时也在积蓄。其中的要点,自始至终都存在着。”
“又比如完成大周天循环,身心达到理想最佳状态,生命形式已经大大超越常人,但还是人类的范畴,超凡未入圣。所以,还是筑基,还是命功。说是命功,但性功又自然蕴含其中,心神已开始得到锻炼…”
“再比如《老君开天经》说:太极前有太素,有太始,有太初,有太易。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太极,始分清浊形质。清升浊降,始有天地。然后才有三体、四象、五行。”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午,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天地宇宙,人体所谓阴阳【身心性命】、三才【精气神】、四象五行【五脏】,都是先天虚无一气的演化。”
“老子说朴散为器。丹家说命是先天元气,性是先天元神,命阳性阴,阴阳混一,是谓金丹。所谓炼丹,就是要把分散的器返回到最初的朴。唯有抱朴才能见素。素也就是道,也就是天地万物共通的规律。”
王平就大有所悟。确实,道家的核心理论就是万物皆有气。道教徒的最高追求,道教丹功的最高境界,就是化身千万,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即使是抛却神秘论的观点,用现代科学也能解释。人体说来精密复杂,但按照分子学的说法,也不过是一具碳水化合物而已。解剖了放到显微镜下,没有人体,只能看到无数个圈圈。
若把道家的气看成分子、原子的话,所谓迷信和所谓科学,其实并不冲突。只是道家的气,比较笼统和粗疏,没有现代科学分得细致和具体罢了!
对此,魔僧也颇为嘉许,赞道:“不错。无论形而上学,还是形而下学。其实本质都并无不同,不过出发点不同而已。地球是圆的,即使是南辕北辙,结果也是殊途同归。跑步游泳是锻炼,打坐调息也是锻炼,基因是学问,炼丹也是学问。目的都是为了益生,并不会因为姓科还是姓迷的问题而改变。”
“理诚如此。但道学所谓之万物皆有气已经涉及到精神和物质相互转换的领域。佛家所谓心物一元,也涉及此领域,都早已消除物质和能量的界限。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修炼学,已超越现代科学太多。俗话说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正因为领先太多,所以现代科学家们不能理解。正因超过世人理解极限,所以便贬为迷信,也只能是迷信!”
王平一想,还真是!便叹道:“确实,超过主流意识理解极限之外的东西,又如何理解?又何必理解呢?话语权在人家手里,除了迷信,它还能是什么呢?”
魔僧就笑起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圣人就是圣人,不愿宣扬,但还承认。颇有些‘我不不同意你的话,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意思。现代人却是远远没有孔子的境界了,不知道的东西,便是不存在的东西。”
此言,王平深以为然——确实,无知便无存!
王阳明曰:心外无物!这话是说事物都依靠人的心识而呈现。人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是认知的途径,同时也是极限。从这个角度讲,便不存在人类认知极限之外的事物。并非真不存在,实是人类无从认知。
魔僧又笑了起来:“秋蝉和井蛙,是浅薄和固执己见者的代名词,是人们所嘲讽和鄙夷的。但是,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的知见,又能比他们所嘲讽和鄙夷的蝉蛙强上多少呢?”
王平一想,也是!——不过百步笑五十而已。《金华宗旨》云:天地视人如浮游。比之更古长存的天地,区区百年之寿的人类,又和朝生暮死的浮游有什么区别呢?
见王平有所领悟,魔僧又点拨道:“毋意,毋固,毋必,毋我。是孔子留给后学者的告诫。学道者也要去除这四种毛病,才能有所进益。所以老子才说,当其无有,器之用——杯子注满水,便会溢出,欲容纳,就必先空虚。故老子又说虚心实腹。”
顿顿,继道:“虚心实腹,实为学道者第一要义。《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寥寥四字,已经讲完了涵性养命的所有要诀。故老子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后世俗儒,曲解经意,非议圣人,视其为老氏愚民之证,全然不知其间蕴含着了道全真的要诀决。买椟还珠,入宝山空手而回,委实可叹!”
“所以欲为学,必先安心。方才能有所成就。”
“心安何处?…道言虚,释言空,儒言诚。道以清净为宗,其要在于体察天地自然的生化,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释以空寂为宗,其要在于体察无常,发现自己的真如本性,以求达到不生不死的所谓涅槃之境。儒以中诚为宗,格物致知,修身克己,亲民明德。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立德立言立功,达到人格的最终极境?——至善的圣人境界。”
听魔僧大师的意思,貌似并不怎么认可三教归一的说法,王平就有些好奇,忍不住便问了一句。
“俗语说青莲白藕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三教归一之说,由来已久,宋元以降,佛经丹书,多持此说,至现世更几成公论。大师却为好像不这么看?”
他有此疑惑也是正常。当下凡言练养者,无论是高僧大德、名家名师,还是专家教授,无论是实体还是网络,若不在文章中扯上几句三教归一的理论,都不好意思向别人提自己的头衔,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宗教的。
魔僧道:“三教功用,有相通之处。但其主旨,却可谓是泾渭分明,如何能混为一谈?所谓三教归一,其实是权宜之计,为了传教,才故意混淆。”
“道同世,释出世,儒应世。纯以学术主旨而言,绝不能混为一谈。若以教派功用言,则可混谈。皆是教人向善,没有教人作恶的道理。三家泾渭分明,三教却有相通。”
似乎觉得说得不够透彻,顿了顿后,续道:“家和教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可混淆。家是学术理念。学术只论对人有适宜与否,它本身并无善恶、高下之分。教派就不同了,教派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多人集合而成的团体。是人就有私心杂欲。这无论什么团体,只要这人一多,就要分出等级,就会有争斗和利益,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出善恶对错。”
“比如佛教,初入华夏时,因为其教义与华夏传统主流意识不合,儒道、民众、统治者多不认同,初期传教颇为不顺。一些聪明的佛教徒便主动融和儒教经意,博取儒教【身为统治者的地主阶层】好感。继而又提出老子化胡之说,以消除道教的敌视情绪。经过一番精心包装和不断汉化之后,才渐渐在华夏站住脚跟。这便是三教归一的源头。不信的话,找本唐宋佛经和魏晋的佛经比较一下,便会轻易的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听到这里,王平脸色就有点古怪,却欲言又止。魔僧就笑道:“见老衲身为佛教徒,却不帮着佛教说话,觉得有点违和?”
王平虽然理解,也知道禅宗不崇拜偶像,但陡然听魔僧这番言论,还真有点违和的感觉。
点点头,笑道:“别说,还真有点…”
魔僧笑了起来:“佛陀自己都说了,若以音声色相求如来,不能见如来。由此可见,他老人家也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再看佛陀的生平言行,也只是教人如何获得智慧解脱,从不谈玄奇。所以佛教的真正教义,在于认清自己的内心,找到最真实的自己,从而获得解脱。佛教是智慧教、思想教,绝非神教。佛陀既不是供桌后的泥塑像,也不是电视上神通广大的如来佛,只是一个先行者,先贤、智者,如此而已!”
“再说禅宗,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说是佛学,实际上,更像庄子一些。禅宗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支派,创始人实际上是六祖慧能。”
如此一说,王平倒也释然了。确实,若抛开宗教徒的言论,纯从学术角度来理性分析的话,还真是魔僧说那样——佛教,真不是神教。高高在上的佛祖,只是一个道具,而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佛陀。
魔僧就笑道:“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俗语说得好,鬼的胡子是人栽的。儒就是儒,道就是道,释就是释,绝不能混为一谈。大师们扯三教归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渊博,为了装逼。其目的或为了增加粉丝的信心,或为增加书籍的销量,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荷包。和尚道士扯三教归一,是为了使信仰不同的人更容易接受,从而扩大教派的影响,增加香火,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肚皮!”
“儒最终追求是人格的终极完善,释最终追求是解脱【涅槃】,道的最终追求是天人合一。目的地都不同,路线又怎么能一致呢?儒释不是你道,暂且不讲。先说道学,欲学道,必谈气,提到气,就得先说虚。道功修炼,讲究的虚心实腹,唯有虚,方能实。圣人为腹不为目,是说得道者的身心清净自在,不会为外物所动。运用在修炼上,就是摄心内守。也唯有宁静内敛的状态,才能体察内在气机的生化。为腹不为目,故能虚心实腹。”
讲完这些,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又讲解道:“丹道仙学,也不是神学。神学只需要虔诚的迷信教主,可信而不可学。仙学是超凡入圣之学,研究生命进化之学。可疑可悟可学可修可证,唯独不可迷信。”
“仙学既然是学问,便和其他学问没有什么两样。研究学问,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先明理,得先搞清楚这门学科的主旨才行。壁如射箭,须得有的放矢,才不会射空。为学也得有的放矢,先找到目标和方向,然后才会有所成就。不然便会混淆观念,结果便学成了四不像。”
“老衲先前讲过,三教理念,是泾渭分明,不可混淆的。其实不光三教,仙道也是如此。世人常把仙道并论,视为一体。却不知这两者之间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若纯以主旨论,却可谓是泾渭分明,绝不可混为一谈。”
汉魏以降,数千年时间里,世人多把仙道视为一体。现在突然听到魔僧这样的说法,王平是真是有些疑惑解了。但思及此老不会无的放矢,于是便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静听讲诉。
“广义上的道学,是华夏远古文明之统称。三世以降,在老氏之前的一切学问都可称为道学。狭义之道学就是指老庄。老庄之学,源于远古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巫术和哲学。神仙学则源于先秦练气秦汉方仙道。”
“在古代,道家与神仙家截然两事。比如《汉书》,就将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而将神仙家列为方技之一。道家是治世之学,神仙是养生方术。治术是对人的,方术是对己的。而在老衲看来,道学只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态度已。与研究长生不死的神仙学没有多大关系。”
王平便问道:“《道德经》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接着又说天地之根,天下之母。并且在后续篇章中,也不乏天地的论述。不,不是不乏,而是一直贯穿全文,可以看成整本书的中心思想。由始至终,老子都在试图阐述天地运化的规律和核心本源…大师却为何说道学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魔僧呵呵一笑,回道:“《道德经》包罗万象,不光阐述天地宇宙,还涉及政治,军事,人文。但这一切,道德经的一切印象和标记,其存在都有个先决条件,都是基于人的心识而产生。所以又回到了原先的话题——心外无物。”
这么一说,王平是真明白了。
陆象川说:吾心即宇宙。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并非是说我心真的就是宇宙。也并非是人心之外就真的没有事物了。而是说一切事物、一切学问、一切观念、一切印象、一切概念,其存在都得有个先决条件——人!
所以老子才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并非是说人就真和天地一样大。而是因为天地,佛道,是非,善恶,美丑,生死,祸福等,一切概念,都是基于“我”的心识、感受、认知而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对于“我”来说,“我”存在,天地宇宙就存在。“我”没有了,天地宇宙也没有了,天地都没了,学术,自然也没有了。
当然,并非是说“我”不在之后,天地真没有了。而是“我心”之中的天地没有了。话说回来,既然“我”都没有了,那么,天地存在与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陆游也说人死万事空。
九州同不同?王师定不定中原?家祭忘不忘告乃翁?——这些都是活着时候,心识还存在的时候,才能考虑的东西。活着才会悲伤看不见九州同。死了之后,万事皆空,又何从悲起呢?
综上所述,天地万物,既是独立存在的主体,同时也是基于人类和一切智慧生命的心识而存在的客体。人的认知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事物还可独立存在。像科学、佛道、哲学等抽象意义上的学术,其存在就完全是基于人的心识了,脱离了人类【智慧生命】的认知,学术便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魔僧的说法,是完全合理的。抛开各种神秘论的粉饰,去除各种高大上的说法,纯从人的心识角度来分析的话,就可以发现,一切学术的本来面目。所谓的儒道释,远没有教徒和信众宣扬那么玄乎,都只是一种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而已。
此番领悟,自是瞒不过魔僧,便趁热打铁,加上一把火。呵呵笑道:“道,便是规律。儒,就是人需。佛,就是仿佛。所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便是真实不虚的规律和永恒不变的真理。儒道佛,有人来认同和信奉其教义和学说,其就存在。没人认同了,它们就消亡了。这是道祖、佛陀、圣人也无能为力的事情。”
当下,王平便大悟,便回道:“规律在,道就在。道也不能违背规律;人需即儒。无人需,儒无;心生万法亦灭万法,从这个角度讲,佛在一念之间,若存若无,所以,才说仿佛。”
魔僧认可道:“是!”
王平举一反三,笑道:“既然如此,那么,教徒们争论几千年的三教高下之争可以结束了。因为,我已经得出结论了。”
“哦…”魔僧饶有兴趣的道:“愿闻其详。”
王平笑道:“结论很简单,道最高,释儒并列!”
“哦,何出此言?”
王平就笑道:“因为道在先天上,就要高于释儒。道是规律,而规律,是独立存在的。就像老子说那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管人们认同与否,不管人类存在与否,甚至,不管天地存在与否,道至始至终都在。天地人,都只是道的产品而已,道便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佛儒则不然,都要基于人的心识而存在。人没有了,佛儒也就无从谈起了。”
闻言,魔僧忍不住就哑然失笑,笑骂道:“虽是狡辩,但倒也颇有道理。”
点评一句后,正色道:“好了,三教的问题,心物的问题,该说的,不该说的,老衲都说得差不多了,老衲以后却是再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现在咱们就言归正题,你且静心凝神,接下来,咱们就来谈谈仙道的区别。”
“道学是一种哲学,一种人生理念和生活态度,其目标为得道,即追求人的行为规范合于自然规律。而仙学则专门研究生命进化,其目标为长生不死,追求生命永恒。两者可谓是截然两事。”
王平就说道:“丹道仙学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源于《道德》、《阴符》二经。丹道修炼的理法,大部分是老氏之清静无为、淡泊虚无、虚心实腹、致虚守静等理论之具体发挥和运用。我现在修炼的五行阴阳功,其功法理,大多源于《阴符经》之五行生杀造化的论述,类似的例子,也还有很多…”
随即又抬了个重量级的人物出来:“张紫阳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字五千,古今上仙无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由此可见道学和丹功实有无可分割的因果关系,仙道一体,早深入人心。大师现在想论证仙道截然两事,是在和道门前辈大师唱反调啊!”
王平心情轻松,忍不住和魔僧开起了玩笑。
话说他幸亏是遇着了开明的魔僧,若是遇着一个古板正统的老顽固,讲道时也被他这么一打趣,怕是早就被乱棍打出去了,即便是不扫地出门,最好的结局,怕是也得背上个不遵师长,顽劣不堪,朽木不可雕的恶评…
大凡是正统的宗教徒,在传道授业时,最讲究的,便是一个恭敬。儒教讲天地君亲师,佛道都讲皈依三宝,尊师信师——都要求徒弟对师父保持虔诚的信心,毕恭毕敬。
儒道和佛教显宗还好点,讲究尊师同时也有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的说法。既看重师传的作用,也看重弟子的个人资质悟性和后天努力。所以这三家的师徒,大致是个礼法约束下的契约关系,相对公平,师徒双方都有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弟子有敬师信师的同时也有学知识的权利。师父有享受尊荣的同时也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
迷宗就有点那啥,就有失公允片面,完全只强调师父了。要求弟子通过所谓的“三支礼敬、三重供养及七支供养”这一套专门的仪轨和功法,来使弟子坚信,传法上师就是三世诸佛,上师就是一切诸佛身语意的总集化现——通过不断的自我催眠和心理暗示,直到弟子完全去除自我意识和主见,无条件的信奉和皈依上师的状态下,才会学有所成。
所以相对讲契约儒道和佛家显宗而言,迷宗就完全是霸王条款了——要求弟子视老师为神佛——你要学我的法,就得先虔诚的相信我!我就是大日如来,我就是唯一真神,我就是最高主宰,我就是宇宙至高无上的真理。总之你的成就,都是我赐予你的,与你的资质悟性没关系,也和你的勤学苦练没关系,你只需要虔诚的相信我就可以了,你的成就大小,与你信心的虔诚程度成正比…
按照迷宗的说法,不遵上师,罪同谤佛,是要下阿鼻地狱的。所以说王平也算是运气好,幸亏是没遇上释迦摩尼化身的仁波切…
所以在传道授业这点来说,禅宗,可以称得上是最开明的教派。
禅宗从来就不搞个人崇拜,提倡破除偶像,有“即心即佛”、“自性即是文殊利”的说法。最看重弟子的个人开悟,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说法。
所以对于王平的玩笑话,魔僧毫不以为忤,呵呵一笑,回道:“紫阳的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