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宕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鲁迅先生在一九二三年印行的中国小说史略里曾就三国演义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一九二四年印行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书里,就同一问题说了类似的话:“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对于第一种表述里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笔者总以为欠妥,不如第二种表述的精确与贴切。

    固然,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里,确实存在着“近妖”的分子,如观气象以草船借箭,祭东风而呼风唤雨、预见庞统死、巧摆八阵图、祈天出泉、祭沪水解鬼怨、五出祁山驱六丁六甲、五丈原攘星、定军山显圣等。其中除草船借箭与借东风可以解释成诸葛亮通气象与天文,并且,筑坛祭风乃诸葛故意装神弄鬼以求脱身外,其他皆具有超自然的意味,故曰“近妖”在这诸葛亮这种种人鬼莫测的“近妖”的行为中,除了草船借箭与借东风二者称得上是“多智”外,其他“近妖”的行为恐怕未“多智”二字所能囊括,倒不如说是“多术”如果鲁迅先生所说的“多智”并非指上面提到的这些近乎巫术与迷信的行为,而是指诸葛亮谋略过人,具有常人不可及的对事物的洞察力,那么,诸葛亮的“多智”则并不神秘,完全是中国人的智慧所能理解并能做到的,故也就谈不上“近妖”了。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对战争是相当重视的,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战争的胜负,往往首先取决于将领的运筹帏幄能力,故孙子兵法在谈及为将之道时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也就是说将领的“智”往往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首要因素。我国古代,出了不少著名的军事将领,也有很多著名的战例,在此基础上,古人编著了很多总结其作战经验的所谓“兵法”远在诸葛亮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军事思想及谋略就已经相当成熟了,其间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军事家,产生了很多著名的军事著作,如孙武(春秋)的孙子兵法、王诩(春秋)的鬼谷子、司马穰苴(春秋)的司马法、吴起(战国)的吴子、孙膑(战国)的孙膑兵法、尉缭(战国)的尉缭子,还有托名吕望(战国)的六韬等等。法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在兵败滑铁卢之后,偶然得见孙子兵法,无限感慨地说:“如果二十年前能见到孙子兵法,历史将会是另外一个结局。”美国最著名的军校──西点军校,一直把孙子兵法定为必读教科书;许多日本企业家,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商战指南。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还将孙子兵法配备到人手一册,用来武装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官,以至一时形成“一位看不见的中国人指挥美国人将取得海湾战争的胜利”的舆论。这些事例说明了中国古人的军事智慧之高,以至于对现代的战争都有很大的启发与指导的作用。在三国演义成书前的中国历史里,可以说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上千年的战争的实践经验与战争智慧的积累,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谋略的描写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而作者在诸葛亮的身上,似乎集中了古往今来军事智慧之大成,尽管如此,诸葛亮的智慧仍然还是“人性”的,而并非妖妄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当是因了文言的缘故,表述不清,混淆了“智”与“术”的区别,其实他心里想要说的,倒是“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与“诸葛亮的某些行为,则带着些妖气。”这两种意思,但二者以文言合到一处,却成了“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那么,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中的“近妖”的成分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我们应该说明的是,三国演义确实有着“妖气”并且不仅仅表现在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中,其主要表现是以“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为基础的谶纬灾异之说与卜筮、解梦、望气、星象等神秘文化的描写。要对表现在三国演义里的此种文化现象求得一个科学而合理的解释,我们恐怕不得不从国人的民俗文化心理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入手。

    首先应该说明的是“近妖”只是现代人的眼光中的诸葛亮,在古人那里,倒未必如此,或者他们竟将虚无当成了实有。周作人谈虎集•萨满教的礼教思想曰:“中国以礼教立国,是崇奉至圣先师的儒教国,然而实际上国民的思想全是萨满教的(shamanistic比称道教的更确)。中国决不是无宗教国,虽然国民的思想里法术的分子比宗教的要多得多。讲礼教者所喜说的风化一语,我就觉得很是神秘,含有极大的超自然的意义,这显然是萨满教的一种术语。”周在这里指出了“实际上国民的思想全是萨满教的”与“国民的思想里法术的分子比宗教的要多得多”虽然事实确实如此,却没有阐释其形成的原因。然而,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所说的两个原因或许竟有助于对国民的萨满教思想求得一合理的解释。他说:“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由于“自然界底情形并不佳”使国民的“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文化得以成型(文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