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宕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现代文学中,成就最大的似乎应该是散文:不但产生了鲁迅与周作人两位一流的散文家,而且,一大批的风格各异的作家都写过散文,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作。但散文发展到现阶段,则不能不说是确实衰落了,其最明显的迹象就是所谓“文化散文”的兴起。

    所谓的“文化散文”兴起的标志大约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出版罢。顾名思义或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来定位,似乎“文化散文”是对某种文化或文明的反思。那么,很明显“文化散文”倒不是什么新东西,不说得太远,至少在“五四”时期,就有大量的散文算得上是“文化散文”

    “五四”时期且按下不谈,先来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一时下“文化散文”的代表作罢。笔者在这里只谈谈自己个人的观感,如果说读者诸君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是大可以批评指正的,笔者并不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实说,笔者对文化苦旅并未细读;没有别的原因,只是读不下去罢了。按照“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的说法,笔者似乎是没有资格来批评文化苦旅的,但笔者毕竟还是读过,尽管几乎是读不下去了,因此,还是要说几句的。

    笔者读完这部大作之后,实在是糊涂得很,竟然看不到“文化”在哪里——除了满纸的“旅”——更谈不上什么“苦”了。不能否认,余先生表面上确是在谈着“文化”而且也似乎很带着些“苦”味,但仔细一瞧,却又茫茫然了。譬如风雨天一阁或苏东坡突围,你若是把天一阁或苏东坡的故事从文章中抽出来,剩下的似乎只有“旅”了,当然,不要忘了还有作者故做深沉状的“苦”——其实是什么都没有了。但余先生以文化苦旅为这个散文集子的书名,倒是十分地恰当的,至少这个名字是概括了余先生的写作模式。首先是“旅”也就是说游来游去,这是余先生唯一值得骄傲的。要“旅”首先得有闲,其次要有钱,可余先生不但能兼具二者,而且,所到之处都能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有大大小小的名人或地方官员陪同,不能不说是有福气的人。更值得羡慕的是“旅”了之后,写成的文章都发表了,不但能赚稿费,而且无异是在“旅”过的地名下都打上了“余秋雨到此一游”的烙印,难道不值得骄傲么?其次当然要说“文化”了。如果说余先生没有文化,读者诸君肯定是不会同意,或者竟要说笔者发昏了的。按余先生自己说的,他是“经常钻研天一阁藏本的重印书籍”自然必是有文化的而且是很博学的。不可否认,余先生对“文化”是有所了解,甚至是很熟悉的;但余先生的“文化”无非是讲讲历史掌故,谈谈人事变迁罢了,当然,这些未必是不能讲的,而且确实是做散文的好材料。让笔者不解的是,怎么余先生的讲故事左看右看都像是在看翻译过来的古文。这其实才是真正的“文化之旅”——从一本古书钻到另一本古书,从一个名人游到另一个名人——不是很好玩么?再来谈一谈余先生的“苦”罢。笔者看来,实在是“苦”得可以。其一苦,是跋山涉水之苦,天天游来旅去,能不苦么?其二苦,为博览群书之苦,因为读书确实是件很累人的事儿,可不读,拿什么来装点门面?其三苦,乃写作之苦也,需“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何其苦也!其四苦,据说是盛名之苦,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余先生为了文化苦旅,是很受了一些“无耻小人”的攻击的,但余先生是有涵养的,只是“由他去”并不回击,因此可以说是不以为“苦”的。这四苦只是笔者的臆测,余先生的文化苦旅可不是这么回事,那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透视”历史文化而产生的“苦涩之感”;因此,堆砌新名词或贴几个新标签是必要的,这是重新包装文化的需要“重估一切价值”的需要。我们的余先生肩上负载着几千年古老文明的重担,还有给古老文明重新定位的历史使命,无怪乎其不堪重负,要连叹而又大叹其“苦”了。综上所述,余先生是以“旅”为壶,以“苦”为水,泡一壶浓浓的“文化”之“苦”茶以奉献于读者诸君,实在是用心良“苦”的。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其实谈不上是真正的文化散文的。这种散文只是一具文化的空壳罢了,表面上是在反思文化,骨子里却缺少文化的底蕴,貌似神离,不过是在“玩文化”而已。有人说余秋雨要为中国当代散文的衰落负责,其实是大可不必这么抬举他的,因为他根本还没有引起一个时代的散文走向衰落的本事。而且,把一种文体的衰落归之于某一个人,也是有欠公正的,中国当代散文的衰落自有其社会的与历史的原因。这个原因笔者在下面要谈到,不过暂且按下,先谈谈笔者对“文化散文”的看法罢。

    鲁迅先生在谈到“革命文学”时,说过一句话: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因为并不是纸面上写着很多“打,打”“杀,杀”或“血,血”之类的字眼便是“革命文学”了,根本问题是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对于“文化散文”的定位也是可作如是观的,关键是作者可是一个“文化人”多读了几本书,是并不能就算作是“文化人”的,因为很多人是“文”而不“化”像余秋雨之流即可归入此类。像鲁迅说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这样,才算是“化”了;若拉出来的仍是草,那只好算作是镜花缘里直肠国的公民了,算不得“文化人”其实,对于散文,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