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宕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上,残疾儿童大都曾受到过不公平、不人道的对待:生命受威胁、生活无保障、人格遭玷污、成长被忽视。因而,以残疾儿童为对象的特殊教育活动及理念亦曾长期处于发展缓慢、徘徊不前的萌芽状态。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日渐改变了早期对残疾儿童斯巴达式的虐杀、罗马式的玩偶和英皇宠物式的观念和做法,开始以人道的精神研究残疾儿童的可教性及具体的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特殊教育的尝试。故从某种意义上说,接纳与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往今来,很多事实表明,一个精神健康的残疾人也可以成为对社会有人的人,而不是社会的负担,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自身的残疾。故对残疾人的帮助与关爱,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援助,更重要的应该是精神层面上的建构,即帮助他们建构一个健康而完整的自我,不能让身体上的缺陷与残疾演变为精神上的缺陷与残疾。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不能不说是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因为儿童的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若等到心理障碍已经成形再进行矫治,无疑会事倍功半。

    据有关专家研究,残疾人常见的人格有三种类型,即依赖型、自卑型与自强型。前两种类型都是因为不能正确而理性地直面身体的残疾这个现实,而第三种类型,则是我们希望见到的。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千手观音的聋哑舞蹈演员邰丽华女士说:“我人感觉残疾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一个特点,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没有办法选择的,但是你可以去选择看人生的角度,然后带着一颗快乐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如何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依赖与自卑,构建自强型的人格,是我们在处理残疾人的救助时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从邰丽华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残疾儿童进行音乐与舞蹈方面的教育,是帮助残疾儿童建构完美人格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按照专家们的分析,残疾儿童常有如下的不良心理。1孤独心理。残疾儿童很早就已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别人所需要的,因而把自己同周围世界隔离开,限制自己在所能控制的狭小范围之内,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生活在一个空虚的“堡垒”之中。2自卑心理。残疾儿童由于生理缺陷引起的痛苦经历,以及他们看到正常人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而自己却障碍重重,内心充满了苦闷与悲伤,感到自卑与失望。这种自卑心理常导致残疾儿童的退缩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残疾儿童的孤呼,造成恶性循环。3猜疑心理。在长期的孤独与自卑的心理状态下,残疾儿童多表现出一种“神经过敏”状态,总是在猜疑别人说自己的坏话、鄙视自己。4冷漠心理。残疾儿童缺乏朋友,尤其是同龄朋友,加之孤独、自卑、猜疑的心理,造成与人交往时缺乏应有的热情。对残疾儿童进行音乐与舞蹈方面的教育有助于残疾儿童克服这些不良心理。

    人的心理结构是个“耗散结构”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心理的动态平衡;缺少外界信息的刺激或者信息的刺激量不足,就会引起心理调节功能的障碍,发生心理疾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健康自我的建构必须依赖于与“他者”的交流。音乐与舞蹈是一种语言,一种自我的表达,它的节奏即是生命的节奏,它勾通人与自然,并建构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一书中说:“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在原始社会,诗乐舞一体,初民们以歌舞娱神,勾通天人,也就是说,歌舞是天人交流的工具。尚书•舜典,谓: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宵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石”是原始的乐器“百兽”是以各种不同的野兽为图腾的部落民。通过歌舞,初民们建构并确定了自己在宇宙间的位置,将自身从对自然力的恐惧中解放了出来;同时,建立了人与人之间或者说部落内与部落间的秩序与和谐。当然,这种交流是虚构的,因为并不存在神,但这是现代人的眼光,于初民而言,这种交流却是现实的,故这种交流也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信息的吸收,一方面是情感的释放。在歌舞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荀子•乐论就明确地指出了音乐的本质特征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吕氏春秋•音初中说:“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礼记•乐记则阐述得更为具体详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段文字较明确地阐明了音乐的产生过程,认为音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情感(“心”)因客观外物而激荡(“动”),于是发出感叹的声调(“声”),声调相应从而发生丰富多样的变化,并形成一定的规律(“方”),这就是五音;把五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比”),并用来娱乐人心,这就是音乐。以上这几段话,比较详细地阐释了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与音乐的功用:即宣泄与娱乐。一个沉浸在音乐中的灵魂,即便他离群索居,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世界与他同在;就算心中积满了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情绪,合适的音乐也会渡他到平和宁静的港湾。另一方面,音乐与舞蹈教育能使残疾儿童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所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放在自身残缺的地方,久而久之,就能给他们开辟一条成功的道路,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正确认识自我及全面接受自我。

    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通道是五官。五官接收并感应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形成各种感官独特的意象。普通心理学认为,人在感受客观事物时,刺激就在头脑里留下印迹,在这之后,刺激物虽已消逝,但印迹仍在头脑里保持,必要时印迹又能显现出来,在头脑里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意象。意象来自感知,是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它是记忆的重要形式,也是想象的基础。意象有多种类型,如视觉意象、动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等等,人的意象活动往往是几种类型意象活动的结合。丰富意象的形成是人类本真的精神需要。美国的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里提出的音乐教育的最深刻价值体现在“通过丰富感觉体验,提高生活质量”残疾儿童由于身体某种器官的缺陷,往往不能接收某一种或几种感官的刺激,也就不能形成相应类型的意象。但是,人的意象活动往往是几种类型意象活动的结合,各种意象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一种意象类型的不足可以通过另一种意象类型来补偿,如由于代偿作用,视残人的听觉功能显著增强:视残人和视觉正常人不同,对声音刺激物的走向反应增强了,并且能在长时间内保持不消退。从另一方面而言,人的智能结构也是多元互补的。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互补的,共包括如下九个方面:

    言语/语言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逻辑/数理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视觉/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自我反省智能。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