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四小说网 www.34txt.com,宕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为文化生产者的学校,相对于就读于其中的学生而言,具有绝对的权威——教育契约是由学校单方面制定的,生产什么或不生产什么,或什么产品合格,什么产品不合格的标准,全部由学校决定,学生们似乎无权置喙。可以说,在现时代,学校已经异化成了“文化作坊”或“文化生产线”之类的东西,同时,学生们也就被几个简单的评定指标异化成了可以量化的、可以度量的、可以操作与可被操纵的“非人”有人指出,近年来高校因为“教育产业化”和“扩招”带来的市场化,造成很多高校一边免不了传统事业单位的官僚气,一边又增添了商业导向下的市侩气。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传统职能,即文化再生产发生了移位——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变成了“文凭”与欲望的再生产。不同学校的不同等级的“文凭符号”的差异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前程、不同的含金量。而与此同时“文凭符号”背后的意义,即“文化含量”却被抽空了。对于教育的消费者,即学生而言,由于考试的成绩——其衡量的尺度是分数的“暴君”与文凭意味着金钱、地位与权利,他们的“消费需求”便被定位与内化成了对于分数与文凭(代表着欲望的“身份符号”)而不是文化的需求。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到底是否令人满意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而对外国文化的精华也知之甚少,他们所有的所谓‘流行文化’就像裁缝师傅做衣服剩下的碎布,花花绿绿地,似乎很好看,然而充其量却只能拿来做拖把罢了。”这并非我个人的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与学术界的共识,海峡两岸的学者、作家在同济大学及复旦大学的“文学与人文关怀”高校论坛上就曾经近乎一致地高呼:“我们的华语世界,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文化的功能在于建构现实。台湾的龙应台先生说:“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中国大学生的文化现状使他们丧失了用文化建构现实的能力,更不用说坚持某种‘价值’和‘秩序’的能力。正是这种文化状况,加强了学校的特权地位,造成了有识之士指出的“教育者身份的无限膨胀——大学生在学问和智识上是不完整的,是需要被教育的对象,而学校正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教育者。但大学生这种知识上的残缺却被错误地引申为人格上、法律上的残缺,他们在课堂上的受教育地位,也被轻易地延伸为课堂外的受管制地位。而学校则从教育者摇身变成一个全能的牧羊人。当这个牧羊人的行为越来越受到金钱利益的牵制时,大学生们就越容易沦为权益上的无辜羔羊。”而学问和智识上不完整的绵羊们,拿什么来反抗牧羊人的专制与暴力,以改变自己“弱势群体”的地位呢?

    由于学问和智识上的不完整,无法用文化建构现实,大学生们不得不为自己建构一种虚幻的“现实”在这里,传媒的介入不但为他们提供了建构这种虚幻“现实”的条件,而且无限制地刺激了他们的这种需求。撇开近年来各种媒体以铺天盖地之势推出的各种花里胡稍的低俗的针对全社会的“文化垃圾”与“文化快餐”不谈,且来看看定位于学生们(意味着学生们的被定位、需求的被制造)的所谓的校园文学到底是些什么货色。这一点,只要从各杂志的编辑们在网上贴出的约稿函就可见一斑了。笔者统计了数十个国内发行量较大的校园文学的约稿函,其中的关键词翻来覆去不外乎“魔幻灵异梦幻唯美浪漫轻松幽默青春纯情前卫离奇诡异搞笑无厘头”这十来个词儿,除了娱乐与欲望,可曾看到一点思想的影子。这一切还有一个好听的共同的名字曰:时尚。正是通过“时尚”我们的学生们建构了一个虚幻的“自我”获得了文化与身份的认同。齐奥尔格西美尔在时尚的哲学里说:“对于那些天性不够独立但又想自己变得有点突出不凡,引人注意的个体而言,时尚是真正的运动场。”然而,时尚所建构的“自我”只有作为集体或共同体的“自我”才是“独立”的,而作为个体的“自我”只不过是某种脆弱的幻影罢了“突出不凡”只不过是“时尚”包装的平凡甚至平庸罢了。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曾说:“未经过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反思、思想与自由的选择,作为“自我”的实体的内在的价值体系才能建构起来;而作为外在的“时尚”——媒体温柔的暴力的产品——显然不能承担建构现实或自我的重任。有人撰文指出近年来各高校的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一些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恐怕文化上的无力引起的“自我”与价值体系建构能力的丧失是其主要的原因罢。龙应台先生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文化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的关系,而心理问题的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失调。所以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的根源其实便在于他们是文化上的弱势群体。

    且就此打住!到底大学生是不是文化上的弱势群体,还是留给读者诸君自己判断罢!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